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儿童天性的小学爱心教育方法探析

2017-05-13贺鸽平

学周刊 2017年13期
关键词:爱心教育小学方法

贺鸽平

摘 要:心教育是小学德育教学的核心内容,其教学手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育的最终效果。通过分析小学生的天性特点,提出了两种教学方法,即兴趣法和游戏法,并结合教学情境,阐述了二者的注意事项,进而使爱心教育事半功倍。

关键词:儿童天性;爱心教育;方法;小学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13-0219-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13.136

小学是一个小孩接受正规教育的初始阶段,也是小孩身心成长的关键阶段之一。在这个阶段,学校教育将会对其今后的性格培养甚至人生的发展路径产生直接影响。爱心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小学德育教育的核心内容[1]。积极推进小学爱心教育,是我国素质教育的目标之一,也是培养学生正义、善良、奉献和向上精神的必要手段,它不仅可以给予小孩心灵的满足,而且也有利于其身心的健康成长,甚至为个人、社会的持续进步带来不可估量的推动作用。然而,由于小孩天性的原因,其教育手段也与中学、大学阶段不同。因而面对小学生,爱心教育更应因材施教,从小学生的天性和实际情况出发,促进其人格的全面成长。

一、小学阶段的儿童天性

(一)生理特点

在小学阶段,学生随着身体的发育,其身形、机能、代谢功能都进入蓬勃旺盛的发展时期。以10岁作为小学的平均年龄(我国小学生年龄普遍介于7~12岁),男女学生的身高体重等指标相差不大。而在神经系统方面,小学生的第二信号系统已经有了初步的发展,但第一和第二信号系统的活动及其相互关系还不完善,尤其在分析和综合能力上比较薄弱。比如在神经过程中,虽然儿童神经灵活性高,神经代谢旺盛,但容易出现疲劳,与成人相比则其恢复较快;并且,在脑细胞的内部结构和机能方面,此阶段的儿童也趋于复杂化[2]。相应地,小学生在行为上表现出喜欢打闹、多动,喜欢玩剧烈运动的游戏,同时又好怒,情绪不稳定,甚至做出一些冒险的动作或行为。

(二)心理特点

伴随身体的快速发展,儿童的自我意识也在慢慢凸显,不断增强,但总体而言,处于7~12岁的小学生,其心理普遍不成熟、不稳定或不平衡,其心理更多还处于一种动态的适应状态。同时,小学生的认知、情感、个性等也经历着重要的磨砺。对周围事物的认知,小学生更多的是从表面观察获得,对一些行为,则具有明显的模仿痕迹;在自我意识中,已经显露出自我做主的倾向,因而教师或长辈生硬的教导,或非平等的行为,容易引起其情绪的叛逆。在情感方面,虽然其延续着前期的天真、纯朴,但彼时已经迈向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有着很大的表现欲望和认同欲望。心理学家比斯库认为,兒童是不断学习、判断和感受的人。他们的情绪常常是无意义的,需要将认知、理解和行为的感受以及社会常模的特征综合起来,以便被学习、被解释,被认知。由于理智感尚未形成,作为驾驭情绪的情感更多地取决于情景,并随情景而变化,进而不能自觉地、灵活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具有不稳定的特性。从判断力和自制力看,小学生又常表现出优柔寡断或草率的举动,对事物的判断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出错几率比较高;面对困难时,对挫折的韧性比较缺乏,还处于初步受压阶段。但是,尽管如此,小学生的好奇心、表现欲则一如既往的强烈,并且对游戏有着一定的天赋,富有创造性。

二、小学阶段爱心教育方法探析

心理学家洛克认为,处于小学阶段的儿童,其精神虽然相对纤弱,但可塑造性较强,因而建议让儿童习惯于遵守一定的约束,让其逐步服从理智,免得以后难以纠正。因而在爱心教育方面,老师就必须进行引导,不断规范、强化小学生的正面心理,以达到全面素质培养的目的。在教育方法方面,兴趣法和游戏法则比较贴近儿童的天性,因而值得探讨。

(一)兴趣法

兴趣是打开儿童心灵的起点。儿童天生对周围的生活世界有着兴趣,同时也通过兴趣维系着与周围世界的联系[3],获得自身的主观认知。因而在爱心教育时,兴趣法就是寻求主观教育与客观事物的联系,让其不自觉地学习其中的真善美,从自己的兴趣角度来理解、感知世界。比如,儿童喜欢听故事,尤其是与自己年龄相近或生活环境相似的人物故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设定故事的场景,将有关爱心的道理、知识贯穿故事始末,使其与儿童有一种天然的亲近感。如此,儿童会在不知不觉中将故事与自己产生联系并进行比较,从而获得积极的爱心理解。兴趣法的运用,其爱心教育的内容和方法必须根植于儿童周遭的生活世界。这就需要老师熟悉儿童的心理特性和主观经验,使爱心教育内容与儿童兴趣点进行对接;同时,又要灵活进行引导,以渐进的方式,柔和地引入儿童的主观世界,进而达到教育的目的。

(二)游戏法

游戏,天生就是儿童的好伙伴。儿童通过游戏可以活动身体,增加身体的敏捷度,也可以锻炼感知,增强与他人及周边事物的互动关系。从时间维度上看,儿童的游戏爱好具有持久性特点,即使游戏充满挑战性,存在一定的难度,其对游戏的热爱坚定如初。因而有人曾言,游戏之于儿童,犹如水之于鱼儿。在游戏过程中,游戏的非理性色彩,游戏的刺激性、愉悦性对于儿童的生存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因而,在爱心教育时,可以尝试将游戏法带入教学,让儿童亲身体验游戏的魅力。为使游戏身临其境,角色扮演是游戏的一种较佳方式。教师应事先做好角色规划,尽量将儿童按照相似原则进行角色扮演,使其通过角色体验,潜移默化地接受爱心教育。游戏时,还可以让儿童重复扮演,通过引导,让儿童明白爱心的益处,达到增强感知的目的。如通过经典童话故事扮演,现实生活情境扮演,甚至角色反串等,提高儿童对故事的参与性和感悟力,进而使爱心教育事半功倍。

三、结语

爱心是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因素,培养小学生的爱心是全社会的责任。在小学时期,考虑到儿童的天性,可以通过兴趣法和游戏法来增强儿童对周边事物的领悟力,进而达到规范约束儿童的行为,强化指引正确人性方向的目标,为我们社会的未来提供优秀的充满正能量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 王红霞.爱心教育是小学德育的灵魂[J]. 新课程学习(基础教育), 2010(8):161.

[2] 孙勇.小学生生理心理的主要特征和体育教学[J].学苑教育,2013(1):15.

[3] 余庆.儿童价值学习的现象学诠释[J].教育研究,2015(3):10-17.

[ 责任编辑 张敬亚 ]

猜你喜欢

爱心教育小学方法
浅析幼儿进行舞蹈教学的必要性
以“爱”为基础,做好职业学校班级管理工作
可能是方法不对
农村初中留守儿童教育中的困境及对策
用对方法才能瘦
四大方法 教你不再“坐以待病”!
捕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