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路遥传》的文学意义

2017-05-13孙新峰李婕

延安文学 2017年3期
关键词:路遥文学

孙新峰+李婕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人生》《平凡的世界》持续走红,“路遥”这个名字连同他的作品曾一度成为时尚风潮。从知识分子到乡村百姓,社会中争相谈论高加林和孙少平、探讨人生道路问题,这种从热读到热播,再到热议,形成了持续不断的“路遥热”。2002年,在路遥逝世十周年纪念大会上,作家厚夫(本名梁向阳)怀着对逝者的崇敬之情,决心为路遥撰写一部具有学术品质的传记。2015年1月,厚夫历经十余年打磨的人物传记《路遥传》一经推出,便受到了读者的关注。

《路遙传》由陕西作家协会副主席,延安大学文学院院长梁向阳所著。全书共13章,26万字。《路遥传》以路遥为主线,讲述其生前到逝世后四十余年间的人和事。它还原了一个真实的时代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路遥一生的曲折经历和艰辛的创作过程。为了再现一个真实而立体的路遥,厚夫先后花费十余年来收集、整理资料,寻访当事人,并于2010年动笔,新书在2015年初正式出版。

众所周知,路遥的作品曾感动并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然而,这样一位深受人民认可与热爱的作家,却没有一本具有学术品格的传记流传于世,这对于喜爱路遥与研究路遥的人来讲,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因此,厚夫这一使命,并很好地完成了为路遥写传的任务。《路遥传》详细而富有情感的叙述,也再度唤起了路遥作品印刻在广大读者心中那份曾经的温暖与感动。那些耳熟能详的作品是一个时代的记忆,一种艰苦奋斗的记忆。作品中的人与事,仿佛就是现实中的你、我。因此,民众对于路遥的作品怀有更加真挚而深厚的情感。因而,《路遥传》在问世之初就“先天”拥有了一大批关注者和拥护者。

一、学术品格与人文情感的巧妙融合

《路遥传》的广泛好评,除了路遥及其作品在大众心目中奠定的不可撼动的地位之外,传记本身创作的成功也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路遥传》的优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资料详实,内容丰富,具有学术品格

首先,厚夫对路遥的熟识与敬仰。厚夫与路遥同是陕北延川人,也是延川县中学的先后校友。而且,厚夫执教的大学——延安大学,也是路遥当年就读的大学。厚夫的外公吕文彬先生与路遥是多年的“忘年之交”,使得厚夫有了获知更多事情真相的渠道。在与路遥及其生活环境的长期接触中,厚夫从各个方面了解到了许多路遥的生前情况,也包括一些鲜为人知的细节。这些经历帮助他更加深入地了解路遥本人,还原历史事实,为《路遥传》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厚夫的长期思考与研究。厚夫在延安大学就担任着路遥研究馆馆长一职。延安大学,作为路遥成长、成熟的地方,是我国路遥研究领域的主要阵地。厚夫长期致力于路遥研究工作,曾先后编写了《路遥研究资料汇编》《路遥纪念集》《路遥再解读》等书籍。所以,这些学术研究功底使《路遥传》的成书有了充分的思想和工作上的准备,在创作时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厚夫在《路遥传》的创作上,打破传统的传记写作模式,在深入调查、研究素材的基础上,把与路遥有关的信函,当事人的访谈回忆,以及引用相关著作片段加以佐证等方式编插进传记中。这一形式创新不仅使得传记在表述上更加有理有据,具有真实性,而且也丰富了平铺直叙式的传统模式,增加了阅读的趣味,使人耳目一新。最后,《路遥传》还对于当前社会上流传的有关路遥的许多错误信息和争议性的疑点给予了有理有据地回应,这在很大程度上终结了一些以讹传讹的错误传言,为解读研究路遥提供了正确的信息向导。

2、主线脉络清晰,辅线丰富完整

《路遥传》全书共十三个章节,以路遥为主线,从路遥祖辈讲起,一直延伸到他病逝之后。各个章节分别以路遥不同时期的重要事件为标题,分配合理,使读者一目了然。厚夫将路遥的一生划分为十三个阶段,分别是:“苦难的童年”、“我要上学”、“青春过山车”、“《山花》时代”、“延大啊,这个温暖的摇篮!”、“文学发轫期”、“翻越《人生》这座山”、“书写诗与史(上)(中)(下)”、“轻舟虽过万重山”、“《平凡的世界》新里程”以及“生命的最后时光”。每一个阶段中又涵盖了这一时期爱情、生活、文学事业等方面,使得读者读罢能留下一个清晰而完整的印象。在章节比重的分配上,他给予了最具影响力、也是最具争议的《平凡的世界》三个章节的叙述解读。这一部分中不仅详细阐述了《平凡的世界》诞生的前后因果,还以其精湛的文学功底为读者再现了一个献身文学事业的路遥形象。《路遥传》帮助读者从一个全新的视野来重新解读路遥的精神气质及其作品的深刻内涵,真正实现了“重启平凡的世界”的初衷。同时,辅线也是丰富完整的。《路遥传》中并非仅仅单纯地叙述路遥生前的人与事,而是采用以路遥为主线,以与路遥有关的人物为辅线的方式,铺展开一个脉络庞大清晰的结构框架。如书中穿插路遥的家族状况,讲述了路遥成为延川县大伯的养子的前后原委以及儿时路遥具有的掌握人生命运的魄力与沉稳;穿插其兄弟姐妹的状况,讲述了路遥为弟弟王天乐安排工作以及弟弟对于生活困顿的路遥所给予的帮助,揭开了路遥光鲜背后难以想象的窘困与辛酸;还有穿插讲述了“精神导师”柳青与“文学导师”秦兆阳,以及其他朋友对于路遥文学道路的巨大启发与帮助。

3、分析评论独到,富有人文情感

传记以厚夫本人的视角重塑了一个真实的路遥,一个厚夫眼中的路遥,使传记具有了作者的“个性体温”。厚夫将自己融入《路遥传》中,在作品中以“笔者”的身份自居。他将自己对路遥的热情和敬仰揉进作品,无形中形成了作品的一部分。

正如前面所讲的,厚夫在路遥研究领域有着扎实的学术功底和得天独厚的信息渠道。因此,他能够对路遥的人生经历作真实客观地再现。而且,路遥作为地道的陕北人,其文化性格中拥有着陕北地区的特性。只有读懂了陕北,充分了解陕北地区历史文化和人文风情,才能从深层次探究路遥文学及其性格成因。而厚夫与路遥同为陕北人,同样继承了陕北人民精神气质上的某些共同因素。因此厚夫可以从相同的地域环境和风俗人情上深入剖析、解读路遥。因而,他在分析评论时,就更有可能抓住潜藏于人物深层的某一些特质。这也显然成为厚夫研究路遥的一大优势。其次,厚夫在《路遥传》中提出了大量有独到见解的论述,大大提升了该书的学术研究价值。如在分析路遥性格成因时,厚夫提出:“一般而言,在贫富差距极大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孩子有两种心理趋势:一种极度自卑;一种极度自强。少年王卫国(路遥本名)是后者。”接着,他又列举事实加以佐证。如,少年路遥极具好胜心,想方设法改变其处境;做村小学的“孩子王”,给自己的同龄人讲解《三国》;领导“红四野”事件等。厚夫还以独到的视角分析了路遥发现肝病的时间、《平凡的世界》冲刺时间以及陕西作家协会换届时间之间的微妙联系,系统地解析了路遥生命后期的真实心理活动,其中不乏自己的真知灼见。

在另一方面,厚夫在传记中渗透着真挚的人文情怀以及深厚的文学功底。厚夫著传,源于对路遥的使命感和敬仰。他也曾表示过,小学时期,老师们常以路遥为骄傲。从中可以得到:一、路遥在厚夫的文学道路上起着引导、启发的重要作用,成为他今后创作道路上的“文学教父”;二、厚夫,包括广大陕北人民,都以路遥为骄傲。因此,厚夫是抱持着一种敬仰之情为他立传留名的。厚夫也坦言:“路遥的大起大落的人生状态也经常影响到我的写作,我许多次因為陷入无限悲伤而停笔不语。”正因为厚夫真挚的情感流露和具有热度的评述,使得这部人物传记增添了一份浓厚的“人情味”,更易亲近大众,打动读者。此外,在初稿修改过程中,厚夫采纳刘茵等编辑的意见,对一些阻碍阅读的专业性学术评论进行了大量删改,从而大大提升了阅读流畅性和大众的接受度。

二、《路遥传》继承路遥精神,契合时代需要

路遥精神不仅没有淹没在时代的浪潮里,而且在当代正契合了时代精神和民族精神的本质要求,成为陕西乃至全国的宝贵遗产,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1、《路遥传》传承路遥精神

路遥作品中最打动人心,传递久远的就是作者注入人物身上的那份“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尽管在新时期作家中,许多作家都将笔触延伸向对底层人物苦难人生的描绘,但真正地做到把苦难转化为一种精神动力的作家并不多,路遥就是其中一位。无论是高加林,还是少安、少平,他们的身上均体现出一种不屈的奋斗精神和拼搏意识。这些小人物命运坎坷、屡遭挫折,却仍自强不息;虽出身卑微,却不卑不亢;他们勇敢追求,不失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这些“草根”奋斗者们能在苦难中生出希望,在失败中坚信未来。它使人相信小人物也能迸发巨大潜能,战胜命运。这种给人进取动力的正能量无疑发挥着一种“灯塔效应”。它为迷失彷徨在人生道路上的前行者烛照前进方向,引导并激励了一代又一代身处逆境的奋斗者们不懈拼搏。

这种向上向善的正能量源于路遥的人生态度。作为一个出身贫寒的“草根”奋斗者,他一生都在努力改变命运预定的轨迹,而不是任由命运摆布。厚夫作为路遥虔诚的“追随者”,无疑受其潜移默化的影响并且秉承了路遥的文学精神。他致力于继承并弘扬路遥精神。首先,他继承了路遥勤奋务实的文学态度以及顽强的毅力和吃苦耐劳的品质。厚夫耗费十年时间多方收集、甄选资料,不惜花费大量精力对社会上流传的各种信息进行比对,为证实资料的可靠性而走访相关者。他尽其多年研究积累,使作品内容达到真实客观。

其次,厚夫继承了路遥对待文学至真至诚的责任感与使命感。路遥对于文学有着一种自觉而神圣的责任感和使命感。他将文学创作的初衷突破“为自己”和“为少数人”而作的局域,真正将它视为一种灵魂的事业和毕生的追求。《路遥传》中提及,当路遥问到柳青为何将《创业史》的背景选材放在关中平原而不是自己的家乡陕北时,柳青回答说:“这个原因非常复杂,我这辈子也许写不成陕北了,这个担子你应挑起来。对陕北写几部大书,是前人没有写过的书……这么伟大的土地没有陕北人自己写出的几部伟大的作品,是不好向历史交代的。”窃以为,柳青寄于路遥的这份厚望,潜移默化地形成了路遥心中那个四十岁之前一定要完成的那件“大事”。而就是这个笼罩在路遥心头的伟大而神圣的使命与责任,驱使并支撑他完成了《平凡的世界》这部损耗了他最后心血的长篇巨作。而厚夫创作《路遥传》,同样源于一份责任感和使命。作为厚夫心目中敬重的“文学教父”,路遥的生平一直有颇多疑点为世人争论。当然,其中不乏一些夸大、误读甚至是扭曲的舆论。为了纠正社会上各种舆论给路遥正声,为了将路遥精神继续传承,厚夫才决心担起为偶像立传的责任。

还有,厚夫继承了“文学为人民服务”的创作宗旨。一些作家只将“文艺为人民服务”当作口头标语敷衍了之。所以路遥能够身体力行,普获大众认可而更显可贵。路遥小说中饱含着一种“人民性”。他的作品扎根民众,贴近生活,刻画的是出身底层的小人物,描写他们的生存艰辛,反映他们的人生与疑惑。正是由于这种“亲民性”,使得广大读者能从作品中看到自己的影子,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厚夫也同样坚持这一创作宗旨,在初稿修改过程中删除了大量专业学术性的评论。虽然使作品的学术探讨价值有所降低,但更利于大众阅读理解。其目的是重塑一个真实丰满的路遥,重新规整、解读路遥精神及其作品。

2、路遥精神契合时代需求

首先,路遥精神反映着积极向上的正能量。路遥作品里总有一种向上向善的正面精神气质。而反思当下,作家作品中充斥着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和浓郁的商业文学气息,表现着人性的丑恶与阴暗,迎合低级趣味和颓废思想。改革开放开启的“新世界”给人们带来了更多的新鲜事物,使得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种欣欣向荣的状态。但同时,负面效应也逐渐显现:人们的道德水平在下降,投机取巧的享乐主义和金钱主义盛行,人与人之间开始变得冷漠……这些现状使得中华民族传统的善与美遭到漠视。文坛急需一股能够洗涤繁杂的清泉,读者需要兼具艺术性与思想性的调动人心的优秀作品。如何保留住“文学本真”,发挥文学净化心灵、教育人生的作用,已成为我们亟待解决的问题。

其次,在路遥的作品中,主人公虽是居于社会下层的小人物,但他们勇于直面挫折,掌握自己的命运。这样的“少安”、“少平”们不断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自强不息的奋斗去实现自身理想和价值。这些小人物的“梦”,反映着一个时代、一个国家的“梦”。路遥作品中呼吁着自强不息,艰苦奋斗的精神;呼吁着辛勤劳动,创造自身价值,努力实现自身理想等主旨。

第三,路遥文学精神与“文艺为人民服务”宗旨相契合。在社会主义的中国,文艺应当为广大群众服务,而不是为某一领域的少数人服务。当年,路遥在评论界的质疑声中仍坚持自己的创作方向,将人民作为作品的“最终审视者”。时至今日,他的作品依旧能经受住群众和历史的考验,发挥着经久不衰的影响力。路遥也在《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中提到:“那种藐视当代读者总体智力而宣称作品只等未来才大发光辉的清高是很难令人信服的。因此,写作过程与广大读者群众保持心灵的息息相通,是我一贯所珍视的。”

第四,“像牛一样劳动,像土地一样奉献”。路遥就是将神圣的文学视为自己实现价值的终身事业。他对于文学,始终保持着高度的热情与奉献意识,甚至在生命受到威胁时也不曾中断。这种质朴而无私的奉献精神,在当下民族复兴的关键期受到了时代迫切的呼声。而《路遥传》的诞生初衷之一就是意在唤起对路遥精神的关注,认识它对于当今文坛乃至社会发展的意义所在。由此可见,路遥精神非但没有过时,反而在当下焕发出了崭新的生命力。

三、《路遥传》引起的思考

2015年1月《路遥传》问世以来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路遥传》为解读《平凡的世界》、解读路遥,提供了详实可靠的参考依据。它不仅使读者更加充分地认识了作家路遥及其作品,而且体会到了路遥不断奋斗、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和面向群众的创作宗旨,从而也引起以下几个方面的思考。

1、陕西文坛发展现状与思考

路遥作为上世纪叱咤中国文坛的一员猛将,是陕西文坛一面标志性的旗帜。他曾与贾平凹、陈忠实等人以各自颇具地域特色的扛鼎之作驰骋中国文坛,积极带动了陕北、陕南、关中三列文学纵队向文学高地发起冲锋。然而在二十多年后的今天,曾经异军突起的陕西文坛却出现了“后继无人”的尴尬局面。

从整个陕西文坛来看,这样新生代作家青黄不接,有“高原”缺“高峰”的现状,需要文坛的深刻反思。陕西文坛的再发力,需要三大文学纵队的齐心助力。随着“路遥热”的兴起,陕北文学的未来,陕西文学的未来或许会再度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路遥热潮”对于当下陕西文坛的再出发,则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路遥的作品虽在评论界反响平平,但却得到了广大读者的热烈反响,其影响真可谓历久弥新。热读、热播再到热议,这样的全民性的盛况在当下的文坛实属罕见。读者接受并拥护这样的作品,是因为作品本身适应群众的需求,反映群众的生活与心声。路遥一直以来就是“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忠实践行者。所以,人民将他捧上了奖台,成就了他的不朽。同时人们也应当清楚认识到,是广大群众成就了路遥,而茅盾文学奖只是将这一事实呈现了出来。他在茅盾文学奖获奖致辞中说过:“人民是我的母亲,生活是艺术的源泉,人民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我们栖息于它的枝头就会情不自禁地为它歌唱。”现在审视路遥当年的选择,不禁感叹他确实有着长远而深邃的眼光。这种拥抱时代、关注现实、心系群众的写作,更能引发大众读者的共鸣与喜爱,更具长久的生命力。这些都是陕西文坛发展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2、启动路遥与其他作家的比较热潮

近期,路遥热潮的再度兴起,使得路遥与一些作家间的比较成为大众讨论的热点话题。首先,同样是着力描写底层人物命运,余华和路遥在作品的风格上就存在着截然不同的倾向。余华的作品《活著》以一种旁观者的冷静,向读者徐徐道来。而在《平凡的世界》中,路遥常会介入作品,以“我们”这样的称呼进行叙述。两部作品中的人物都经受着层层磨难而从未曾绝望。但明显不同的是,《活着》中反映出对于命运的隐忍和妥协。福贵那句“人活着就是为了活”的人生信条是对于命运的顺从,是一种自然无为、随遇而安的生存状态。而《平凡的世界》中的主人公身上则反映出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不懈奋斗的人生追求。

此外,网上对于路遥和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的比较尤为热烈。莫言作为中国首位世界文学桂冠——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无疑得到了世界,至少是西方评奖者的认可。但在获奖之前,莫言作品在国内的传播情况,并没有很大的群众影响力。为数不多的几部作品,也仅是改编成电影后才为普通大众所知的。获奖后的莫言其影响力大大提升,获得了国内外的一致瞩目。但一阵诺贝尔奖的热潮哗然过后,似乎其作品本身的大众普及度并没有很大的改观。换句话讲,民众对诺贝尔奖的关注已经大大盖过了对莫言文学作品的关注。

在这两位作家中,莫言惯用西方现代主义的创作手法。而对于广大读者来说,要读懂这种作品,完全解析其中寓意,则存在着相当大的难度。相比之下,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几乎能够满足中国社会各个层次的读者的需求。而在目前来看西方创作手法生成的作品还做不到这一点。因而路遥的现实主义作品就拥有了更广泛的群众基础。但就是这样一位坚持致力于将传统的现实主义发展成熟的人民作家,却在国际上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影响力。鲁迅先生曾说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个观点一直被人们视为颇有见地的至理名言。但是,当我们在反思路遥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品为何迟迟无法迈出国门,获得世界瞩目时,不禁要对鲁迅先生的这句话提出一分质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许多作家纷纷调转“船头”,开始在新潮的西方现代主义创作手法上寻求突破。路遥却仍致力于弘扬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对于本民族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路遥有着自己的坚持与判断。现在,全世界都在呼喊“文化多元”、“民族的就是世界的”,而路遥的传统现实主义作品虽在国内广受追捧,但要被世界广泛认可仍显得前路漫漫。对于“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和路遥作品难以被世界认可的矛盾,我们又应做怎样的反思?

四、余论

不管是在路遥生前还是身后,对于他的研究与讨论都是不乏其人的。但是在《路遥传》之前,鲜少有人能像厚夫一样,对路遥抱以崇高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立传,并且专注从事路遥研究多年。可以说,《路遥传》的诞生弥补了当前路遥传记领域的一大空缺,而且将会成为路遥研究的重要参考文献。当然,任何一部作品都无法达到完美无缺,尤其是为众说纷纭的逝者立传。路遥逝后一直存在许多各执一词的谜团,所以厚夫自愿担起为路遥传的使命本身就是一件颇具意义的事情。但作为一部力求达到学术性品格的高标准人物“信史”,《路遥传》仍存在缺憾。

首先,不得不承认,撰写人物传记本身就是一件相当有难度的任务。它不像小说可以随意发挥主观能动性。传记需要原原本本地还原历史事件,来不得半点偷工减料或假想虚构。因此,为了给路遥立传,厚夫足足做了十年的筹备工作。当然,这十年中包括了完成教学工作,行政工作以及必要的社会交际的时间。在失去当事人的叙述与校验的情况之下,作者的资料收集、鉴别工作就更为困难。对于社会上各执一词的言论,作者必须对纷繁的信息进行认真严谨地考察探究后才能作出最终论断。而且,著传还必须考虑到对逝者家属、朋友及相关当事人隐私的保护以及传记可能对当事人带来的影响。

其次,《路遥传》中流露出著传者对路遥明显地膜拜、仰视色彩。尽管厚夫的初稿在责任编辑的建议下进行了大幅度删减,去掉了大量带有个人主观情感的部分,但是崇拜痕迹依然可见。在处理一些关于路遥具有争议的问题上,比如对于路遥作品情节过于平淡、人物性格扁平的批判;对于路遥冷淡的人际关系;对于路遥与养父养母的态度的质疑以及婚恋问题等,作者没有给予直面深入地揭示,或是一笔带过,或是委婉地加以辩解。这样一来,不仅不利于平息路遥传闻,而且作品的理性客观也会大打折扣。读者希望看到的是一个全面真实的路遥,是一个同样有着喜怒哀乐的人。而厚夫笔下的这个“路遥”却是一个勤奋、有追求、有理想,勇于挑战、自强不息而且执着于文学事业,以苦为乐的“高大全”。而对于路遥性格上的一些缺陷作者却进行淡化处理。

最后,随着《路遥传》在大众视野中的逐渐升温,一些指摘性的言论也随即出现。《路遥传》从全书整体看来,确实存在回忆陈述多而论述、探究部分过少的一面。当然,对于一部人物传记而言,应将重点放在“述”上。但在一些具有探討价值的问题上还是应当摆明自己的观点,做到述中有评,这样才不失为一本具有学术品格的高标准的路遥传记。

此外,对于传记中大量引用书信的做法,窃以为,其好处也不可全盘抹杀:其一,书信的引用无疑提升了作品的真实可靠性,能对作者的言论进行最为直接有力的佐证。其二,传记中大量的书信穿插,得益于厚夫多年以来潜心从事路遥研究工作的积累。这些珍贵的真实资料,也给一些路遥研究者提供了重要的研究素材。所以,《路遥传》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优秀的传记。它在重解路遥,纠正一些错误舆论和传承路遥文学精神上具有着重要价值。正如《路遥传》中引用德国作家托马斯·曼的那句话:“终于完成了,它可能不好,但是完成了。只要能完成,它也就是好的。”

总之,《路遥传》对于路遥生平经历及其作品的解读,无疑为广大路遥研究者和爱好者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具有权威性的参考依据。路遥精神随“路遥热”的深化,也引发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与思考。而随着“路遥热”在全国范围内的辐射,社会对于路遥精神的呼唤也引发大众的思考。习总书记强调文艺要为人民服务,要贴近生活,扎根群众。而这也正是路遥文学精神的精髓所在。所以《路遥传》虽然还存在一些缺陷和瑕疵,但整体来看,仍不失为一部好的人物传记,其学术开拓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责任编辑:杨建 王燕

猜你喜欢

路遥文学
我们需要文学
入门级有意外的惊喜 Rotel(路遥) A14MKII多功能合并功放
高集成、可扩展的多面手 Rotel(路遥)RA-1592MKII
他是那样“笨拙”和朴素——30多年后,我们为什么还需要读路遥?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写给远去的路遥
对“文学自觉”讨论的反思
路遥作品
文学病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