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女性服装袖型特征及演变规律

2017-05-12梁惠娥张竻雨

服装学报 2017年2期
关键词:衣袖新装旗袍

梁惠娥, 张竻雨

(1.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 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近代女性服装袖型特征及演变规律

梁惠娥1,2, 张竻雨1,2

(1.江南大学 纺织服装学院,江苏 无锡 214122;2. 江南大学 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基地,江苏 无锡 214122)

近代中国处于寻求中西交融与民族创新独立的交叉点,女性服装的潮流、款式更迭迅速。衣袖作为服装的关键部位,其外型变化尤为丰富。以近代政治、文化思潮与女性服装的款式流变为背景,对我国近代女性服装的袖型特征及其演变规律进行探究。运用文献研究法与调查法,通过对近代服饰文献资料的归纳和对江南大学民间服饰传习馆部分女性服饰藏品进行观察、比较、分析,从而得出此时期女性服装袖型简约化、和谐化、人性化的演变规律,进而展现中国近代服饰文化背后的文明交替、美学认识与人权追求。

近代;民间女性服饰;衣袖;外部造型特征;演变规律

相对于中国其他时期,近代处于文明过渡阶段,一个由纲常伦理到解放人性的过程。百年间由森严的衣着等级制度到自由选择穿搭服饰,无不见证着一个时代的进步。衣袖作为近代着装流变过程中具有“革命”意义的服装部位,随着民众对社会跌宕的时代期望,经历着从有到无的演变过程。对其外部造型的探究可以更清晰地展示近代女性服装变化特点以及时代背景下的人性感慨。近年来对近代服饰的研究分析,多从服饰色彩、面料纹样、服装款式等角度入手,内容概括宽泛。文中将从近代女性服装袖型特征分析切入,以近代政治、文化思潮为时间节点划分,通过事实论证、理论论证、比较论证等,由浅入深的对近代女性服装袖型演变规律进行分析,把握此时期的着装文化及社会民俗。

1 近代女性服装袖型的出现及变化背景

中国近代可界定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至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百年间民众的生活方式、着装打扮都有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根据时代特征与历史人文,服装形制的发展过程大致可分为3个阶段,①1840年至1911年,清政府统治时期;②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③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直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这3个历史时段在服饰思潮的影响下,呈现出服饰特征的阶段性差异。

1.1 门户开放下的满汉服饰融合

清政府于1842年签署《南京条约》,使中国打开了封闭近五千年的大门,中国由此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晚清时期,中国在通商口岸开放的影响下,商业革命思想在上海、广州、宁波、厦门等港口城市蔓延,民众亦对着装有着新的感官。1905年上海务本女塾规定“鞋帽衣裤,宜朴净雅淡,夹棉衣服用元色,单服用白色或淡蓝。脂粉及贵重首饰,一律不准携带”,大环境下的变革为辛亥革命之后服装的变化埋下了种子。此时的女性着装由满族与汉族两种穿衣打扮共同组成,清政府颁布的“十从十不从”条例为汉服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条件。

晚清时期的女性服装伴随着满、汉民族文化的融合,以多元化的款式出现在民众的日常着装中。袄、袍、褂、裙、裤即为当时民间女性的主要穿着搭配。所谓袍,即一种衣身笔直宽大、宽襟博袖的满清服装,男女都可穿着,其中女袍具有右襟、小立领、左右开裾,衣长长至膝盖部位的特点。相对于袍,长度齐脐的褂,因其穿脱方便、舒适保暖实用性强,已成为满汉民众的燕居便服。此时的褂,形制款式类似于袍,不同之处在于,衣身长度短至胯处,门襟处有大襟、对襟、琵琶襟等形式。随着生活日渐安逸,满族袍、褂在廓形上呈现出日渐宽大的趋势,女褂款式如图1所示。

袄、裙因受到“男从亥不从”的传统思想而沿袭了明代上衣下裳的服装形式。至清中期,袄代替襦成为汉族女性的上衣选择。妇女日常所穿的袄多为中袄,衣身长至胯部,圆领或圆立领领型,衣襟部位为大襟、对襟结构,材质厚重,具有较强的保暖性能,女袄款式如图2所示。

图1 女褂款式Fig.1 Sketch of female flown

1.2 洋为中用下的中西服饰革新

1912年中华民国的成立为服装业带来了新气象,其号令下的“天足运动”、“天乳运动”为民众打开了新的着装理念。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所描述的:“民国初年的时装,大部分的灵感是得自西方”。留洋学生、明星、交际花等身份的女性更容易接触到西学,因此她们的着装打扮则成为其他女性效仿的对象。而上海作为第一批通商口岸在当时也有着“东方巴黎”的美称。

随时局、社会形态的变化,民国初年出现了一种被称为“文明新装”的素雅装扮,此装扮于20世纪20年代逐渐发展兴盛起来。1913年《教育杂志》中取缔女学生服装一文中曾提出:“女生年满十四岁以上者,一律着裙,裙色用净面墨清丝质布制均可……褂与膝齐,袴没膝盖”,这种素净装束被称作“文明新装”。早期的“文明新装”上衣窄长、素色、略有收腰,下摆呈弧形,领型由中高立领代替起初的“元宝领”,下裳为大褶深色长裙。直至1919年的五四运动后,衣身逐渐呈短阔趋势(见图3),裙长也由长至短,多及小腿中部。与此同时,裤子与上衣的搭配也成为一种时尚。到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文明新装”逐渐被艳丽的“上海装”所替代,旗袍在此后成为女性着装的主要选择。

图3 文明新装款式Fig.3 Sketch of civilized new clothing

1.3 独辟蹊径中的本土时装创新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1949年新中国成立,可谓是本土时装一枝独秀的时代。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的十年中,繁荣的经济与兴盛的服装业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局面。在此现状下涌现了一批设计师角色的画家、时装杂志以及服装公司。如方雪鸪、叶浅予等画家,他们曾经在《玲珑》、《美术》、《良友》等杂志中发表过的服装插图(见图4)或关于时装的评论。海外留学的张菁英也曾在1937年的《快乐家庭》中发表过《时装新讲》,并在上海成立了名为“锦霓”的时装公司。1937年战争爆发后,服饰文化就多以朴实、实用为特色,在变化上亦是乏善可陈。

图4 服装插画Fig.4 Fashion illustration

旗袍起源于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最初款式为右襟、中高立领的旗袍马甲与倒大袖相结合,衣身宽松、线条笔直。1927年至1936年,这十年经济繁荣时期成为旗袍发展的黄金阶段。此时的旗袍腰身逐渐合体,衣身长度由下摆及膝逐渐长至鞋面,“拖地旗袍”就是当时的典型产物。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旗袍在款式以及装饰手法上多呈现出简洁、实用的特点。腰省、胸省的使用使旗袍更为紧身合体,呈现细腰宽臀的X廓形。

服饰作为思潮文化下的文明产物,从时势角度切入分析,更利于探究、把握款式出现的前提因素和条件,并以此为依据对服装款式进行更为准确地阐述。近代思潮背景下的服装款式丰富庞杂,袖型作为服装整体的局部结构,其变化方向一定程度上由服装款式决定并支配;同时,背景角色下的社会思潮也间接影响着服装袖型的结构特征。

2 近代女性服装袖型特征

衣袖附着于服装主体,其外型的变化成为近代女性服装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相对于古时有“张袂成阴”的描述,近代女性服装的袖型变化,可谓是一个被逐渐废除的过程。纵观衣袖的演变发展,常见的传统袖型种类有大袖、箭袖、半袖、琵琶袖、直袖、方袖等。于传统袖型而言,近代袖型呈现出廓形变化丰富、结构演变逐步合体的特点。

2.1 晚清女性服饰袖型的染旧作新

1840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同时也是清朝中、晚期的分界线,中国也由此进入到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形态。染旧作新,出自宋朝李斠的《答黄著作书》,此处的释义是在强调通过对旧事物的重新联系组合而形成新状态,并非指一种创新的样式。换言之,纵向的继承性与横向的传播性成为晚清服装的二元性特点。此时的穿着形式虽受着外来文化的影响,但在衣袖的外型结构上仍沿袭着传统袖型的旧俗,多采用大袖、箭袖、直袖等袖制。

随着繁复的节庆、祭祀活动的简化与逐渐减少的骑射需要,生活状态的变化使满族在服装衣身、衣袖部位的结构特点有所变化,由清朝初年的合体转变为清朝中后期的宽大、肥硕,女性便服“褂”的演变就由此而来。褂因其功能性被称为马褂,于清朝赵翼《陔余丛考》中曾有记载“凡扈从及出使者皆服短褂,缺襟袍及战裙。短褂亦曰马褂,马上所服也。疑即古半臂之制,……既曰半臂,则其袖必及臂之半,正如今之马褂,其无袖者乃谓之背子耳”。由此可知,初期马褂衣袖长为半臂,即为上臂长度,随着演变,袖长渐长。晚清时期,作为便服的女士马褂袖型大致可分为3种:①袖型接近于早期马褂的半臂形式,袖长及肘,袖体方形短阔或于袖口处收窄,平袖端,袖端缘边处有宽大、繁复的刺绣装饰,如图5女褂袖型1所示。②袖型为直袖结构,袖体由衣身水平向外延伸,呈方形形态,袖长至腕部,平袖端,如图6女褂袖型2所示。③袖型被称作箭袖,起源于北方游牧民族,因其保暖、便利的特点,被百姓当做便服使用。其外型特征为袖长及腕,袖体较为窄瘦,袖口收小,袖端处带有刺绣的袖缘窄小、简洁,如图7女褂袖型3所示。

图5 女褂袖型1Fig.5 Sleeve type Ⅰ of female jacket

图6 女褂袖型2Fig.6 Sleeve type Ⅱ of female jacket

图7 女褂袖型3 Fig.7 Sleeve type Ⅲ of female jacket

袄原由襦演变而来,常与裙搭配,是汉族女性对明代习俗上衣下裳的传承。晚清时期,便服袄的袖型种类较为多样,常见袖制为箭袖,袖身合体、袖口收窄,为窄袖的一种。袄的另一类袖型为广袖,其形态宽大方正,袖根处向内细微收缩。不同于褂的半臂,袄的衣袖都为长袖,其通袖长度介于135~145 cm之间,袖体长度多不及腕部,女袄袖型如图8所示。

图8 袄袖型Fig.8 Sleeve type of female coat

袍作为满族妇女的日常服装,晚清早期为直袖袖型,沿袭了清朝中期宽袖袖型的肥硕特点,袖体宽大、袖长长至腕部。甲午海战后,旗装的袖型由宽袖演变为袖身合体、方正平直的直袖或袖口收窄的箭袖,此时的袖长与早期并无太大差异,女袍袖型1如图9所示。袄、袍、褂于晚清时期的袖制是在新风貌下呈现出的“染旧作新”,女袍袖型2如图10所示,虽称不上革新,却表现出一种对中国传统服饰连贯性的背离。

图9 女袍袖型1Fig.9 Sleeve type Ⅰ of female gown

图10 女袍袖型2Fig.10 Sleeve type Ⅱ of female gown

2.2 民国初期“文明新装”袖型的半旧半新

民国成立直至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文明新装”成为女性的主要着装选择。“综观民国初期的服饰款式之变,服饰在被迫和迎合之间寻求转折”。半旧半新则是这一时期服饰和袖型的形容,其虽在外形特征上进行改变,但却并未从根本上触及到着装意识层面的舒适与适人性,可以说是旧观念下的新形态。清末民初,“元宝领”流行,女性效仿日本留学生身着窄瘦上衣、深色长裙,此装扮较为常见,为文明新装的前身。1913年由德国人佛特路浦所写的《国人之服装》中描述到:“日昨遇妇人,足着高底尖履,身服瘦长时褂,因其缚束太紧,以致行动不甚自由”。同年《教育杂志》中提及“文明新装”褂与膝齐,由此可见当时女性服装具有窄长特点。衣袖部位同样随衣身的款式特征,呈现合体袖型,袖长露腕,袖口部位有白色紧口结构。这种装饰简洁素雅的袖型,直至20世纪20年代早期才发生较大变化。

“文明新装”所提倡的朴素装束同样适应于1919年五四运动后的社会风貌。1921年《妇女杂志》中提出女子服装改良讨论,提及“冬天的时候袴脚高高拽起,有的几乎过膝,于是如剪刀一般锐利的冷风,趁机侵入,便会发生冻疮;袖口也是这样”。此时的衣袖长至肘部或至肘下,袖体肥硕,廓形上由袖根向袖口的宽度逐渐张大,袖端呈弧线形。此类袖制整体廓型为倒喇叭状,被称为“倒大袖”,虽然作为一种衣袖新形态,但是却未考虑到气候与式样的关系。1922年后,此种袖型袖长进一步缩短,袖沿部位的织绣边饰更显精致多样,倒大袖款式如图11所示。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的袖型如图12所示,袖长渐长至腕部,袖口缩至合体,为紧窄形态的连身袖。与此同时,服装种类多样化,带来了丰富的袖型设计,衣袖风格上也更为华丽。20世纪30年代倒大袖成为此时段的过时款式,服装整体式样的更迭也为袖型带来了新风貌。

2.3 民国中后期旗袍袖型的革旧鼎新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旗袍逐渐代替“文明新装”成为当时女性着装的主要选择。1925年至1927年期间,旗袍袖型呈现“倒大袖”式样(见图13)。早期旗袍是将倒大袖与长马甲合二为一,后经缝合而成。此种袖型袖身肥大,袖长多至肘、腕中部,袖端呈弧线形;后期的旗袍衣袖为连身袖式样,与早期的“倒大袖”相比,袖口宽度收窄,袖长无太大变化。

图11 倒大袖款式 Fig.11 Sketch of inverted bell sleeve

图12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袖型Fig.12 Sleeve in the 1920s

图13 1925—1927年旗袍代表袖型 Fig.13 Typicl sleeve type of chipao from 1925 to 1927

20世纪20年代中后期至20世纪30年代为旗袍发展的黄金时期。此时期旗袍的主要袖型为连身袖结构的短袖,袖口多至肘部或以上部位,袖身窄瘦合体、装饰丰富(见图14)。1937年抗战开始,朴素、实用成为当时着装的主旋律,旗袍的结构、装饰变得简洁。40年代的旗袍袖型变革正如张爱玲在《更衣记》里所描述的“近年来最重要的变化是衣袖的废除”。无袖成为当时夏季旗袍的主要袖型,其形态沿侧缝走势交于肩斜线,并于穿着时有盖过肩顶点的效果;除此之外,长袖、半袖亦成为当时旗袍中常见的几种袖型(见图15)。从袖型结构角度而言,此时的衣袖一改过去的连身袖式样,装袖成为衣身与袖体连接的主要方式。无袖与装袖两种新袖型的出现,从某种程度上来讲意味着形态意义上的新旧交替,革旧鼎新成为此时袖型的主要特点。就本质而言,这更是一次着装意识在人本观念下的转化。

图14 30年代旗袍代表袖型Fig.14 Typical sleeve type of chipao in the 1930s

图15 40年代旗袍代表袖型Fig.15 Typical sleeve type of chipao in the 1940s

相较于思潮对服装款式的影响,袖型的变化则一定程度上以微知著地展示了近代女性文化的发展。自传统袖型的染旧作新到“倒大袖”的半旧半新,再到无袖的革旧鼎新。袖型的特征演变从侧面展示了近代女性对自由、对人权的追求。

3 近代女性服装袖型演变规律

从三千年周礼束缚的影响到文明审美观的出现,女性服装的式样在时间的推移中映射出庞大纷杂的状态。袖型特征在这百年间所表现出的变化规律,反映了近代国人对“人的文化”不断摸索与认识。

3.1 “美学新知”的简约化演变规律

袄、袍、褂、文明新装、旗袍等服饰,都成为新旧文明交替下的产物,服装袖型上的庞杂、多变程度,直至民国中后期才有了进一步的统一。近代服装袖型依据不同形制的女性服装特征,由繁琐逐渐演变为简约、舒适的造型。1940年的《论妇女服装》一文中曾提及关于服饰美观的5项新评判标准,即朴实美、简单美、舒适美、整洁美、调和美。此时的美学认识已经代替了清朝末年的“可怜美”、“繁缛美”,这种全社会性的审美变化,影响、转变着女性的衣着观念。新风貌下的女性形象逐渐从19世纪中期的宽衣大袖变为合体、舒适的短袖、装袖,这种简约而实用的装束则符合了服装变化的需要。百年间袖型的精简处理意味着衣袖实用化特性的增强,新一轮美学意识的建立也意味着民众对“人文精神”的思考。

3.2 “融合中西”的和谐化演变规律

由极端走向得当,是近代女装袖型的另一演变规律,也是吸收西洋文明的表现。如方雪鸪在1934年的时装评论中,“他以西化的人本衣着观念来替代中国传统的官本位程序化规范”,此时的袖制正在试图以人本自由来代替僵化的规范。再如雁枫1940年发表的《论妇女服装》中所提:“一会儿将衣衫紧窄腰身,衫长曳地,一忽儿又衫短膝上,如现在所认为时髦者的一种,外套长袖大管腰身忽又大的在荡”[11]。此种宽松或是紧窄的穿着打扮,成为当时时装评论的批判对象,而温度与尺寸的得当则是人本理念下的着装要求。1840年至1949年袖型特点具体见表1。传统袖型或宽松或紧身的设计是不分时节的,无论是窄袖、大袖还是“倒大袖”,都是服装袖型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受到西方人本主义的影响,近代的旗袍被设计成短袖、无袖、装袖方式的合体长袖,正是融合了中西方文化的体现。

表1 1840年至1949年袖型特点

3.3 “淡化等级”的人性化演变规律

近代中国经过历史的变迁,服装已不再具备等级区分功能,“即穿什么仅代表一个人的嗜好与消费水平,而不代表血统与名分,这是现代服装能够流行的政治和道德基础”[12]。

从“畸形美”到“人性美”的转化正是女性对人权探求下的服饰追求。春秋《左传》中对着装有“服之不衷,身之灾也”的说法,这种等级制度对服饰的穿搭束缚一直沿袭至清朝末年。三从四德、三纲五常等伦理观念,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支配着女性的地位。作为一种依附存在的社会群体,直至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后,才开始了真正意义上的人权解放。如纫茞1921年发表的《女子服装的改良》中服装变化的理由就提到“吾诸姑姊妹,苟欲争人格、争平等、争自由,除由教育、经济、社会各方面努力外,服装之改良,亦当务之急也”[13]。可以说,此时的服装成为了意识形态的另一种语言,对人本的关注逐步取代了等级观念。身为字符角色的袖型,在其演变规律中表述着近代女性对自我、对人性的认识,而民主观念下的新旧文明过渡也终在自由、开化、和谐的着装方式中实现。

“袖”作为上衣的重要组成结构,“型”意为对事物样式的描述,对服装袖型演变规律的总结,可以全面展现我国近代服饰文化背后的文明交替、美学认识与人权追求。

4 结语

随着近代政治、社会、文化的发展变化,女性逐渐从线条硬朗、宽大的装扮下走出。在服装款式、结构逐步合体的节奏下,衣袖部位的“减法”处理成为当时女性服装的主要变化。袖体结构一步步简化直至废除的过程,正是中国民众对女性、对人性认识所跨出的一大步。对近代女性服装袖型演变的规律研究,不仅有利于把握当时的着装文化,更是对服饰心理与社会民俗的侧面反映与阐述。

[1]陈道玲,张竞琼.近代江南地区民间大襟袄制作工艺.纺织学报,2012,33(3):102-107.

CHEN Daoling,ZHANG Jingqiong.Workmanship of modern Chinese-style padded coats in Jiangnan area.Journal of Textile Research,2012,33(3):102-107.(in Chinese)

[2] 卞向阳,马晨曲,丹凤,等.百年时尚——海派时装变迁.上海:东华大学出版社,2014:9.

[3] 张爱玲.更衣记.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

[4] 译名.记事:学事一束:取缔女学生之服装.教育杂志,1913,5(4):30.

Account:Learn a Bunch of Things:Ban Clothing of Female Students.Education Magazine,1913(4):30.(in Chinese)

[5] 方雪鸪.新装(附图).美术杂志,1934(2):56.

FANG Xuegu.New clothes(Figure).Arts Magazine,1934(2):56.(in Chinese)

[6] 殷安妮.清宫马褂.紫禁城,2008(11):37.

YIN Anni.Mandarin jacket of Qing Royal Court.Forbidden City,2008(11):37.(in Chinese)

[7] 王文广,温润.民国初期服饰款式之变的文化特质.丝绸,2010(5):54-55.

WANG Wenguang,WEN Run.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ange with dress strles in the early republic of China.Journal of Silk,2010(5):54-55.(in Chinese)

[8] Vortrupp D.西报摘锦:国人之服装.协和报,1913,4(12):6.

Vortrupp D.The brocade of west news:clothing of countrymen.Union News,1913,4(12):6.(in Chinese)

[9] 劳泽人.女子服装的改良(四).妇女杂志(上海),1921,7(9):48- 49.

LAO Zeren.Improvement of women's clothing (Ⅳ).Women's Magazine(Shanghai),1921,7(9):48- 49.(in Chinese)

[10] 张竞琼.上海近现代服饰时尚传播中的画家.装饰,2003(118):30.

ZHANG Jingqiong.Painters engaged in the propagation of fashion in Shanghai.Art and Design,2003(118):30.(in Chinese)

[11] 雁枫.论妇女服装.家庭与妇女,1940,3(4):123.

YAN Feng.View of Women's clothing.Family and Women,1940,3(4):123.(in Chinese)

[12] 梁惠娥,张竞琼.从《良友》看民国时期上海服饰的时尚特征.装饰,2005(11):46.

LIANG Hui'e,ZHANG Jingqiong.Look at fashion characteristics of Shanghai dress adornment in the republic of China fromLiangYou.Art and Design,2005(11):46.(in Chinese)

[13] 纫茞.女子服装的改良(三).妇女杂志(上海),1921,7(9):46- 48.

REN Chen.Improvement of women's clothing (Ⅲ).Women's Magazine(Shanghai),1921,7(9):46- 48.(in Chinese)

(责任编辑:张雪,邢宝妹)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Sleeves of Modern Women's Clothing

LIANG Hui'e1,2, ZHANG Leyu1,2

(1.School of Textile and Clothing,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2.Non-Material Cultural Heritage Base of Jiangsu Province,Jiangnan University,Wuxi 214122,China)

Modern China is at the point of seeking both the integration of western-eastern cultures and the innovation and independence of Chinese culture. The trends and styles of women's wear is developing rapidly. As an essential part of clothes, sleeves have various form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modern women clothing by examining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of sleeves desig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the political changes in modern china and the development of women's clothing styles during this period . Using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research,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documents about the clothing of modern society, observes, compares and analyzes the women's wear collected by the Folk costume museum of Jiangnan University, based on which three feature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leeves of women's wear in modern society have been concluded, namely, simplification, harmonization and humanization. Finally, this paper shows the development of civilization, the aesthetic understanding and the pursuit of human right lying behind the clothing culture of modern Chinese society.

modern times,folk female clothing,sleeve,external modeling features,evolution rules

2017-02-06;

2017-03-08。

汉族民间服饰文化遗产保护及数字化传承创新项目(12BMZ049)。

梁惠娥(1967—),女,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服饰文化与现代服装设计。 Email:lianghe@jiangnan.edu.cn

TS 941.717

A

2096-1928(2017)02-0171-07

猜你喜欢

衣袖新装旗袍
“85后”非遗传承人的旗袍梦
衣袖飘飘真好看
他的词语 如同独臂男孩的衣袖
衣袖
衣袖
我来说说旗袍美
旗袍找不同
披新装的有理数运算题
《皇帝的新装》后传
开关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