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高校学生活动推动学生成长
2017-05-13王江萍
王江萍
摘要:在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开展学生活动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客观要求,应该充分认识高校学生活动在学生成长中的功能,明确学生工作思路,创建高校学生活动品牌,实现学生活动的全覆盖,提升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竞争力。
关键词:高校;学生活动;成长;作用机制
一、高校校园文化与学生活动
高等学校素质教育的实施有两个主要途径:一是课堂教育,主要培养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二是课外学生活动熏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当前,高校学生活动的基本特点:第一,广泛参与性。学生活动的策划、组织、总结全过程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校园活动的传承和创新需要学生积极参与,离开了学生的广泛参与,校园活动就失去了本身存在的意义;第二,丰富多样性。各高校都积极创造条件开展丰富多樣的校园活动,学生社团活动、人文学术讲座、各类竞赛、社会实践、临床技能大赛等活动是学生进行学术探讨,交流经验,展现自我的舞台,也满足了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兴趣爱好;第三,潜移默化性。高雅健康、丰富多样的校园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校园精神和文化氛围,使生活在校园中的个体在思想观念、价值取向、行为方式等方面发生潜移默化的认同和熏陶,从而实现其精神、心灵、性格等良性塑造,对大学生一生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二、高校开展学生活动有助于学生成长
长期的高等教育办学实践证明,高校学生活动在学生成长过程中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对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引领导向功能、健全人格功能和实践功能。
(一)引领导向功能
高校校园活动对学生成长的引领导向作用具体体现在政治上引领坚持正确方向,精神层次上引导追求崇高,个人品质上引导识别真善美、价值追求上引导服务他人和社会,民族大义上强调爱国主义。大学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高校学生在思想政治工作老师的指导下,积极主动开展各项主题鲜明的学生活动,潜移默化中实现对学生的引领作用,使学生在毕业离校走上工作岗位之前,不仅学会了过硬扎实的专业知识,而且在政治上、心智上、品行上、人生价值取向上等各方面走向成熟,逐渐成型的人生观、价值观继续引领高校毕业生的未来人生之路
(二)人格健全功能
在校园活动开展过程中形成的学生非正式组织,具有如下人格健全功能:一是社会助长,团体活动有助于消除单调感和无助感,提高学习效果和效率:二是补偿功能,在正式群体不被满足自身需要时,通过非正式群体可以使自己的才华、兴趣、爱好得到展示和发挥,获得心理满足。在本研究里,人格健全侧重强调学生活动有利于大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功能,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开发个体的情商和非智力因素,塑造良好的公民意识和法律意识,引导个体能进行良性和谐的人际沟通。
(三)实践功能
实践是学习的根本和归宿,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到的专业知识也只有通过实践去应用,在实践和应用过程中创造财富,这样在满足自身生存发展需要的同时,促进社会的整体发展。大学生在校期间,通过课外学术作品大赛如专业技能大赛、创业计划大赛等各类活动,提高学生的思辨认识水平,增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成为一个懂理论会实践的全才。
三、多措并举提升学生活动开展效果
(一)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主人翁意识
开展学生活动的宗旨是服务于学生全面发展,归根结底学生成长是学生活动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因此,学生活动的开展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具体体现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调查和跟踪,借助网络等平台充分征询活动覆盖对象的意见和想法,使同学们尽最大可能发挥自己的创意,避免活动走形式化;第二是活动宣传方式要多样化,宣传内容要到位,让学生充分了解活动的内容,觉得不去参加就留下遗憾;第三是要充分发挥学生骨干和学生活动积极分子的积极性,加强活动组织者的培训和提高
(二)建立完善学生活动的校内外支撑体系
学生活动功能有效性发挥需要一个完善的、强大的校内支持体系,首先应在认识层面看清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的价值,在资金上给予力所能及的支持,在活动场地上为学生提供方便,比如向学生活动开放学校的报告厅等优质教育资源,在行动上让学生感觉到是发自内心的重视;其次是选拔高素质、责任心强和具有爱心的学生活动指导老师,其中很大一部分是辅导员担任指导老师,这就要求学校选好辅导员、用好辅导员、重视辅导员,而辅导员则应加强自身的知识储备和敬业精神,细致深入地加强学生活动开展过程中的方法指导;同时,还应聘请具有专业特长的老师作为学生活动的临时指导老师,形成学生活动全方位的校内支撑体系。
(三)提高学生活动的吸引力
学生活动的吸引力是指某个活动在学生中被欢迎的程度、以及引起学生参与欲望的程度,主要受活动内容、形式和组织水平的影响。提高学生活动吸引力的途径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学生活动增强年级差异化、男女性别差异化和强化专业针对性。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和不同性别学生所关注的问题有很大区别,他们所需要锻炼和提高的平台和项目类型也是有所差异,避免学生活动出现“人人都可以参加,人人都不愿意参加”的现象;二是强化学生活动组织者和指导者的责任心,提高他们的学生活动运作水平和指导水平。学生活动组织者的年龄层次、个人阅历、责任心和能力等因素影响着学生活动的组织水平和实际效果;三是学生活动不宜过度频繁,避免重复,活动项目的选择和活动过程的控制都应追求精益求精,否则就会降低活动质量。
(四)创新学生参与学生活动的激励机制
在丰富学生活动内容和提升学生活动水平的同时,需要创新工作理念和激励机制,采用“他律”来促进每个学生都参与一定的学生活动。学生活动的参与率往往不能达到百分之百,还有一部分同学很少参加或几乎不参加学生活动,原因在于:自信心不足、性格内向、网瘾、缺乏关怀等等。因此,在发挥品牌学生活动的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同时,通过完善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奖学金评比中适当侧重学生参加活动的权重、合理设置有吸引力的奖项等激励机制,督促和引导远离学生活动的同学不被边缘化。
五、结语
充分认识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不可替代的作用和功能,有利于高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者,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和把握学生活动对学生健康全面成长的作用规律,积极有效地开展学生活动,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
参考文献:
[1]李荔.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在推进素质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2007.2:40-41;
[2]田德生.高校学生活动对学生成长作用机制研究[J].科教文汇,2015.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