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同中有异之美”

2017-05-13李静雯

魅力中国 2017年4期
关键词:古汉语诗经作用

李静雯

摘要:《诗经》中以传唱为主要传播方式的民歌占据大量篇幅,形式构成上的重章叠句、回环复沓使得《诗经》中的同义词现象十分普遍。它不仅在文学研究上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文学价值,在语言上也有很高的学术价值。当今人们对同义词研究的程度越来越深,《诗经》中大量的同义词则是很好的研究材料。本文则试图从同义词现象概述、《诗经》中同义词现象举例、《诗经》中同义词的作用以及结语四个部分来论述存在于这部书中的同义词现象。

关键词:古汉语;《诗经》;同义词;作用

《诗经》作为我国古代诗歌的开端,搜集了公元前11世纪至前6世纪的古代诗歌305首,其中出现了大量的同义词,作为语言资料的研究这方面是十分可贵的,是考察春秋以前汉语面貌的一部珍贵文献。对于《诗经》中同义词的研究近年来日益增加,随着时代的发展,它的重要性也日益凸现出来,在文学本身、文学语言发展方面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同义词现象概述

对古汉语的关注和研究,最早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我国第一部辞典《尔雅》中就罗列了大量的同义词并给予解释;真正意义上的训释同义词,可以追溯到汉代的训诂学,这一时期出现了《毛诗故训传》、《说文解字》等作品;以同义词来解释字义,把同义词作为解释词义的一个重要手段的现象则出现在王力编写的《古代汉语》的通论中,此时才真正系统地将古汉语同义词作为明确的对象来分析研究。

现今对同义词的界定较有代表性的有“一义相同说”、“意义相同、相近说”、“同一对象说”等等,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是王力先生所提出的“一义相同说”:“所谓同义,是这个词的某一意义和那个词的某一意义相同,不是说这个词的所有意义和那个词的所有意义相同”,①这种说法也更加符合古汉语一词多义的特点。可以看出,同古代相比,近代的同义词研究不论是从著作上还是理论上都有了很大的进步,古典文献中的同义词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王力评价道:“古人对于同义词,没有正确的了解,他们只看见同义詞的共同性,而看不见同义词当中每一个词的特殊性。《尔雅》所载同义词多至十余字,《广雅》所载同义词多至数十字,《广雅》所收比《尔雅》更滥,凡词义稍有关系的都算作同义词”。②

二、《诗经》中同义词现象举例

香,馨

同:都可以表示气味芬芳。《广雅·释器》:“馨,香也”。《诗经·周颂·载芟》:“有铋其香, 邦家之光。有椒其馨,胡考之宁”,这句话是说黍稷的热气真芬芳,家门荣幸国增光;美酒的味道很醇厚馨香,献给老人得安康。这里的馨、香对文同义。

异:香,上面从黍,下面从甘,本指禾黍之类粮食制品所散发出来的香气,引申为一般的香气,《说文》:“香,芳也”。《诗经·大雅·生民》中:“卬盛于豆,于豆于登,其香始升”,这句话的意思是我把祭品装碗盘,木碗瓦盆都用上,香气马上充满了整个屋子。

馨字则特指能传播很远的香气,《说文》:“馨,香之远闻者”,《诗经·大雅·凫翳》(注意错别字)中:“尔酒既清,尔肴既馨”,意思是您的美酒那样清,您的佳肴香喷喷。这里就指的是比香程度更加深的。

可以看出香和馨基本义相同,然而具体所指的程度的深浅并不相同,即同义词中的不同义项。

革、皮、肤

同:三个字都指的是表面的皮,都是名词。《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总”,毛传:“革犹皮也”,《说文》中:“肤,皮也”。

异:革,指的是去了毛的兽皮,《说文》:“革,兽皮治去其毛革”,《诗经·召南·羔羊》:“羔羊之革,素丝五域(注意错别字)”,这句话的意思是穿了一身羔羊皮,白丝交叉缝又绕。这里的革即为已经经过处理的兽皮。后来引申为甲,因为甲胄是由革制成的。

皮,指的是带毛的兽皮,《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本义应当为剥落,引申为剥落的兽皮,有时泛指动物的表皮。《诗经·鄘风·相鼠》:“相鼠有皮,人而无仪”,这句话的意思是请看老鼠还有皮,这人行为没威仪。

肤,是人皮的专称。《诗经·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这里是说皮肤白嫩得就像冻脂一样,不能用来形容动物或者其他。

需要注意的是,在古代“皮”和“革”不能用来形容人的皮肤,只有在咒骂所憎恨的人的时候,才会说“食其肉,寝其皮”,这就是把对方当做禽兽来看待了。

夕,莫

同:两者都可以表示傍晚的意思。《说文》:“夕,莫也”。

异:夕,表示的是太阳西斜时,《广雅·释诂》:“夕,斜也”,《诗经·王风·君子于役》:“日之夕矣,牛羊下来”,意思是夕阳下来,牛羊下了山坡走进围栏。这里的“夕”指的是傍晚日落时分,太阳还没落下,所以西沉的太阳可以成为夕阳。

莫,即出现在夕之后,与“暮”义同,表示的是一日刚尽,夜晚来临之时。《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不能辰夜,不夙则莫”,意思是夜里不能陪伴我,早出晚归太平常。这里的“莫”指的就是较晚的时段。

以上所列举的只是冰山一角,并不能代表全部,《诗经》中存在的同义词现象如同浩瀚的海洋,等待着后人探索发现。

三、《诗经》中同义词的作用

首先,同义词的出现使得表意更加准确、丰富。看似相同的两个词之间存在着细微的差别,同义词则能使得表述更加地准确,同时连用多个略有差异的同义词,可以表现各种细腻的思想感情。如《诗经·周南·关雎》中“左右流之”、“左右芼之”、“左右采之”,其中“流”、“芼”、“采”都含有摘的意思,但又不是完全地相同。其中“流”是顺水而取,带有寻找的意思,“采”是摘取的意思,“芼”则是一边摘取一边选择,如此一来,将动作表现的就更加形象生动。这样一来,不仅事实上更加准确,而且在语言的音节和韵律上也增加了均衡与和谐。

其次,同义词的使用有效地避免了重复。一首诗歌中如果总是用同样的词语来表达一个意象,就会出现重复和雷同的现象,给人单调、乏味的感觉。根据不同的情况来运用同义词可以增加语言的变化,使得诗歌形式更具有美感。例如《诗经·鄘风·定之方中》中的“作于楚宫”、“作于楚室”,其中“宫”和“室”指的都是同样的一种事物,选用不同的词语来表现同一种事物,就使得文字显得灵活多变,富有美感,起到了良好的表达效果。

最后,同义词的大量运用使得《诗经》形成了一种节奏韵律整齐,语句骈偶成对的表达方式,使得语义内容得到强化。使用同义词,可以表达作者的不同感情,如《诗经》中同义词“狩”和“猎”等词语的运用,充分表现了劳动者对不劳而获的统治阶级的强烈痛斥。这些都为古人充分的表情达意创造了条件,也是成功运用同义词的典范。

四、结语

大多数同义词的理性意义有交叉重合的部分,同时存在着细微的差别,或者是理性意义基本相同,但在修辞色彩或者是组合能力上有差别,理解古代汉语的词义有利于提高研读古代典籍的能力。对于《诗经》中同义词现象的理解就是建立在其在文献中的具体运用以及相关的训诂书中的词义训释的基础上的,《诗经》中,特别是在“风”这一环节,由于选择了大量的同义词来进行创作,因此语言具有了高度的灵活性与精密性,作为一部经典著作,对《诗经》中同义词相关的研究极大地推动了我国古代汉语研究的历程,在将来的研究进程中,可以将其放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研究,对同义词的研究也会更加地深入与全面。

注释:

①《同源字典》,王力,中华书局2014年10月第1版,第66页。

②《龙虫并雕斋文集》第三册,王力,中华书局2015年4月第1版。

参考文献:

[1]程俊英《诗经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2]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2013年。

[3]胡和平《同义词说略》,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

[4]洪湛候《诗经学史》,中华书局,2002年。

猜你喜欢

古汉语诗经作用
《诗经》中走出的“庄姜”
《诗经·郑风·野有蔓草》
高等师范院校古汉语教学改革的思考
巧用《诗经》解难题
试分析高中化学教学中概念图的应用策略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谈谈朗读在文本解读中的作用
基于班级管理的班干部培养方法研究
标话词汇限定成分的后置
谈古汉语主语隐去对韩国语教学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