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的礁石与理想的灯
2017-05-12洪洋
洪洋
【摘 要】诗歌借用意象指向情感,是一种表现情感的形式,是表现情感的符号。本文运用苏珊·朗格的艺术符号学理论,分析《礁石与灯》这首诗歌中的四个意象,解析诗歌所蕴含的情感。
【关键词】《礁石与灯》 ;符号;意象;情感
中图分类号:I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86-01
苏珊·朗格说:“一件艺术品就是一件表现的形式,这种创作出来的形式是供我们的感官去知觉或供我们想象的,而它所表现的东西就是人类的情感。”克莱夫·贝尔也提出了“有意味的形式”这一概念。归根结底,这种具有表现性的形式是艺术家创造出来的,是能将内在情感系统地供人们认识出来的。
一、四种意象的符号意义
《礁石与灯》是现代诗人舒婷所写的一首现代诗。在这首诗有四个主要意象,在文本中有两个明显的意象,即“黑墙”和“浪花”。另外两个虽然在文本中没有体现,但在题目中已经表明清楚了,即“礁石”和“灯”。
意象是作者抽象出来的符号,符号产生艺术幻象供读者识觉。“礁石”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很典型的意象。“石”用以代表男性,是因为石头所具有的坚硬、坚定的物理特征,正好符合了男性情感中无坚不摧、坚定不移的情感形式,两者具有着同形同构的相似性,使石头可以作为男性、男性情感的符号来使用。
“灯”这个意象也具有悠久的文化历史,古人钻木取火,用火光照明,那是“灯”最早的原型。发展到蜡烛的时期,光明和温暖的情感意蕴在“灯”这个意象中就体现得更加明显。同时,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开始出现用“明灯”来寓意方向、希望、理想的文化现象。因为这些情感结构可以和“灯”形成同形同构的形式,“灯”这个具体的形象可以体现那些抽象的、复杂的、不可捉摸的情感,使主观情感客观化,抽象情感具体化。
此外,诗中的另外两个意象“黑墙”和“浪花”也是成对出现的,和“礁石”与“灯”形成对比。“黑墙”无疑是具有意义的象征符号。夜晚逐渐降临,黑暗也随之侵蚀苍穹,作者抽象出“黑墙”这个意象符号,由这个符号使读者产生了艺术幻象,读者仿佛看到了一片密不透风的黑色从四面八方碾伸过来,从这铜墙铁壁般的黑暗中感到了压抑和窒息。
“浪花”这个意象的意义源于“大海”,在舒婷的诗中“浪花举起尖利的小爪子,千百次把我的伤口撕裂。”这里的“浪花”显然不具有“大海”原有的象征意义,而是作为“礁石”的对抗者出现的,也相当于反对“礁石”的压力、强力、势力。此时,“黑墙”是代表时间上步步紧逼的胁迫,“浪花”是代表空间上层层叠叠的打击,这组意象从双重方面说明“礁石”和“燈”的危机已经兵临城下、刻不容缓。
二、呼唤理想,希望不灭
这首诗通篇是以“礁石”的口吻行文叙述,通篇用“你”来代表题目中的“灯”,很显然,“礁石”和“灯”是作为两种相互有关联的意象出现的,更确切地说这两个意象是处于相同立场的,将“礁石”和“灯”这两种意象代入到原诗中,就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礁石”保护着“灯”,坚定不移、无坚不摧地捍卫着光明和温暖,守护着希望和理想。
从文中可以得出,“黑墙”和“浪花”很显然与“礁石”和“灯”相反敌对。如果从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的角度来看,“礁石”和“浪花”同属于海岸,是一个整体。但是这种整体结构被打破了,“礁石”和“灯”成为伙伴,而“浪花”和“黑墙”成为了同谋。固有的旧的形式被割裂,形成了新的形式。“礁石”是无所畏惧、无坚不摧的意志,是人类心理最坚定最强大的力量。“灯”是温暖活力、脆弱易碎的理想。
苏珊·朗格认为,形式结构、艺术特征本身就具有意义,而这种“有意味的形式”必须通过“自然之光”来阐释,这种“自然之光”就是一种艺术直觉,是艺术家对于客观景物所要表现的情感的一种意味的把握。所以,在一首诗中,所能体现情感的具有能被他人察觉到意味的具体对象,就是诗中的意象。“黑墙”的威胁可以视为外部的反向力量,而在海岸这个内部整体中,“礁石”和“浪花”也彼此对立,“浪花”是内部的反向力量,“礁石”是内部的正向力量。
四个意象的彼此关系已经很明显了,“灯”是被保护的理想、希望、光明和温暖,“礁石”是整体内部守护理想、希望、光明和温暖的正能量,“浪花”是整体内部反抗、敌对、摧毁的负能量,“黑墙”纯粹是整体外部危险、威胁的压力、强力、势力。
“艺术品表现的是关于生命、情感和内在现实的概念,它既不是一种自我吐露,又不是一种凝固的‘个性。”总之,艺术家表达的绝不会是他个人的情感,而是人类的情感。那么将这首诗强行与当时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个人经历相联系就是错误的解读。所以,这首诗其实是作者在呼唤理想,呼唤保护理想的坚定意志。在面对理想、希望和光明时,人类不仅要承受着外界的阻碍力量,更要抵抗源自其内心的怯懦、妥协和退缩。理想应该是人们为之痴迷、努力,坚持和奋斗的,不论在追求理想的道路上遇到多少险阻危难,不论内心是否动摇迟疑,也要坚持理想、希望不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