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尽情享受来自童话的快乐

2017-05-13陈国权

教师·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米妮花盆美德

陈国权

“国培”送教下乡,我们大组磨课的内容是语文七年级下册童话单元的课文。我一下子就选中了《地毯下的尘土》这篇课文,因为它比其他几篇篇幅短小,而且它是我喜欢的为数不多的经典童话,我喜欢它的原因有三:一是这篇文章的价值取向无可厚非,可以作为德育范本;二是文章很感人,写的是平凡的人、微小的事,作者在这些人或事上不着痕迹地浸润了许多美德;三是它充满了童真童趣,是真正的童话,符合小学生的口味。这不是每一篇童话都能达到的水准。

多年以前,我在小学教过一篇童话《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当时认为那是一篇教育学生诚实的好课文,但当我读了《地毯下的尘土》时,我震惊了:同是写“美德”的童话,差别为什么那么大!

于是,一个大胆而冒险的设想初步形成,我将这个设想融入了我的教案,并制作了PPT 。课堂设计大致思路如下:

导入部分:课前展示一个童话世界的画面,插播《春天在哪里》的背景音乐,充分调动学生情绪,激发学生对童話学习的兴趣。进入课堂,停止音乐,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看过哪些童话,从而导入新课。(用时约3分钟)

授课部分分为三步:第一步,初读课文,感知内容。我把它叫做“内容层面的感知”。首先了解作者、作品,再听朗读,解决字词,简要说说故事内容,说说主人公米妮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这部分教学难度不大,学生读一两遍便能解决。当完成最后一个问题时,板书:美德:勤劳能干、善良诚实……(用时约15分钟)

第二步,研读课文,探究写法。我把它叫做“艺术层面的探讨”。用问题“课文是怎样表现米妮这些美德的?”自然过渡到第二步,第一个问题是让学生理解描写对刻画人物的作用;第二、第三个问题是让学生领悟文章铺垫、蓄势、造势的效果;第四个问题是让学生了解作者整体的构思,把对人物品质的分析提高到人性、人格的高度分析,把对故事的一般叙写提升到艺术再现的高度探讨;最后板书:美文:多侧面的描写、多层次的铺垫、多方位的烘托……(用时约10分钟)

第三步,对比阅读,体验效果。我把它叫做“精神层面的享受”。我出示《手捧空花盆的孩子》图文,提问:“课文和选文同是表现诚实的童话,对比阅读,说说你对两篇文章有什么不同的看法?”可让学生讨论后回答。

比较阅读后不难看出,课文的主题经过作者层层铺垫之后,已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而选文则自相矛盾、漏洞百出,难以自圆其说;课文的人物形象,如米妮、米妮妹妹、小矮人、“星星”等,个个真实可感、鲜活动人。而选文中的国王道貌岸然,雄日愚弱木讷,所有孩子毫无血性。尤其是课文作者用心地给儿童创建了一个充满自由、充满欢乐、充满友谊、充满信任的童话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处处都闪耀着人性的光辉,这是一个儿童健康成长的精神家园,是儿童的乐园。而选文作者创造的那个世界看不到自由、看不到信任,充斥着专制,最后的结局简直是对童心、对人性的粗暴践踏。

由此得出结论:同是写美德,《地毯下的尘土》读起来让人如浴春风,没有空洞生硬的说教,没有刀砍斧削的痕迹,又不失童真童趣,其教育意义和感染作用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的艺术效果。

我进而提问:“你们喜欢读哪类作品?为什么?”引导学生学会品评作品板书:美感:文质兼美,润物无声。(用时约12分钟)

课上到此,大功告成,布置作业:第一题,选择喜欢的童话,仔细阅读,写出读后感;第二题,课后练笔题。(用时约5分钟)

为了验证我的设计是否合理、有效,我进行了试课,效果还是很理想的,评课时,只有一位老师提出了异议:她用“百度”和“资料书”上对《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评价为依据,认为我对选文的否定有点偏激。

我的回答是:“首先,请你们用心读一读这两篇文章,找一找感觉。再者,你们去问一问孩子们,看他们到底喜欢那种教育,喜欢那个世界。如若不然,还可以设想一下,对于你自己的孩子,你是希望他进入‘雄日的世界还是进入‘米妮的世界,接受雄日式的教育还是接受米妮式的教育?我上课问到的学生,别人上课问到的学生,他们能说出许多童话,却没有一个说看过《手捧空花盆的孩子》的,其实他们小学时还上过这一课。我们可以想象得到,他们读这则童话时并不快乐,可见它在真善美的任何一方面都是有问题的。”

顺便我也想说一说,在我听过的语文课里,有相当一部分只有对一篇文章的分割拆卸过程,没有“系统组装”、进行“试驾”的过程,这样教师就把教学中的最大的快乐丢失了,学生的阅读也无法上升到“快乐”的高度。让阅读教学进入“精神层面的享受”,并非只有对比阅读,还可以有很多其他的方式。这也算是此次磨课的一点收获。

(作者单位:湖南省石门县南北镇中心学校)

猜你喜欢

米妮花盆美德
诚实是美德
会开花的蝴蝶结
节日美食——米妮饭团
搬花盆
她是自立自强的美德好少年
逝前的美德
助人为乐是美德
米妮和卡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