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随心下笔,“本真”表达

2017-05-13颜培杰

教师·下 2017年3期
关键词:正统本真真实性

颜培杰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对初中作文的首要要求是“真表达”——“表达真情实感”,然而在实践中,师生更愿意围绕考场作文评分标准,苦心琢磨怎么选取、改造、雕琢写作素材,编造出“似真”作文。在当前的教育评价体制重压下,教师可挖掘课堂外围的写作活动——日常随笔习作,以弥补正统作文“写实写真”精神的遗失,在理论上重视随笔习作的“写真”价值,在实践上依靠随笔习作积累真素材、提升“真表达”,从而迂回促进“真表达”写作,实现对新课标精神的响应。

一、新课标精神要求“写真”

中学写作不等于文学创作。学生作文是指“学生的写作练习,是经过人的思想考虑和语言组织,通过文字来表达一个主题意义的文体”。对于这一学习活动,新课标要求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做到“能具体明确、文从字顺地表达自己的见闻、体验和想法”。对于七至九年级的初中生,则首先要求其“要有真情实感,力求表达自己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感受、体验和思考”。初中生作文的关注点在学生当下所及的现实世界,而文学作品是“作家用独特的语言艺术表现其独特的心灵世界的作品”,具有穿越时空、融合虚实的特点。两者的区别决定了中学生作文的“真实性”与文学艺术的“真实性”存在很大差异。前者“是真”,再现朴素的真实世界,后者“似真”,表现虚构的艺术真实,就如《故乡》的作者鲁迅与文中的“我”,前者确有其人,后者如有其人。

中学生作文其关注真实世界的内在要求体现为新课标里多处可见的“真表达”精神:

对学生习作的要求——“说真话、实话、心里话,不说假话、空话、套话”;

对教师教学的要求——“应贴近学生实际……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表达真情实感”;

对教师评价行为的要求——“鼓励表达真情实感……要具体考查学生占有材料的丰富性、真实性”。

在新课标对关于写作活动的教与学行为的要求里,体现的就是“求真”“写真”的“真表达”精神。

二、作文教与写背离“本真”

关于写作内容真实性问题的讨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方认为写作是对现实的虚构,另一方认为写作是对现实的再现。新课标所体现的“真表达”精神明显倾向于后者,然而在初中作文实践中,多数师生却成了“虚构派”,表现在:师生更愿意围绕考场作文评分标准开展教与学活动,重视见效快的“高分应试技巧”以写出“漂亮的作文”,轻视内容与情感表达的朴素真实。在实践新课标倡导“真表达”精神时,师生更在乎如何“编织”披着“真情实感”外衣的作文,为了实现这样的“真实效果”,教师就从技术上为学生的写作行为设定种种条条框框,在这些“脚镣”的束缚下,在“真思想”“真性情”被削磨雕饰的过程中,也丢失了“真兴趣”与“真表达”。于是,我们经常会见到这样的情景:作文课上,教师教学得法、指导有方,然而,每当布置学生写作文时,不管出什么题目,教室里总能听到一片哀叹之声。学生对写作产生这样的畏惧心理,教师违背“真表达”精神的教学操作模式对此负有相当大的责任。

三、随笔写作填补“失真”

要填补中学写作在“真实性”上的缺失,当然就是要求学生写有真情实感的作文,然而,如前文所说,在考试指挥棒的指挥下,教师与学生往往会迎合高分的要求,主动或被动地偏离“真表达”精神,在此情况下,要在现有的教学实践中切实贯彻“真实性”原则实属不易。在无法改变现有“存量”的情况下,我们只能寻求在“增量”上注入新事物,通过一种特殊的课外习作训练——“随笔”来反驳教学行为的偏颇,填补作文中“真实性”的不足。

随笔写作并不是新生事物,在教学情境下阐述其意义与实践方法的教学论文已有很多,然而,教师们很少从“真实性”角度看待随笔,也很难认识到其在坚持中学写作“真实性”及贯彻新课标“写实写真”精神上的意义与作用。随笔首先在保证中学生习作的量上体现对新课标要求的贯彻,新课标要求初中生“作文每学年一般不少于14次,其他练笔不少于1万字”,后一目标主要由随笔等课堂外围的习作活动完成。更重要的是,作为课堂外的习作活动,随笔具有填补正统作文活动“真实性”缺失的价值。

1.日常随笔与正统作文的关系

随笔写作强调有感而发,随心下笔,学生能自在地说自己的话、抒自己的情,这就要求内在地写作态度应真诚,叙述内容应真实。这正好与新课标在针对中学生写作时提出的“说真话、实话、心里话”的要求一致。随笔写作与正统作文的关系,可看成后者与前者是“台上”与“台下”的关系,正统作文是正式演出,随笔写作是平时训练,随笔写作通过灵活多样的踏实训练为正统作文的“正式演出”提供真实素材与写作技巧,并纠正后者存在过度追求形式而导致的以文害意、以术害道的不良习气。

2.随笔是对真实世界的真实记录

这是由随笔写作的特点决定的,学生进行随笔习作时,无需面对一个“高高在上”的评判者,可以随心所想,随情下笔,这样,他们就愿意真实地记录生活的真实面貌,不必为了分数而“削足适履”,大量裁剪内容,损害内容的真实性与完整性。相反,正统作文教学强调对素材的调整、提炼和改造,这种艺术化的处理或多或少地削减了内容与情感的真实性。

3.随笔是对写作技巧的朴素运用

对于初中生来说,随笔不同于教师布置或试题命制的作文,“规定动作”少,学生习作时享有充分的自由——内容选材自由、题目选择自由、文体择取自由、字数多少自由。形式的自由极大地解放了写作的枷锁,学生可以用相对自然朴素的手法灵活捕捉和记录日常生活的见闻感受,写出篇幅灵活、形式多样的“真文字”“真文章”。

四、组织与评价鼓励“写真”

虽然随笔习作本身是自由真诚的表达活动,但组织学生进行随笔习作却是有意为之的教学活动,因此,与其他教学活动一样,应彰显教师在其中的主导作用。教师在组织练笔与评阅随笔时,仍应运用合理的方法引导学生指向“求真写真”的“真表达”的方向。

组织练笔时,定时定量不定题。安排合理的练笔周期,以每周一篇为宜。练笔周期太短,学生没有一定的生活积累,频繁下笔,难免瞎编胡诌、无病呻吟,写出“假大空”文章,违背“真表达”的原则。教师可设定合理的练笔字数,以500字左右为宜,一学年以40周计算,可以完成2万字左右的量,能充分达到新课标的要求。不限定随笔的题目,给了学生叙事抒情的自由度,以写出真情实感的文章。

评阅习作时,多褒奖少批评。教师评阅传统作文时,很大程度上受考场作文评分标准的制约,评价角度更针对写作技巧等硬性指标,难免忽略学生文字里纯真蓬勃的青春活力。学生在写作“待被评分”作文的情境下,其最本真的表达也将难免有所保留。组织随笔习作的目的正是充分释放中学生的心灵,呵护其朴素的“真表达”。教师应将此目的贯彻到对随笔习作的评阅上,在具体操作时,可遵循如下一些原则:态度上保持师生对话的真诚平等;重在思想交流兼写作技巧;发现亮点不吝惜赞美之辞;尊重学生笔下隐私不公开提及。

总之,在新课标所规划的“表达真情实感”这一指向“本真表达”的写作方向上,由于受种种因素的干扰,传统写作教学难免在“求真写真”的道路上跑偏了,而内在要求真诚表达的随笔写作卻是对新课标精神的坚守。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方式,同时也是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反映真实客观事物的过程。无论是什么形式的作文,都应该是学生真情的流露、实感的抒发。在这个意义上认识其写作,并在写作教学中践行,或许能帮助学生开拓一片更加广阔自由的写作天地。

(作者单位: 福建省泉州市培元中学)

猜你喜欢

正统本真真实性
坚守本真做教育 履职尽责显担当
广告的真实性
盈一月相戒指的本真自然与创新
可行性指南长袍正统款
从悬疑报道谈新闻的真实性
坚持新闻的真实性
论贾宝玉之本真善
雕塑真实性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