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同薇、康同璧女权思想之异同
2017-05-12徐矜婧高妍
徐矜婧+高妍
【摘 要】康同薇与康同璧是康有为最为得意与疼爱的两个女儿,都是近代杰出女性的代表,对中国女权运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仔细比较两者的女权思想,则可以发现有很大的不同。
【关键词】康同薇;康同璧;女权
中图分类号:D6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273-01
开近代先风之气的康有为,极度重视子女的教育,康氏姐妹自小被灌输男女平等、废除缠足等先进思想。康同薇成为了近代第一个女记者,并创办了第一份女性杂志《女学报》来提倡女学;康同璧也成为中国女权运动的主要领袖人。康氏姐妹对中国女权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两者的女权思想仍有很大的不同。
一、康同薇“新贤妻良母”主义
1898年,康同薇在《知新报》上发表了最能代表其女权思想的文章《女学利弊说》。在这篇文章中,康同薇首先明确提出男女是平等的,在本质上并没有不同,“人有男女,未有轩轾者也”虽“形质不同,而为人之道则一也”,以此来论证女子也应享有受教育的权利。接着,康同薇又将女学兴盛的美国、日本与女学衰落的波斯、印度相比较,来说明女学对于一个国家强盛兴旺的重要性,康同薇认为女学是中国重新繁荣昌盛的关键因素。但在论证兴倡女学到底如何对社会产生积极影响时,可以看到康同薇依旧把女子的价值局限于家庭中,提倡女学的目的不过是想让女性成为能更好地“教其子”“相其夫”“事其父”的新式“贤妻良母”:
“国之强弱视乎人才,才之良窳视乎幼学……夫女学者,所以端本也,本端则万事理……孝以事父,贤以相夫,义以训子……望天下之贤母教其子,淑妻相其夫,孝女事其父,使家庭雍睦,闾里熙攘,仁义之风播于国,敦厚之化徧于都人”
从上可见,康同薇将女子的生命价值局限在子、夫、父三者之间,女性对于社会和国家的价值需要通过家庭中的男性加以转接和实现,而无法亲自去社会中实践。康同薇虽然意识到了传统男权社会施加于女性的迫害,但她并不是鼓励女性勇敢地走出家门,挣脱男权社会的禁锢,反而是呼吁女性回归家庭,女性自身的独立并不是其提倡女学的根本目的,其目的仍然是為了男性奉献和服务。另外,康同薇和当时维新派人士一样,将一个国家的兴衰归结于女性这一群体的兴衰,其本质仍然是男权社会对女性的歧视,“把女学看作国家兴亡的根本,其实质还是在重复女性亡国论的老调,只不过是从红颜祸水论跳到另一个极端而已”。
二、康同璧“男子能为之事,女子无不能为之”
康同璧与康同薇一样,认为男女平等,没有高下之分,“况男女子构造本同,才智亦不相上下,男子能为之事,女子无不能为之,安有不能平等之”。“养成男女同权之资格,即以尽义务于国家”,她认为女子应该享有和男子一样的权利,但同时也要承担同等的义务,共同保家卫国“今日楚歌四面,硝烟弹雨,袭支那各方面而来,吾侪虽女流,岂不能振起尚武精神,捍卫祖国?”她呼吁要打破传统社会和职场对女子的偏见,认为男子能做的事女子同样可以做得很好,女子也应当进入职场发挥价值,“东西洋之妇人,能于政界上著声誉者不知凡几,至于从军,似非女子所宜矣,然我国古之木兰竟以赫赫之女将军豪于历史”。康同璧呼吁女人们要团结在一起、不断增进学识,才能冲破男性对女性的压迫,改变“一任男子之剥损其权利而不敢争”、“数千年来俯首降心于男子之势力范围内,而无一毫自立之思想”的局面。
相比起康同薇呼吁女性回归家庭的“新贤妻良母”主义,康同璧则反复强调女子直接参与社会事务的重要性,她呼吁女子要和男子从事同样的工作,行使一样的权利,履行同等的义务,保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和经济地位,而不需要依附男性,或依托男性来间接地实现自身的价值。从幕后到台前、从间接地参与到直接地参与社会事务,是两者女权思想最大的不同之处。
事实上,接受过先进教育后的女子很少愿意将自身的价值和精力仅仅消耗在维系家庭、养育子嗣之上。结婚后的康同薇曾写信给妹妹诉说自己婚后的苦闷,“并儿女为累,不能日日上学”,而希望能像妹妹一样去海外自由求学。即便是提倡“新贤妻良母主义”的康同薇本人,在真正回归家庭中后,却“全无进步高兴之心,不能和己,不能利人”,完全无法感受到快乐以及自己的价值所在。
今天,女性们的生存状况依旧不容乐观。根据联合国《2015年世界妇女:趋势和统计》的统计报告,女性无论是在公共领域还是在私人领域,都极少能够参与决策,而这些决策往往会对她们的生活产生重大影响。女性的平权之路依旧任重而道远,作为新时代的女性,我们应该像康同璧所提倡的那样,增进学识以自立,团结在一起发出属于我们的呐喊。
参考文献:
[1]康同薇.女学利弊说[J].知新报,1898(52).
[2]东京通信员亚造《余录:记康同璧女士大同学校演说》[J].大陆,1903(6).
[3]王萌.禁锢的灵魂与挣扎的慧心——晚明至民初女性创作主体意识的萌发[D].河南大学研究生博士学位论文.
[4]陈雁.从最新公布康同璧旧藏文献看“戊戌变法”失败后的康家女人[N].团结报,2015-1-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