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青少年的戏剧教育

2017-05-12邓文

戏剧之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戏剧青少年意义

邓文

【摘 要】我国青少年戏剧教育的发展落后于发达国家,目前的教育体制对青少年创造、审美和沟通能力的培养不够重视,青少年缺乏对中华优秀文化和人文精神的深刻理解和追求。戏剧教育为家庭教育和课堂教育注入生命力和活力,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有助于全面提升青少年的个人道德修养和沟通合作能力,对青少年从小树立良好的生活观、价值观、社会观具有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青少年;戏剧;教育;意义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192-02

戏剧教育在人类文明发展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它独特的启发性和功能性渗透人类的发展史。在公元前6世纪后期,戏剧教育已经成为古希腊雅典城邦公民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戏剧教育从唐朝到清朝,历经千年。20世纪初期,我国戏剧教育逐步走向正规化、专业化。如今,随着我国对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视,戏剧教育逐渐走入了中小学教学课堂。

一、青少年戏剧教育的意义

近代文明由于大工业的发达,科学技术的严密分工和职业等级的严格区别,导致现代人的“感性冲动”和“理性冲动”普遍失衡,甚至青少年也因二者失衡而产生心理问题。据研究表明,我国约有10%的小学生、15%的初中生和20%的高中生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1]青少年正处在长身体、长知识阶段,也是确立人生观、社会观、价值观的黄金时期,心理问题会影响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损害其审美辨别能力。针对这些问题有一种解决方式,即对青少年进行戏剧教育。

戏剧教育主张人格教育,能够弥合人在物质与精神、感性与理性、现实与理想、客观与主观等方面的分裂,促进人全面和谐地发展。将戏剧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中,可达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首先,戏剧教育不仅可以提升青少年的综合素质,更可以唤醒他们的团队合作意识。戏剧是一门综合性艺术,它融合了文学、舞蹈、音乐、美术、建筑、雕塑等,用直观的舞台行动、鲜活的人物形象、通俗易懂的语言、丰富的感情色彩来传播真善美,引起人们的精神共鸣,达到感染人,启发人的作用。如青少年在排演《穆桂英挂帅》的过程中,可以切身感受到穆桂英的人格魅力。排演的过程是集体磨合、创作的过程,需要导演、演员、灯光、服装、场记、道具的共同参与,戏内,演员对角色的把握需要理解能力、审美能力和二度创造能力;戏外,演员需要具备合作意识以及灵活应变的为人处世能力,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在戏剧教育过程中自觉进行的。

其次,戏剧教育并不是一种单一化、割裂化的教育,它与英语、语文、历史、美术、音乐等学科相整合,使教学活动浑然一体。戏剧活动是一种特殊的审美活动,包含感觉与知觉、感性与理性。戏剧教育贯穿始终的寓教于乐性有别于其他教育活动,强烈的代入感、身体力行的参与性、活泼愉快的形式感,以及丰富的生活知识、科学知识、历史知识,往往比教科书写得更深刻且更容易被接受,使课堂教学生动、自由,激发青少年的学习兴趣。

最后,戏剧教育具有传承民族文化、培养民族自豪感的重要作用。中国戏剧蕴含着自身的认知系统和精神价值,是传承我国优秀文化的重要载体。戏曲注重培育人伦礼法、道德修养,例如,强调正义的《十五贯》与《铡美案》、抒发亲情的《李逵探母》等都有着深刻而独特的民族文化。通过戏剧教育,青少年可从中学到是非对错、人伦礼法。

国务院办公厅颁布的《关于支持戏曲传承发展若干政策》明确指出,要建立学校教育与戏曲艺术表演团体传习相结合的人才培养体系,通过曲目中的经典名篇、独特表演体系、深刻的思想内涵来培养學生的审美情趣,让全国大、中、小学的学生近距离接触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了解戏曲背后的社会文化、精神和价值,继承和发扬民族优秀的文化和传统。戏剧教育的魅力便在于构建与凝聚,少年强则国强,若青少年从小积累自身力量,挖掘个人价值,假以时日就是整个民族文化精神价值的实现。正如导演胡雪桦所说:“应该把戏剧教育纳入学校里,作为美育的一部分,不一定要成为戏剧人。”[2]

二、青少年戏剧教育的问题

目前有一批中小学已设立了鲜明独特的戏剧课程,例如,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是公办学校里第一个开设独立戏剧课的,设立了一系列儿童创新戏剧课程;江苏常州觅渡教育集团最早提出“创造性教育戏剧课程”这一概念;北京十一学校、上海市三女中则将戏剧课程列为必修课,等等。这些学校都有一定的地域优势和师资力量,普通中小学想要开设戏剧教育课程,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学者黄爱华提出了三种戏剧教学模式,即学科性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活动性戏剧教育。[3]学科性戏剧教育,是指把戏剧作为学科来教学,通过课程进行戏剧教育;渗透性戏剧教育就是将其同学科教育相结合,让学生更加深刻了解我国灿烂的历史文化和文学内涵;活动性戏剧教育,是以戏剧为主题,通过开展活动达到教育的目的。

以上教育模式离不开相关政策的保障、师资力量的投入、专业人士的支持、学生的积极互动,以及教材的精心编写。

尽管我国戏剧教育发展较好,但总体说来青少年戏剧教育仍存在滞后性。

(一)缺乏相关法律和政策支持。20世纪80年代,英国通过《教育改革法案》,将戏剧教育列入学校正式课程。1994年,美国把艺术教育写进联邦法律,戏剧教育被纳入幼儿园至高中的教育体系中。2001年,中国台湾地区颁布《全日制义务教育国家艺术标准》,戏剧成为台湾中小学教学科目。2002年,中国香港把戏剧列为必修科目。而我国内地目前尚缺乏戏剧教育法律法规,导致戏剧教育缺乏专业人士引导和探究,有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强调结果化,不注重艺术体验的过程,忽视青少年自身的审美体验和精神需求。

(二)戏剧教育普及度不高、不注重质量,缺乏自身民族特色。一二线城市学校是戏剧教育的主导者,三四线城市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因其认识不够、师资力量不足、忽视戏剧教育。戏剧教育的探索缺乏主动性和创新性。一方面逃不出“拿来主义”的窠臼,忽略自身文化特性和传统。另一方面,整齐划一的教育手段禁锢、扼杀青少年的创造潜能。值得注意的是,青少年由于成长环境和理解能力的不同,对剧本的理解是不一样的。西方戏剧重在发现人与人的不同之处,激发个人潜能。我国的戏剧教育在实践的过程中仍是以标准化、模式化为主,影响了戏剧艺术的完整性,改编演出效果差。

(三)青少年自身缺乏对艺术价值和人文精神的追求。一方面,他们正处在大量汲取知识的阶段,辨别能力的不足会影响其健康成长。在以新媒体大数据为主的时代背景下,充斥在银幕、荧屏上的内容庞杂且良莠不齐,加之审核工作和分级机制的不到位,导致青少年盲目跟风。另一方面,中华文化的自有体系和发展土壤遭到西方文化和意识形态的冲击与侵蚀,削弱了人们对戏曲“慢慢等,慢慢赏”的传统审美,造成戏剧观众的流失。这种审美的集体无意识,阻碍了中国戏剧的发展。

针对上述问题,提出以下策略。

第一,青少年戏剧教育应从家庭做起。父母是孩子最好的启蒙老师,其一举一动都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家长可用趣味和知识合一的戏剧教育,从小对孩子的人格、道德和情感进行培养,营造“诗意的栖息地”。将道德修养和审美心理联系在一起,帮助青少年不断进行反思和完善,使他们感受到审美的意义和精神上的满足。家长应帮助青少年建构对本地戏曲文化的审美心理,激发认同感和荣誉感,增进其对戏曲的热爱。只有对家乡传统文化产生求知欲和认同感后,才能进一步加深爱国主义情感。

第二,利用科学培养手段,注重教育方式。只有从小逐步奠定戏剧的审美心理,才有利于后期的表演和领悟。表演这种艺术创造由分析研究、体验想象、创作实践来塑造角色,可以锤炼青少年的人格和品性,启迪思想。社会表演学和人类表演学者认为,人类具有模仿和表演的天性,生活中无处不表演。研究表演本性,就是研究人的目的和动机。洞悉表演心理也有利于提高分辨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形成辩证思维和批判思维,诚如著名美学家狄德罗所言:“任何一个民族总有些偏见有待摒弃,有些恶习需要谴责,有些可笑的事物有待贬斥,因而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适合于他们的戏剧来作为‘移风易俗的手段。”[4]

每个国家与民族的戏剧教育都有其自身的民族烙印,各美其美的背后,蕴含着美美与共,这正是戏剧教育的精髓,跨越民族与种族、地域和环境,追求永恒的人性,以求天下大同。英國戏剧理论家马丁·艾思林说过:“通过种种宣传工具,戏剧已经成为人与人之间交流的最强大的手段之一,其威力远远超过了谷腾堡革命的基础:这个基础无非是印刷文字罢了。正因为这个缘故,对于戏剧的本质具备一定的认识,对于戏剧的根本原则和技巧有一定理解,而且能够从批判的角度思考和讨论戏剧问题,在当今世界上确实已经十分必要。”[5]

戏剧教育已成为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锻造民族文化之魂的重要手段。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要通过艺术作品传递真善美,传递向上向善的价值观。青少年是社会的基石,青少年戏剧教育对传承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美德、全面提高青少年的素质、塑造新一代民族基石具有深远的意义。青少年戏剧教育之路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陈忞.学生心理健康与社会适应[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

[2]胡雪桦等.戏剧改革何去何从[N].社会科学报,2007-07-26.

[3]黄爱华,徐大军,陈漪.中小学戏剧教育的三种实践模式[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5).

[4](法)狄德罗.狄德罗美学论文选[M].张冠尧,桂裕芳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5](英)马丁·艾思林.戏剧剖析[M].罗婉华译.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1981.

猜你喜欢

戏剧青少年意义
有趣的戏剧课
青少年发明家
戏剧“乌托邦”的狂欢
戏剧观赏的认知研究
戏剧类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