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地坑院建筑的保护

2017-05-12张干一

未来英才 2017年5期
关键词:窑洞保护地居民

张干一

摘要:地坑院的形成和分布并非偶然,它是河南当地百姓智慧的象征,作为一种独有的建筑空间,地坑院与窑洞、竹楼、蒙古包一样,是一个时代和地区的标志。形成地坑院的村落很小,并且有着特有的地理地形优势,随着社会和建筑的发展,这种极具研究价值的居住形式需要我们更好地保护。本人虽是一名高三学生,但是对地坑院建筑有浓厚的兴趣,希望可以为地坑院建筑的保护贡献一己之力。本文将分析地坑院的形成原因、结构特色以及周围生态环境,只有深入了解这些问题,我们才能更好的提出有关保护地坑院的意见和思路。

关键词:地坑院;建筑;保护

央视8套曾在某档旅游节目中展示了一个神秘的村落,一个存在于地图上却不能在地平线上找到的地方,被人们叫做地下村。它就是分布在河南以西三门峡一带的庙上村,这个村子大约6万平方米,位于平坦的平原地带,村子中有湖泊河流,周围是黄土高原,但是却看不到地面上有任何的房屋院落,只能偶尔会有人在地面上走动。央视记者借助航拍器才发现,庙上村里有70多个排列整齐、形状大小不一巨大的坑洞,走进洞口才发现,洞有几米深,里面有窗有木,还有当地人在里面生活,经当地人介绍才知道这些坑被叫做地坑院,他们祖祖辈辈都居住于此。作为传统村落,这些保存完整、功能良好的坑洞已经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遗迹,承载了当地的风土人情和风格特色,因此亟待有关部门做好保护和修缮工作。

一、地坑院的历史背景

资料表明,地坑院所处的位置属于仰韶文化的发源地之一,仰韶文化是图腾文化和穴居文明的重要阶段,结合地坑院的排列方式、坑洞的用途以及屋墙的装饰,足以证明这种形式的建筑受到了该文化的巨大影响,按照这种理论推理可知庙上村可能已经存在了七百年以上。而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居民能够说出的最久远的历史也有200年,这种习俗挖坑建屋的习俗直到民国初期才渐渐减少。受到时代运动的冲击、人们的思想观念和建筑行业的发展等影响,不少村民离开这里,不再愿意生活在地下,庙上村地坑院原本的生活功能逐渐退化,慢慢被冠以上了旅游景点、历史遗迹、古代村落等文化符号,现在村中只有20处地坑院仍有村民居住,其他多被闲置,或用于参观和储藏粮食等,甚至有些年久失修发生了坍塌。

二、地坑院的形成原因

地坑院处于黄土高原,由于当地都以黄土为主,因此地坑院的整个建筑都是由黄土构成,而黄土干燥坚实,土质夯实不松软,能够有很强的抗压抗变形能力,就如陕北的窑洞一样,经久耐用,又能很好的御寒保温,作为古代的建筑材料非常适合。再加上木料、砖石、陶片等等简单的材料,通过双手就可以自己打造出非常理想的居住环境。而古代往往战争频发,居住在地下又能不被外来入侵者发现,保护了村民的生命和财产的安全。所以,地坑院的形成并不是偶然,它标志着当地村民祖先的智慧和勤劳,才让今天的我们能够领略这传说中的地下村。

三、地坑院的特点

一般来讲,庙上村中的坑院深度都在6、7米左右,最深的也不超过8米,以方形为主,而每个坑中间都作为院子供居民晾晒或栽种使用。地坑院一角会单独挖出与地面相连的坡道,以方便居民出行。每个地坑院里大概有8- 12个窑洞可以居住,每个窑洞都有独立的通风口和排水口,而在院子中间的角落有两个或以上的下水口,当地居民表示,几百年来从来没有发生过阻塞或倒灌的问题,不得不佩服古代工匠的精巧设计。而地坑院的四边垒高的部分被当地百姓叫做拦马墙,高度都在一尺以上,主要是为了防止雨水的灌入和村民的意外跌落。而地坑院中的空间很大,窯洞里也能够有足够的采光,让身处地下的村民不会有压抑感。黄土建造的窑洞不仅冬暖夏凉、防风沙防暴雨、而且隔音抗震效果也很好。但是由于通风不足和地下管线的排布不够,跟现代生活家居环境比较就有些脱节,特别在排烟除湿方面的问题,地坑院就很难解决。而地坑院需要村民定期维护,并不是修缮地坑院,而是每次下雨后都要花大量的时间把坑洞周围的地面扫平整,否则时间长了窑洞上面的土层会发生龟裂,有坍塌的危险,这也是年轻人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离开村子或者选择在地面上搭建房屋的重要原因。地坑院虽然具有很多优势,又深深烙着历史的印记,但是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从各方面都不能满足现代生活的要求,更加迫使我们加快保护地坑院的脚步。

四、地坑院的保护策略

由于地坑院属于民间建筑,仍然有很好的使用性能,我们在保护地坑院时应更多的强调保留其原本的作用和意义,在经济、文化和生活方面都能够继续维持现状,并且在不断更新中有所发展,从而流传后世、不被遗忘。

1、加强宣传,提高村民“爱家”意识

地坑院的本身包含着祖辈、家业的概念,虽然有些落后和封闭,但是当地的年轻人应该提高认识,了解到保护和传承地坑院的重要性。任何形式的建筑和村落,只要有人的存在就会充满活力和生机,我国许多特色山村山寨正式因为年轻人外出打工,村里只剩下老弱妇孺最后导致消亡的,社会和媒体应该多家宣传,鼓励和号召年轻人回到自己的家乡,学习和传承建造地坑院的手艺,不能让这门手艺失传。加强当地村民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从而从根本上保护地坑村的延续。

2、政府的政策性措施。保护文化遗迹,政府必须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政府可以请相关的专家和技术人员,科学的指导居民对地坑院进行加固、改造和翻新,把已经发生坍塌的院落修复或者重建,在不改变地坑院原本的风味、格局的情况下,提高地坑院自身的抗灾防难能力。同时,相关部门要做好配套设施的建设,比如水电煤生活常用的管线,改善卫生条件,搭建电视、电话和互联网信号基站和网络。另外庙上村周边的植树造林、耕地农田、河堤沟渠等等改造也需要政府总体规划,提高自然、生态环境,保证当地居民不与社会脱节,

放心、安全、舒适的生活。

3、旅游经济促进保护。作为仰韶文化的重要载体,地坑院中留存着许多当地特色的建筑形态和装饰,而构造和形式本身的特殊性,就是十分重要的旅游资源,其中包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会吸引大量的旅客。近几年民宿旅游非常盛行,旅客热衷于让自己融入当地的生活,感受当地的人文气息。一些废弃或者翻新的闲置地坑院就可以利用起来,开发成民宿供游客参观或居住,用旅游的收入扩大和改造地坑院,达到自给自足的良性循环。使村民能够发挥创造性主动承担保护地坑院的任务,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村民在此生活。

参考文献

[1] 贾志峰,唐丽,赵伟霞.保护“建筑奇迹”传承“居民经典”——地坑院聚落的更新与保护[J].传统居民,2012,04:86-90.

[2] 卫国芳,王英杰. 从建筑学角度探讨豫西民居地坑院的成因[J].河南城建学院学报,2011(1):14-17.

猜你喜欢

窑洞保护地居民
俞泖全、齐菁禹、蒋萌珂、高盈盈作品
“窑洞对”里的镇江人
全国自然保护地大检查6月启动
赤峰市保护地黄瓜主要病害的无公害治理
保护地栽培及存在问题
1/4居民睡眠“不及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