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2017-05-13张进
张进
初中物理新课程标准,重视科学探究的教育作用,强调过程和方法的教与学.在加快推进素质教育转变的大潮中,物理教学应该担当重任,着重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点体会.
一、课前预习,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
传统教学习惯于教师提问、学生作答,大多数学生只是满足于答对老师的问题,难以留下深刻印象.而物理教学是初中学生的启蒙学科,容易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是开展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根据新课标的要求,现在每进入一个新的章节,笔者都安排学生课前预习,并要求每个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和预习摘要善于提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毫无疑问,学生自己发现并提出的问题,最有兴趣、最有动力去深入探究.教师教学的重点应该放在设计让学生发现并提出问题的情境上,而不是在设计问题本身,着力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二、课堂讲习,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课堂教学本身就是一个释疑解惑的过程.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课堂上教师不要急于去讲解知识点,给予学生及时的解答,而应当先让学生大胆猜想,认真思考,提出自己的观点,再随着教师的讲解,探究正确答案.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让学生留下深刻记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放手让学生猜想,可能会遇到两种尴尬的局面,一是学生怎么猜也猜不到点子上,二是学生的猜想漫无边际.怎样避免这两种情况发生呢?这有赖于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摸索.例如,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可能与什么因素有关”时,让学生进行猜想,学生猜想与压力大小有关,与速度大小有关,与摩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与接触面的面积大小有关,与质量大小有关,与材料有关,与密度有关,与形状有关,等等,这样,学生的猜想放得太开,不容易猜到关键的点子上.笔者让学生在课堂上体验一下推重一些的书本和轻一些的书本,推铁质笔盒和皮质笔盒的感受,然后进行猜想,就能有明确的指向性.有了这些猜想作基础,学生就能跟随教师的讲解步骤,对照自己的猜想,掌握课本上的理论知识,有助于教学任务的顺利完成.
三、课外见习,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课堂学习总是有限的,课外学习则是无限的.初中物理教学要注重课堂教学与课外学习的有效结合,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记得在一次组织学生开展野炊活动中,笔者结合浮力章节的学习,让学生做物体浮沉条件的实验.教材的安排是先把鸡蛋放在浓盐水中,观察它的漂浮;然后在浓盐水中加清水,观察鸡蛋的悬浮和下沉;再加入浓盐水,观察鸡蛋的上浮情况.在实际操作时,加入清水的多少不容易掌握,会出现由于一下子倒入过多的清水,鸡蛋就下沉到杯底,而看不到悬浮现象,再加浓盐水时,鸡蛋就可能上浮不起来.对于这一问题,有的学生当场提出了新的实验方案,即先把鸡蛋分别浸没在清水和浓盐水中,观察鸡蛋的下沉和上浮,分析鸡蛋的受力情况,得出下沉和上浮的条件;接着再缓缓地向浓盐水中加入清水,观察悬浮现象,分析得出悬浮条件,然后讨论为什么鸡蛋在清水中和在浓盐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不同?为什么漂浮时和悬浮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不同而受到的浮力却相同?这样处理后,不仅保证了实验的成功率和现实效果,还让学生学会了自己动手做实验、自己设计实验程序,提高了实验效果.
四、课后复习,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
“温故而知新”,表明了复习的重要性.在物理教学中,对每一个章节,经过实验实践探究和课堂理论学习,教师要及时教给学生归纳总结的方法,培养学生自我归纳、自我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所得数据、所感的体会,进行分析、比较、概括以及思维加工,从而总结得出可靠结论,并用文字、图象、公式等方式表达出来.这样,使学生感觉到自己也能像科学家“搞科研”一样“发现”科学规律,从而获得成就感,激发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兴趣和热情.例如,在讲“大气压强”时,笔者用P=F/S测定压强,是应用普通的仪器、学过的原理测出了无形的大气压的值,那么在课后复习时,还可以引导学生观察用盛满水的可口可乐瓶倒放在水槽中的现象,并设问:可口可乐瓶水里有空气吗?假如顶端水受到容器给的压强为零时有何等量关系?可托住的水柱是否会无限长?通过观察、回忆、分析、讨论得出可靠结论:用所能托起的液体柱的大小来反映所测大气压强的大小.这样复习,既是对理论知识的巩固,更是对所学知识的延伸,让學生获得更大成功.
总之,在物理教学中,教师要重视科学、技术与社会相结合,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增加实践的时间与空间,着重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思考能力、实践能力、总结能力,强化学法指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使学生终身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