内方外圆:与家长沟通的艺术
2017-05-13肖峥
肖峥
摘 要:文章從笔者从教二十年的经验出发,总结了与家长沟通的两个关键性要素:一是要坚持原则,做一名“方刚正气”的教师;二是要灵活运用方式方法,做一位“圆润灵动”的教师。“内方外圆”是与家长沟通艺术的精髓。
关键词:内方外圆;家长沟通;沟通艺术
故事一: 一位长得略胖的女士进入一家服装店,营业员就对她说:大姐,您太肥了,我们没有您可以穿的衣服。女士正想反驳,突然老板娘从后门走出来,女士马上告状: 我今天是招谁惹谁了,怎么才进店,就被你们店员说我又胖又老。老板娘很不好意思地赶紧赔不是,却又二度伤害,因为她说: 她是从乡下来的,不会说话,但人真诚,从不说假话。
故事二:相传曾国藩率领湘军与太平天国太平军作战,屡吃败仗,他上书朝廷,言及屡战屡败,请求处分。经心腹兼谋士李元度更改为屡败屡战,以显示其奋勇无畏的作战精神,反受朝廷褒扬。
同样一件事情,由于表达的方式不一样,其效果截然不同,这就是沟通的艺术。如何修炼这门沟通艺术,丁远峙的《方与圆》一书给我带来了很大启发,该书的核心思想是做人要内方外圆。作为教师,同样需要做到内方外圆: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掌握好交流技巧和方法。
一、“方”:与家长沟通之原则探析
“方”是做人之本,是堂堂正正做人的精神脊梁。作为教师,我们更应做到“方”的楷模。在与家长打交道的过程中,“方”是教师的根本。具体来说,应该在以下方面做到“方刚正气”。
(1)无论贵贱,一视同仁。教师应对所有学生的家长一视同仁。一个教学班通常有几十名学生家长,家长的职业不同、身份不同。有的家长在学历、职业、收入、社会地位等方面都比教师高,也有的家长是普通的劳动者,甚至是外来务工人员。其实不管是普通的外来务工者,还是公司的经理或老板,在教师面前只有一种身份——家长。双方没有人格上的高低贵贱之分,任何一方都不能采取凌驾于对方之上的态度。
(2)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在学校里学生之间发生矛盾、冲突是常有的事,常常是两个学生已经没事了,可家长之间却产生了矛盾。教师要换位思考,体谅家长的爱子之心。教师因为是施教者,容易产生优越感,遇事“好为人师”,这其实很容易影响与家长的关系。教师要将心比心,真心理解家长对孩子的关爱,为家长的利益着想,正确处理好家长之间的矛盾。
(3)尊重家长,树立其威。一方面,教师要教育学生尊重自己的父母。教师要帮助学生发现家长身上的优点,找到使他们感到自豪的地方,发挥家长在教育孩子中的权威作用。如果教师善于提高家长在自己孩子心目中的威信,也就提高了教师自己的威信,也就取得了家长对教师工作的真诚支持。另一方面,教师不要当着学生的面议论家长的缺点,评判家长的对错。教师与家长即使有不同的看法,也要注意采用适当的方法,与家长真诚交换意见,给予热心的指导,根据家长的特点,机智地帮助他们提高教育素养。
二、“圆”:与家长沟通的技巧分析
教师的“圆”最重要体现在与家长的谈话交流上,好的意见和建议家长都是乐意接受的,但对于批评的意见又该如何说呢?笔者认为应做到以下几点,也可让批评意见被接受。
(1)选批评之时机。教师向家长反映情况时,如果当着小孩或者其他家长的面,不管教师的批评多么温和,其结果可能会很糟糕,甚至得罪家长。家长会认为你在出他们的丑,容易伤害家长的感情,产生不良的后果。有的家长可能因此迁怒于孩子,回家之后打骂孩子,可能造成双方情绪上的对立,所以笔者认为选好与家长交流的时间和地点非常重要。像家长接送孩子时的短暂交谈,就是一种最简便、最常用的沟通方式。它可以及时地互通信息,使家长和教师得知近日乃至当天学生在校在家情况,这比特意找家长更容易让家长接受。
(2)报喜忧之先后。不管是“对中有错”还是“错中有对”,学生的优点、点滴进步都要先告诉家长,不吝惜对学生应有的赞美与期望,不要懒得说,“喜”并不是简单地理解为是“应该做的”,而是应该说出来,多表扬。报喜说明教师喜欢学生,然后再耐心诚恳地指出问题。
(3)带商量之语气。把责备变成“请教”,采取请教式的批评。批评时不要以教育专家自居,不要用命令式的口吻,一副指使的派头,说过多的术语,给人以高高在上的感觉。笔者经常对家长说:“我儿子……”“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我们可以共同商量!”诸如此类的话语开头能使家长产生伙伴般的亲切感,充分体现对家长的尊重,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与家长沟通并不难,因为班主任和家长在目标上一致的,都是为了学生成长与成才、健康与发展。有了这一个共同目标,与学生家长沟通的总原则和总方向就不会错,这也是“方”之根本。同时,与家长沟通确实说易也不易,因为每个学生和每个家长的情况各异,如果没有掌握说话的方式、合适的方法,往往还出现不欢而散、家校对立的局面。因此,一个合格的班主任很有必要掌握沟通的技巧,这就是“圆”的要求。
(作者单位:上海市普陀区陆家宅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