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2017-05-12张丽
张丽
(淮北师范大学 财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
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研究
张丽
(淮北师范大学 财务处,安徽 淮北 23500)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是政府财政支出绩效的重要内容,直接关系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目标的实现。构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指标体系,选择安徽省16个城市进行实证研究。结果显示:皖北地区财政科技经费平台影响最大,其能力每提升1%,则产出平台的产出能力会提升0.48%,据此解释了皖北财政科技投入与产出困境。皖北地区应构建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机制,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改革财政科技支出监督模式,着力培养科技创新人才。
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财政科技支出;经费平台;绩效评价
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如国家竞争力、环境保护、经济发展方式等,都与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有关。只有积极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国家区域创新系统建设,充分发挥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功能,才能真正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地区,因为保运转和保民生的压力,用在科技创新方面的财力投入不足,甚至忽视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优化。[1]这种状况的出现,凸显了科技财政政策的无力,严重制约了创新型国家的建设,进而使各地区的自主创新能力产生区域性差异。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城市是皖北地区贯彻落实中央及安徽省战略部署的重要方面,也是实现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建设创新型城市,科技投入是关键,建立完善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体系是保证目标实现的充分必要条件。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构建
按照新经济增长理论,科技进步及人力资本是促进区域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为了提升皖北地区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皖北经济转型升级,需要对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进行科学评价,这是实现皖北城市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财政科技支出手段的合理采用是保障科技创新的重要举措。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指标构建的目标设定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既要反映科技投入的合理配置,又要通过科技产出与投入比较反映最终净收益,体现出财政科技投入的管理水平和产出效果。[2]可见,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是指根据财政科技支出特性及绩效管理内在要求,通过构建合理的测度指标,运用科学合理的评价测度方法,对财政科技支出的各个内容进行有效衡量及考核,反映出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效率及效果。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的基本目标包括有效性目标、效率性目标、经济性目标及系统性目标。财政科技支出绩效测度指标构建,要能确保财政科技支出评价的客观性和系统性,体现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推动全民科学文化水平的提升,推动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推动科技与教育的协调发展,着力培养适应具有创新意识、创业能力的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科技人才;发挥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引领作用,反映科技创新带来的新知识;优化财政科技支出结构,实现科技资源合理配置;构建严格的财政科技执法及制约监督机制,促进财政科技资金安排的科学化与程序化;反映财政科技资金产生的经济和社会效果,最终为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提供高质量的参考依据。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构建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是个复杂的有机整体。综合考虑业内专家意见,本文运用层次分析法等测度方法,结合财政科技支出最关键特征,设计出简洁、层次分明而又能反映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的指标体系。科技投入的指标主要有经费平台、硬件平台及人员平台;科技产出的指标主要有专利、论文、著作等。在具体设计指标时做到客观合理和系统可比,要能反映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的全貌。[3]根据以上原则及设计思路,本文初步设计了基本涵盖财政科技支出复杂系统的评价指标体系。
财政科技支出需要运用经费、硬件、人员等指标衡量,而财政科技产出则以专利、论文、著作形式体现。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由三大投入平台与一个产出平台组成。其中,硬件平台包括国内设备与进口设备,用价值衡量。经费平台包括基础研究经费、应用研究经费及试验发展经费。人员平台包括研究机构数、人员学历、全时当量。学历分博士、硕士、本科、其他,全时当量分基础研究全时当量、应用研究全时当量、试验发展全时当量。产出平台包括专利、论文、著作。专利包括专利申请(内含发明专利申请)、专利授权(内含发明专利授权)、有效专利与专利转让。论文、著作均指科技类成果。
(三)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系统指标体系分投入、产出两大类三级指标体系,见表1。
表1 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指标体系
1.财政科技投入类指标
本文将财政科技支出界定为指窄口径的财政科技支出。本文数据来源来自《淮北统计年鉴》及《安徽省科技经费投入统计公报》。R&D人员全时当量是理论研究中常见的财政科技人力投入的指标,主要指从事科学研究和开发及实验的科研人员。全时当量是指以科研工作量为依据,需要将非全时人员折算为全时人员数,然后在此基础上加上现有全时人员数。
2.财政科技产出类指标
科技成果登记数专指在科技部门管理的具有一定实用价值或学术价值的创作性成果,涵盖理论及应用、软科学研究成果总和。专利授予数是指由国家专利局依据相关法律授予设计人及发明人的专利权,涵盖实用新型、发明和外观的授予数。技术市场成交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技术领域的包括技术咨询、技术开发、技术转让、技术服务等的合同成交总额。该指标可以反映出该地区的科技创新水平及科技型企业的活跃程度。
二、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实证分析
(一)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方法
开展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系统研究,首先要降维。为规避层次分析法、德尔菲( Delphi)法确定权重时的主观性,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法提取公因子,获得客观权重;计算各硬件平台、经费平台、人员平台、产出平台的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用因子得分按回归分析法计算皖北地区财政地区科技支出绩效。
1.回归分析法基本原理及综合业绩因子计算
运用因子分析法的核心指导思想,是构建各个变量相关系数矩阵内部结构,在控制少数随机变量的前提下,分析描述多个随机变量的相关关系。依据因子分析法思想构建如下数学模型:
其中,X1,X2,…,Xp为实测变量;aij(i=1,2,…,p;j=1,2,…,m)为因子载荷;Fi( )i=1,2,…,m为公共因子;εi( )
i=1,2,…,p为特殊因子。上述模型通常采用加权最小二乘法、回归法等求解,获得公共因子:
式(2)中βj1,βj2,…,βjp( )j=1,…,m为成分矩阵中的因子得分系数。
由于每个主因子只反映了各地在具体平台(硬件平台、经费平台、人员平台、产出平台)某个方面的能力,因此以主因子特征值的贡献率(γjp)为权重加权计算各地区具体平台(硬件平台、经费平台、人员平台、产出平台)的综合业绩的因子总得分,计算方法如下:
由于公式(3)是标准化因子得分,均值为0,为规避对部分地区能力误解(因子得分小于0),公式(4)对标准化因子得分进行调整以使得分范围控制在1至10之间。
2.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回归分析法
公式(4)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代入方程可得7个模型(M1…M7),依次为硬件平台绩效、经费平台绩效、人员平台绩效、硬件-经费平台绩效、硬件-人员平台绩效、经费-人员平台绩效、硬件-经费-人员平台绩效。当然,并非所有平台绩效都是显著的。
3.数据来源
为规避单一年份的异常冲击,取2000-2015年(对经费平台与硬件平台指标按2000年为基以固定资产投资指数计算不变值)均值进行实证分析,所有原始数据均来自2000-2015年《安徽统计年鉴》。
(二)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分析
研究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需要控制硬件平台、人员平台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按采用逐步回归分析法代入方程,并提取与经费平台相关的四个模型,列于表2。显然,控制了硬件平台、人员平台的影响后,才是真正的经费平台的绩效,这样模型4才真正反映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绩效,其他三个模型都不能反映财政科技支出绩效真实情况,这是因为研究平台是经费平台的沉积,人员平台中学历与全时当量需要依靠经费平台提供财力支撑与绩效激励。模型4显示,经费平台影响最大,经费平台能力每提升1%,则产出平台的产出能力会提升0.48%。实证分析表明,皖北地区财政科技经费平台难以满足科技发展需要,导致硬件平台供给严重不足,科技创新人才队伍流失严重,科学研究难以可持续进行,财政科技产出平台作用发挥有限。
表2 模型选择
总之,与皖北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状况相比,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投入总量严重不足,科研成果转化率不高,高新技术产业化水平较低。无论与安徽省整体水平比较,还是与处于同一档次的皖南地区相比,均处于相对落后状态。这种现状已经严重制约了皖北地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三、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支出优化策略
(一)构建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财政科技支出增长机制
充分发挥政府在科技创新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地区科技创新水平和核心竞争力的高低,与区域财政的支持力度密不可分。财政科技支出作为公共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政府参与科技创新公共物品有效供给的重要途径。[4]政府要制定长期且稳定的财政科技政策,站在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度看待政府对科技发展的投入,确保财政科技支出增长不低于区域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确保政府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实施。要完善财政科技法规体系,推动各级政府投入更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在科技事业发展和科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上。政府在科技创新政策制定时,做到“不缺位不越位”,重在弥补市场在供给科技发展公共物品的不足。皖北地区由于处在经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为了实现转型升级目标,更应加大财政科技支出力度,确保财政科技支出的稳定增长机制。
(二)优化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财政科技支出结构
皖北地区财政科技总支出明显不足,基础研究经费占财政科技投入比重偏低;在科技产出方面,皖北地区近年专利发明专利申请增长不快。高水平科技论文、专利授权、科技著作等相对较少。这就需要根据皖北地区实施相适应的财政科技支出安排。首先,要逐步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支持力度,基础科学研究具有较强的纯公共物品属性,是科技创新的基石。一般来说,基础科学研究外溢性较强,私人部门提供的动力匮乏,理所当然政府应加大扶持力度。其次,对应用科学研究领域,由于科研成果转化或研发取得重大进展,会给科研部门带来较大的经济利益,市场化、竞争性特征会驱动市场主体从事此类活动,即市场有动力参与此类科技创新及科研活动。
(三)尝试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财政科技支出监督模式
加强科技预算的管控功能,通过国库集中支付支出的推行,实施财政科技资金的全员全过程监管。通过国库集中支付体系中的单一账户体系设置,进行科技经费的财务监督。针对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方面可能存在的舞弊行为,严格实施政府采购制度,提高公共资金的使用效率,遏制资金使用过程中的腐败现象。电子信息技术及电子信息化管理,也是针对公共财政资金,特别是对财政科技资金监管的重要载体。因为通过信息化管理手段,可以客观真实地追踪到财政科技资金的来龙去脉,保存资金使用过程中的“痕迹”。凡是由政府财政部门投资的财政科技资金都应接受绩效考核。就皖北地区而言,本来财政科技资金支出力度就不如省内其他地区,更应加大对科技财政资金的内部和外部监管。可以考虑,筹建科技资金使用的信息沟通平台,加大地区间和部门间的沟通,优化科技资源配置,不断提高财政科技资金使用效率和效果。
(四)着力培养适应皖北地区发展的科技创新人才
科技创新的关键是拥有科技人才。要通过多种举措培养使用高水平的拔尖科技创新人才。要通过科技人才战略,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奉献精神的卓越科技人才。通过各种激励措施,加大对创新型科技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对于皖北地区来说,由于区位因素、物质待遇等方面存在的制约因素,高水平的科技创新人才引进和培养难度较大。安徽省应该为皖北地区制定专门科技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不拘一格选拔人才。要发挥安徽省高校人才的优势,通过科技副县长等灵活措施,解决皖北地区科技人才匮乏问题,推动皖北地区科技创新水平提升。
[1]朱大玮,雷良海.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结构优化探讨[J].科学管理研究,2012(2):66-70.
[2]贾亚男,徐甜.我国财政科技支出绩效预算的效率评价实证研究[J].金融经济,2013(8):24-26.
[3]冯雅菂.基于DEA的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研究[J].金融经济,2016(14):87-88.
[4]王刚,黄雪琪.国内外财政科技支出绩效评价理论研究综述及启示[J].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2014(4):27-31.
责任编校 秋晨
F81
A
2095-0683(2017)02-0076-04
2017-01-16
安徽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点课题(SK2016A0824)
张丽(1976-),女,安徽五河人,淮北师范大学财务处高级会计师,硕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