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共同配送模式与收益分配研究综述

2017-05-13李美燕

商业经济研究 2017年8期
关键词:利益分配运营模式

李美燕

内容摘要:本文在对国内外共同配送相关理论与应用成果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比分析并梳理总结了现有城市共同配送模式及收益分配机制,指出了现有研究的不足,并提出城市共同配送问题的未来研究应侧重在以下三个方面:如何激励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构建;如何维持城市共同配送体系的高效运营;如何实现收益在城市共同配送体系中公平、合理的分摊。

关键词:共同配送 利益分配 运营模式

共同配送的涵义

共同配送源于日本,又称为协同配送、联合配送。日本运输省将共同配送定义为:“在城市范围内,由一个卡车运输业者对几个按期运货需求协作,利用一个运输系统进行配送,实现物流过程的合理优化”。

GB/T 18354-2006《物流术语》将多个企业协作实施的配送活动定义为共同配送。城市共同配送是指商贸企业、制造企业与物流配送企业等在城市内展开合作,合理优化配送资源,统筹安排配送时间、次数、线路和货物数目,针对城市某一地区内多个客户的需求,提供多样化增值服务,优化组合形成的新型系统,达成资源配置社会化目标。其本质是在配送中心对作业活动统一安排、调度,形成规模化效应来降低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资源的利用率,是一种追求配送优化合理的组织管理策略。

共同配送的模式研究

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主要探讨参与共同配送的企业间的协调关系和运作模式,研究其合作运营机制。按组织模式分类,最具代表性的是王秀梅(2009)提出的系统优化型、车辆利用型、接货场地共享型以及分拨中心、配送机械等设施共同利用型配送模式。按配送上下游方向分类,王孝坤(2006)将共同配送模式分为横向、纵向两种类型,牛玉君(2015)在总结前两种配送模式的基础上又提出共同集配模式。根据物流资源合并情况,产娟(2013)将共同配送模式分为运力合并型、物流节点合并型和接力配送三种类型。

除上述三个方面,国内学者还从其他方向对共同配送模式进行研究。根据共同配送的主体以及流程不同,张磊(2013)将共同配送分为同行业联盟型、供应链集中型和配送中心分拨型。鲍务英、陈睿(2007)对零售企业配送模式进行研究,提出大型连锁零售商自营配送、中小型零售商联合配送、批发商和零售商联合配送以及制造商和零售商协同配送模式。张晶晶(2013)、樊雪梅(2013)、舒维霖(2012)、于建云(2015)、续秀梅(2012)等学者根据国内外相关理论与实践,认为电子商务共同配送主要包括自营配送、物流联盟配送、第三方配送以及自营与外包相结合四种模式。王晓亮(2013)对以上几种模式对比分析,提出第四方物流配送的创新配送模式。肖纯(2006)研究日本7-Eleven便利店的配送模式,提出集中配送、窗口批发、完全统一配送三种配送模式,并对比分析三者之间的优缺点。

此外,众多学者对城市配送模式进行了大量创新研究。杨萌柯(2015)提出依据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构建基于云平台的快递城市配送服务系统,并提出智能快递柜与社区零售店O2O结合的城市特定区域共同配送解决方案,优化城市快递末端配送系统。刘雪萍(2015)对城市货运公交化配送模式研究,提出动态行驶路线和依据已规划公交站点、公交路线配送的两种配送模式。王汉新(2016)则从城市客运交通、邮政信报投递等传统模式出发,提出公交+三轮车为主,货的为辅的公交式共同配送模式,即“货运巴士+货的”配送模式。任为(2015),刘雅儒(2016)开创性的提出众包亦即“出租车”配送形式,快递企业与本地出租车公司合作,运用智能化APP,构建由出租车司机顺路完成快递最后一公里配送的城市配送体系。钟苹(2013)对广西商贸物流与电子商务发展研究,创新性的提出“宅配快递”模式。戴晓震(2015)提出城市货的综合利用、智能快递柜、小型集装箱配送和共同配送四种模式,破解城市配送困境。综合相关文献对各种配送模式进行对比分析,如表1所示。

不同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共同配送模式分类,但总体方向是一致的:第一,基于整个物流系统,合理安排供应链各企业的配送活动,优化产品从生产到最终客户的配送流程,这是理想的配送方式。第二,仅从配送角度出发,对车辆和配送路径合理安排,提高整体配送效率。这种配送方式适用于中小型业务,且对各参与企业的协作能力要求较高,具体运营方式有待进一步研究。第三,按行业性质分类,考虑不同行业配送的特殊性,由此得出的配送模式更具针对性。学者们对共同配送模式的研究关注点集中在配送方式上,对共同配送合作组织的构建过程、具体的运营方式、协调监督与激励机制的设定、信任机制的建立等阻碍共同配送在我国推广应用的问题研究较少。

共同配送的收益分配研究

国内外学者主要应用博弈论、多人合作理论对收益分配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分配方法及其应用领域。

(一)收益分配的方法研究

国内外学者大多采用Shapley值法及其修正解决收益分配问题。文科(2010)、李雷(2013)、粱鹏(2013)、曾德明(2015)、琚春华(2011)、徐向阳(2000)等学者系统的分析利益分配原则、机制和方法,建立Shapley值法的利益分配模型,解决利益分配难题。李纲(2010)、陈伟(2012)、胡丽(2011)、王振锋(2011)、张捍东(2009)、顾桂兰(2011)、高洁(2012)、徐雅楠(2011)、范德成(2014)、吕萍(2012)等学者分别考虑企业边际贡献、风险因素、资源投入量、成本因素、投入与产出比、技术创新、合作创新、合同执行情况、资金运作等影响因素,运用AHP-GEM、网络层次分析法(ANP)、模糊综合评价法、TOPSIS思想等确定各因素的权重,对Shapley值法修正,调整基础分配额,使修正后的分配结果更具公平合理性、可行性。国外学者Krajewska(2007)等应用带时间窗的多点取货与送货配送模型計算配送成本,运用Shapley值法分摊联盟运输企业的成本。

此外,Ning Sun、Walter Trockel和ZaiFu Yang(2007) 基于合作博弈理论建立收益分配模型。Tsay(1999)、Karl Morasch(2000)等则通过企业之间建立契约机制、委托机制以及签订合同等形式对共同收益分配进行研究。贡文伟(2011)、李建玲(2013)、王威(2011)运用Nash谈判模型建立共同配送博弈合作成本分摊模型。张家琛(2013)、邢乐斌(2010)对联盟成员利益分配进行风险补偿,应用博弈论及Nash计算模型,研究风险补偿值的模糊值与精确值来重新调整利益分配。琚春华(2011)、徐向阳(2000)对Shapley值法、GQP法、简化的MCRS法、最小核心法、最小核心多目标规划法和纳什谈判法等分配方法对比分析,并用算例对配送成本分摊问题求解。任志成(2012)、叶飞(2003)提出运用群体加权重心模型对供应链成员企业的利益合理分配,实现共赢目的。王旭(2009)、卞琦(2013)、贺美亮(2008)则应用Raiffa解研究协同配送联盟中成本分摊受风险因素的影响程度,基于风险因素,构建Riffa解的成本分摊模型。

(二)收益分配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收益分配应用问题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虚拟企业合作、企业战略联盟和供应链管理三个方面。

虚拟企业合作方面。国内学者大多采用博弈论基本理论,分析虚拟企业间的合作情况,然后建立虚拟企业合作成员间的收益分配模型。包国宪(2012)根据虚拟企业运行特点,构建了基于成员企业风险、投资和能力的利益分配指标体系;设计了线性加权和非线性加权相结合的分配方法。此外,陈菊红(2002)、冯蔚东(2002)、胡小文(2005)、凡志均(2005)等学者也对相关问题进行了研究。

国外学者对虚拟企业间利益分配研究较少,大部分也是基于博弈论基本理论展开研究。Guardiola(2007)基于合作博弈理论,构建收益分配模型,并验证了供应链上供应商与零售商合作可以获得 1+1>2 的效果。Ozener和Ergun(2008)以多商品配送合作博弈问题为研究对象,提出会员机制,运用基于理性的博弈论和反向优化的概念,分配参与者在合作中所获得的利益。

战略联盟方面。随着共同配送模式的推广,众多学者从企业联盟角度展开研究,由此也带来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问题。国外学者大多基于利益共享、协商机制等,对知识扩散、信息共享等研究建立合作收益分配模型,如Chan Peng S(1993)、Choi C J(1997)等。Guan Baihai探讨了考虑招标成本的联盟企业利益分配问题,基于合作和博弈理论建立联盟企业利益分配模型,深入研究企业成本、知识投资效率与总利益的关系。

国内学者李纲、陈伟、张家琛、梁鹏、刁丽琳、生延超、王鹏、吕萍、卢艳秋、张捍东等对联盟利益分配问题做了大量研究,基于Shapley值法、Nash计算模型等建立联盟收益分配方案,并分析各影响因素权重,提出修正模型,使得利益分配效果更加合理。赵艳萍(2011)根据联盟企业投入情况确定各自机会利益比,利用配送比例与贡献度调整利益分配。用对策二次规划方法对模型进行求解,得出风险因子修正的分配结果。王旭(2009)则以迟误集货时间发生的概率,测量联盟成员可能带来的风险,构建考虑时间因子的Raiffa解利益分配模型,并进行实例验证。王威、张劲松(2011)利用满意度函数法,根据企业自营配送成本、联盟后的分摊成本、贡献率、综合满意度等因素,构建考虑满意度的成本分摊模型,并用Lingo11.0软件对其算例求解,得出更优、更易接受的分摊结果。

供应链管理方面。国外学者对供应链管理利益分配问题研究较多,Pastemack(2001)、llaria G、Pierpaolo P(2004)、Luis A. Guardiola(2007)等通过多阶段供应链契约模型,解决供应链上企业收益分配和产品定价问题。Giaimoccaro(2004)建立以合作协议为基础的利益分配模型,通过修改协议参数使成员企业获得更多收益,提高整个供应链的效率;Satyaveer S Chauhan(2005)研究供应链成员的收益共享问题,并建立二级供应链系统收益分配模型对供应商与零售商间的利益进行分配。Diwakar Gu Pta(2006)以供应商—制造商二级供应链的合作问题为研究对象,假设可以通过协商来确定二者的利益分配比例。

国内学者文科、何喜军、李雷、张智勇、魏学成、王振锋、范德成、任志成等基于利益分享契约、分配机制等建立利益分配模型,研究供应链系统利益分摊问题。徐雅楠基于供应链利益分配五项原则,运用Shapley值法,基于风险、技术创新、贡献度三个因素对利益分配的影响,建立修正模型,获得更加合理的利益分配效果。贡文伟,葛翠翠(2011)等则运用Stackelberg博弈模型解决三级逆向供应链协作问题,根据合作各方在逆向供应链中的权重系数,应用Nash谈判模型二次分配整体利益。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内外学者对收益分配应用研究的大体方向是一致的,但国内学者大多以算例分析验证所建模型,缺乏实际应用背景,因而,研究成果并不能很好解决实际收益分配问题。

共同配送的应用研究

国内外学者对共同配送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在配送车辆调度、配送路径优化、选址三个方面。卢冰原(2011)等基于提早或延迟处罚函数,构建考虑模糊时间的多车型车辆调度问题模型,实现配送费用的最小化及客户时间窗的提早或延迟处罚,提出具有量子行为的改进粒子群算法来解决经典粒子群算法容易陷入局部最优的问题,完善粒子群算法的性能,最后运用仿真试验对算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加以证明。Jan Fabian Ehmke(2012)以客户参与上门配送服务的车辆路径优化问题为研究对象,构建时间依赖型车辆路径优化模型,并运用连续插入启发式算法与并行插入启发式算法求得初始路径方案,然后应用禁忌搜索算法优化初始方案,求得模型最终解。Hsu C(2011)则依据最佳优先搜索原则,为每个终端车辆的调度处理提供分行与捆绑解决方法,构建运营效率最大化的多温度共同配送设施规划模型。陈岱莲(2010)应用CFLP模型分析济南市路通宇快递分拨中心选址问题。叶向奎(2013)则研究烟台市果蔬冷链物流分撥中心选址问题,构造离散选址模型,计算对比三个备选方案,选出最终位置。

在利用城市公交车系统研究方面,郎师周(2003)建议运用规划配送站与配送点进行物流配送,并进一步研究提出运用公交配送体系的智能化决策方法;蒲忠、刘险峰(2006)也基于城市公交车系统研究B2C电商物流配送问题;安乔治、王艳红(2011)剖析城市公交系统的优势,构造依托城市公交系统的同城配送框架体系,并对开放式配送信息平台这一核心内容深入研究;李正军(2015)则在前几位学者研究的基础上,对电商物流同城配送与城市公交系统协同发展路径进行研究,提出从组织、业务流程与信息三个层面做好协同设计。

此外,众多学者以物流发达的一线城市或港口城市为例,研究城市配送体系的构建及优化问题。如罗振华(2014)、崔蜜(2015)、石纳芳(2016)、沐潮(2014)、林伟滨(2015)、吕悦(2013)等学者分别对浙江、宜昌、杭州、深圳、泉州、大连等省市配送发展现状研究分析,有针对性的提出了城市配送体系建设的设想和优化建议。杨浩雄、何明珂(2011)对虚拟共同配送体系的构成及特点深入分析,基于日常库存与安全库存建立由网络连接的库存控制模型,为企业降低安全库存和经济订货批量适应“小批量、多批次、短周期”的环境提供了借鉴。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着重研究共同配送模式和利益分配的相关理论,而较少涉及实践案例的研究,且对共同配送体系的构建、具体的运营方式、协调监督与激励机制的设定、信任机制的建立和基于实际案例的利益分配等问题研究较少。因此,城市共同配送未来的研究方向应侧重于解决以下三方面问题:如何激励共同配送体系的构建;如何维持共同配送体系的高效运营;如何实现收益在共同配送体系中公平、合理的分摊。

参考文献:

1.刁丽琳,朱桂龙,许治.基于多权重Shapley值的联盟利益分配机制[J].工业工程与管理,2011(4)

2.生延超.基于改进的Shapley值法的技术联盟企业利益分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

3.王鹏,陈向东.基于改进夏普利值的物流企业战略联盟利益分配机制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1(12)

4.王秀梅. 城市物流的共同配送探讨[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09,04

5.王孝坤. 城市商业中心区共同配送的交通效果评估研究[D].同济大学,2006.6.

6.牛玉君,余霞.城市共同配送模式研究综述[J].中国储运,2015,09

7.产娟,韩永生,刘彦平. 城市物流共同配送模式与系统架构设计研究[J]. 城市观察,2013,04

8.張磊.基于B2B的烟草物流共同配送模式探析[J].重庆与世界(学术版),2013,12

9.鲍务英,陈睿. 连锁零售业的共同配送模式[J]. 商场现代化,2007,31

10.张晶晶,姜天.电子商务共同配送研究综述[J]. 中国市场,2013,34

11.樊雪梅,谢媛,卓健,王博,安阳. B2C模式下城市配送方式及其效率评价[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3,07

12.舒维霖,肖敏,王敏晰.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物流服务模式选择研究[J]. 铁道运输与经济,2012,08

13.于建云.电子商务环境下物流模式的分析[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5,03

14.续秀梅. 我国电子商务社会化物流配送模式的探讨[J]. 中国市场,2012

15.王晓亮. 长三角地区电子商务物流配送模式探析[J]. 中国商贸,2013,06

16.肖纯,文劲军,王艳红.发展我国零售业态下的共同配送模式——日本7-11便利店物流革新的启示[J]. 物流科技,2006,11

17.杨萌柯,周晓光.“互联网+”背景下快递末端协同配送模式的构建[J]. 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6

18.刘雪萍. 城市货运公交化配送模式研究[J]. 河北企业,2015,02

19.戴晓震,林健. 四大模式破解城市配送困局[J]. 现代商业,2015,05

猜你喜欢

利益分配运营模式
西部民族地区资源开发利益分配政策研究
我国小产权房面临的现实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