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你走近秘色瓷
2017-05-13郑建明
郑建明
秘色瓷的文献记载
晚唐诗人陆龟蒙(?~公元881年)的《秘色越器》“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约略晚的徐夤有《贡余秘色茶盏》“捩翠融青瑞色新,陶成先得贡吾君”,到了有宋一代,几乎众口一词地认为秘色瓷是钱氏立国以后在越州烧造、用以进献给宫廷使用的瓷器。赵令畴(1051年至1134年)《侯鲭录》中记载“今之秘色瓷器,世言钱氏有国,越州烧进,为供奉之物,臣庶不得用之,故云秘色”,钱氏即指五代时期在东南地区建立吴越国的钱镠家族。宋人认为他进贡给唐王朝宫廷使用的瓷器,就是秘色瓷。
之后各个时代关于秘色瓷的种种猜想,一直成为争论不休的悬案,撩拨着迁客骚人难安的心绪,但基本没有超出宋人的认识范畴:秘色瓷就是入贡的越窑青瓷,既然是入贡的,就是最高等级的青瓷。
秘色瓷的确认与主要使用对象
1987年发掘的唐代法门寺地宫中出土了14件越窑青瓷器,其中13件在其衣物账上明确记载为秘色瓷,由此首次确认了秘色瓷实物:天青色的越窑青瓷。
而这些天青色釉瓷器,主要出土于唐宋时期最高等级的墓葬与遗址中。以晚唐五代时期吴越国钱氏家族墓葬为主,此外宋代的元德李后陵、辽代的祖陵、辽陈国公主墓等高等级的墓葬,以及唐五代的杭州城遗址、洛阳城遗址、唐代的西安大明宫遗址、广州五代南汉王宫遗址中均有出土。
秘色瓷的主要器类
根据墓葬、遗址再结合窑址的出土情况,可以确定秘色瓷的产品种类相当丰富。以碗、盘、钵、盏、盏托、盒等为主,亦有执壶、瓶、罐、碟、炉、枕、扁壶、八棱净瓶、圆腹净瓶等,每一种器物又有多种不同造型。
碗有侈口深弧腹高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矮圈足碗、敞口斜直腹玉璧底碗、敞口斜直腹玉环底碗等,按口沿又有普通圆口与花口不同造型。盘类多数作花口形,有葵花口与菱花口之别,一般以葵花口为主,浅弧腹或浅坦腹;底或平底,或作矮圈足形等。
盒子的造型非常丰富,按盖的隆起程度分成近平、浅弧隆起、高弧隆起等形态,按盒身的深浅而有浅腹盒、深腹盒等,按底则有小平底、平底近圜、圈足等形态。
净瓶为细长管、鼓腹、矮圈足,腹以八棱形为主,少量为肩圆鼓腹。八棱腹净瓶的细长管或作圆形、或作上圆下与腹对应的八棱形,或整个长管除口沿外均作八棱形。
秘色瓷的基本特征
秘色瓷器胎质细腻纯净,完全不见普遍青瓷上的铁锈点等杂质,气孔亦似乎不见;釉色呈天青色,施釉均匀,釉面莹润肥厚,部分器物略呈乳浊化,达到了如冰似玉的效果。均施满釉,部分器物底部垫烧部位在施釉后再行刮去,以方便垫烧,此类器物的外底一般较大,如玉璧底碗、枕等。
唐五代时期以素面占绝大多数,以优美的造型与莹润的釉色取胜。少量器物偶见有纹饰,且多位于小盏、小盒子等较小型的非主要器型上,八棱净瓶、钵、碗等器物则基本为素面。部分器物发现有单字款,一般位于器物外底的一侧,均刻画得相当规整,有“二”、“大”、“六”、“公”等。
北宋时期则流行细线划花装饰,有龙纹、凤纹、各种禽鸟、花卉以及人物等,细条流畅,构图严谨。
烧造地点与主要烧造工艺
秘色瓷主要的烧造地点是唐宋时期越窑的核心区域上林湖,尤其是以后司岙一带的窑场最为重要。
秘色瓷的出现与瓷质匣钵的使用密切相关。瓷质匣钵的胎与瓷器基本一致,极细腻坚致,匣钵之间使用釉封口,以使在燒成冷却过程中形成强还原气氛而使瓷器呈现出天青色。因此瓷质匣钵及由此带来的秘色瓷生产,当是以后司岙为代表的上林湖地区窑场的重大发明。
器物一般主要直接放置于匣钵内,少部分在器物与匣钵之间使用垫饼垫烧,垫饼亦为瓷质,垫饼与器物之间以及垫饼与匣钵之间使用泥点间隔,泥点小而密集。瓷质匣钵主要有直筒型、钵型匣钵、筒型、喇叭型、M型等,亦有匣钵盖和覆烧用匣钵圈等。
越窑秘色瓷的兴盛时期
从上林湖后司岙窑址的发掘情况来看,至少在唐代的“大中”年间前后开始生产秘色瓷,在“咸通”年间前后秘色瓷占相当比例,在“中和”年间前后则达到了兴盛。这一过程一直持续到北宋早期左右,在北宋中晚期质量下降。因此秘色瓷的兴盛时期应该在晚唐-五代-北宋早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