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部切口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
2017-05-13刘裕棠
刘裕棠
【摘要】 目的:探讨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皮下硅胶负压引流管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08 年 1 月-2014 年 10月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80例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随机分为分为对照组(n=40)和试验组(n=40),对照组患者予腹部切口稀释碘伏及生理盐水冲洗干预,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常规处理基础上予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硅胶管接负压瓶负压引流干预,两组患者年龄、体重指数、切口长度、手术时间、穿孔部位、穿孔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液化率及住院时间等。结果:试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0.0%)、切口感染率(2.5%)、脂肪液化率(7.5%)与对照组的 47.5%、17.5%、35%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切口腹白线前放置硅胶管负压引流能减少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利于切口愈合,减少住院时间,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腹部切口; 胃十二指肠穿孔; 肥胖; 切口感染
doi:10.14033/j.cnki.cfmr.2017.10.008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7)10-0020-03
胃十二指肠穿孔会引起大量消化液及残留食物进入腹腔造成腹腔感染,同样也给腹部切口带来污染。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肥胖患者明显增加,腹部切口污染、术中应用高频电刀、肥胖成为影响切口愈合高危因素,对于肥胖患者而言,由于脂肪层肥厚,致使缝合时易出现无效腔,加上术中使用高频电刀容易引起脂肪液化、坏死,增加切口内积液及引流不畅,增加切口感染机率。相关调查称,肥胖患者切口感染发生率相比非肥胖患者高12倍左右[1]。因此采取有效方法减少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腹部术后切口感染非常有必要。本研究通过对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80例患者行手术切口腹直肌前鞘前放置硅胶管接负压瓶负压引流干预,可减少切口脂肪液化及感染发生,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8 年 1月-2014 年 10 月行胃十二指肠穿孔修补术的80例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两组患者体重指数(BMI)≥26 kg/m2 (世界卫生组织诊断BMI≥25 kg/m2为体重超重),两组手术方式均采用穿孔修补术,术中使用高频电刀,排除糖尿病患者。两组患者性别、年齡、体重、切口长度、穿孔时间、手术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见表1。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对照组切口取中上腹部正中切口,完成穿孔修补术冲洗腹腔后,放置腹腔引流管,常规关腹,缝合腹膜及腹白线后,用生理盐水及稀释碘伏反复冲洗切口3次,然后逐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术后5 d内给予抗生素药物抗感染治疗。试验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行切口腹白线前置硅胶管负压引流,放置硅胶引流管直径为0.4 cm,在引流管侧面剪多个侧口,放于腹白线与皮下脂肪层之间,另一端在距切口3 cm皮肤戳出,固定引流管,然后逐层间断缝合皮下脂肪及皮肤,引流管外接用于胃肠减压的负压瓶,使引流管处于负压状态利于切口引流。
1.2.2 术后处理 试验组腹部切口每天予常规消毒换药,观察有无红肿、渗出,置管期间每天挤压引流管2~3次,以防止引流管堵塞,置管后1~6 d一般可见有黄色脂肪样液体及淡红色液体流出,术后前3 d引流液较多,以后一般逐天减少,一般到4~6 d引流量少于5 ml,如引流量少于5 ml可将引流管拔出。对照组腹部切口每天予常规消毒换药,如有切口渗液需将渗液挤出。两组均手术7 d后根据切口愈合情况拆线。
1.3 观察指标
分析两组切口愈合情况、切口感染率、切口脂肪液化率及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字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试验组切口甲级愈合率(90.0%)、切口感染率(2.5%)、脂肪液化率(7.5%)与对照组的 47.5%、17.5%、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切口感染是胃十二指肠穿孔手术后较多见的并发症,胃十二指肠穿孔时间、穿孔后腹腔污染程度、患者年龄、体质(如体重超重、低蛋白、贫血等) 及手术时间对切口感染发生有重要影响。对于胃十二指肠穿孔来说,胃十二指肠消化道内存在大量生理菌群,穿孔时菌群可移位至腹腔及切口,造成腹腔及切口等处感染。另外穿孔时间也是影响腹腔及切口感染因素,一般肠道细菌污染腹腔6 h后会进入繁殖增殖期,随着时间延长从穿孔处进入腹腔污染物也会增多,加重腹腔感染,同样也会加重切口感染机会。同样对于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而言,手术切口脂肪液化在穿孔修补术后影响切口愈合常见原因。目前有研究表明肥胖患者引起切口感染、切口脂肪液化机率比非肥胖患者高,主要原因有:(1)肥胖患者腹壁脂肪层较厚,脂肪层的血管循环差,术中手术切割会离断部分腹壁血管,减少腹壁脂肪层血运,增加脂肪组织缺血坏死、液化、切口感染机率;(2)术中高频电刀应用会引起电刀周围组织热损伤,特别是引起脂肪细胞变性、坏死,加大切口脂肪液化、感染;(3)肥胖患者缝合时由于脂肪层较厚切口较深及脂肪组织较脆容易受到缝线切割致使缝合不紧密,从而容易在切口下形成无效腔,造成切口内积液、积血,为细菌感染、繁殖提供良好条件[2-3]。全冬群[4]通过对照实验表明,切口下放置负压引流技术能明显减少肥胖患者术后切口感染率,效果显著。术后早期切口创面渗液、渗血、部分脂肪液化一般较多,由于肥胖患者切口较深,大多不能经过缝线间隙排出,容易积聚于切口深部形成积液,导致切口局部压力升高,压迫切口周围微血管,导致切口脂肪组织血运减少 ,造成脂肪进一步液化,同样有进一步增加切口下积液及切口局部肿胀、水肿。切口积液及液化脂肪利于细菌生长及繁殖,容易引起伤口感染。因此,预防切口脂肪液化,保护好切口脂肪组织血供是前提,对切口局部组织进行减压和引流是关键[5]。对于此问题过去治疗方法是如果切口渗液较少 ,仅须拆掉1~2 根缝线,置入生理盐水纱条或胶片充分引流,每天更换切口敷料1次,如果切口肿胀、渗出液多,主张早期拆掉缝线打开切口予充分引流,待生长出新鲜肉芽组织后可行Ⅱ期缝合[6],此方法过程较长,每天冲洗伤口给患者造成很大痛苦,同时也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国内许多学者认为皮下负压 引流对预防手术切口脂肪液化有一定积极意义[7-8]。近年来有通过切口皮下置负压吸引引流或皮下层缝合可减少肥胖妇女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的报道[9]。通过切口下置入硅胶引流管接负压瓶通过负压引流早期渗液、渗血,减少切口下积液利于减轻切口局部压力及水肿,也利于切口周围血液循环,减少脂肪液化坏死的发生,因此有效降低切口脂肪液化、切口感染发生概率。本研究试验组通过腹部切口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切口甲级愈合率、切口感染率、脂肪液化率分别为90.0%、2.5%、7.5%,与对照组的47.5%、17.5%、3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试验组平均住院时间为(7.4±1.3)d,明显少于对照组的(9.2±2.6)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因此在肥胖胃十二指肠穿孔患者手术中腹部切口放置皮下负压引流管可有减少切口感染及脂肪液化,利于切口愈合,减轻因切口感染给患者带来的痛苦,减少患者住院时间,减轻医护人员的工作量,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龙生,彭艺.自制皮下引流管联合持续负压吸引预防肥胖患者 腹部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疗效观察[J].中国当代医药,2014,12(16):173-175.
[2]张先林,陈季松,柯少波,等.清创术联合负压引流对肥胖患者腹部Ⅲ类手术切口愈合影响的研究[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1,21(21):2620-2622,2626.
[3]张国芳,权永志,常建伟,等.负压引流联合换药预防肥胖患者腹部Ⅱ类切口术后感染[J].临床误诊误治,2013,26(5):90-92.
[4]全冬群.脂肪下负压引流预防肥胖患者 89 例手术切口感染的应用价值[J].重庆医学,2012,41(13):1329-1330.
[5]秦勇,陈念平,谭小宇,等.皮下置管负压引流技术在预防腹部切 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研究[J].腹部外科,2011,23(3):167-168.
[6]秦环龙,高志光.外科伤口的处理与敷料的更换[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5,25(1):33-34.
[7]朱勇,孟翔凌,陈伟,等.放置皮下引流管对结直肠癌体重超重患者切口愈合的影响[J].安微医科大学学报,2011,46 (6):614-617.
[8]王志坚,李娟华,何艳红,等.自制简易负压引流装置在预防剖宫产腹部切口脂肪液化中的应用[J].广东医学,2013,34 (10):1509-1512.
[9] Allaire A D,Fisch J,Mcmahon M J.Subcutaneous drain vs.suture in obese women undergoing cesarean delivery.Aprospec-tive,randomized trial[J].J Reprod Med,2000,45(45):327-331.
(收稿日期:2016-12-08)
①浦北县人民医院 广西 浦北 535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