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山市西南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探讨
2017-05-12王黎荣
王黎荣
摘要 西南桦作为保山市优质乡土优质用材树种,已经得到各界认同,但大面积西南桦的经营还有待进一步研究。为使西南桦人工林做到可持续经营,本文对保山市西南桦人工林的培育、利用现状及生物多样性保护等问题进行分析,提出西南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策略。
关键词 西南桦;人工林;可持续经营;轮伐方式;经营措施;云南保山
中图分类号 S792.15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7)06-0171-02
可持续经营既能满足当代发展的需求,而又不损害后代发展的需求,这已经成为全球的共识。林业可持续发展的核心是森林可持续经营。森林可持续经营的本质是解决森林产品和服务供给与社会经济需求之间的矛盾。林业作为重要的基础产业和公益事业,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中不可或缺,森林的生态保障功能、林产品生产及森林文化的发展都对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1 保山市西南桦培育现状
保山市天然分布的西南桦已在多年的不规范经营中逐渐消耗殆尽。为加快和挽救西南桦树种的发展,打造优质用材林产业基地,保山市林业部门高度重视西南桦栽培技术创新和基地建设工作。先后通过组织实施一系列科学试验研究和技术创新,加强林木良种基础工作;提升和改进西南桦采种育苗造林技术,使西南桦基地建设朝着规范化、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发展;探索林农、林牧、林药等多种间作经营技术,实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的复合经营发展模式,提高林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经过努力,营造西南桦人工林1 900 hm2,其面积约占全市人工混交林总面积的7%,在生态、经济、社会方面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2 西南桦可持续经营材种划分与轮伐方式
2.1 西南桦材种划分
根据市场需求,保山市西南桦培育材种可分特大径材(直径>40 cm)、大径材(直径26~40 cm)、中径材(直径16~25 cm)、小径材(直径8~15 cm)4种。
西南桦培育途径主要是人工植苗集约化造林培育。小径材主要是满足短周期工业用材和建筑行业对西南桦木材的需求;中径材培育在小径材培育的基础上通过不断抚育间伐,主要满足家具材和装饰材市场需求;大径材培育是在中径材培育的基础上通过人为择伐,按照150株/hm2的密度继续进行培育,大径材主要是满足特殊家具、装饰、工业加工等的需求[1-2]。
2.2 西南桦轮伐方式
经调查,保山市现有西南桦人工林,最大林龄为19年,为1997年育苗定植。样地调查表明,平均林龄14年,平均蓄积量为173.32 m3/hm2,蓄积量年均生长量为16.68 m3/hm2,年均生长量最大的林分达35.56 m3/hm2,说明西南桦人工林可以列入最速生人工林行列。
经过分析和推算,以培育中、大径材为目标,工艺成熟以林分平均胸径为标准,达到标准的平均林龄为20年。以20年为1个轮伐期,为了进行永续均衡的木材生产,达此年龄时,每年采伐总面积的1/20,二十年生西南桦蓄积量预测值为534 m3/hm2。采后需及时更新,以达到永续均衡利用[3]。
3 实现可持续经营的途径
3.1 进行树种改良,选育良种
西南桦木材分化较大,林分间生长量差异很大,仅所调查的样地中,蓄积量年生长量的差异达4.3倍之多,而西南桦分布面积广阔,可供选择的优良种质资源丰富。若能从差异中优中选优,良种后代将会产生巨大的遗传增益。因此,做好优良种源、优良林分、优良单株的选择十分必要。通过调查,按照平均值+标准差为选择方法已选出一批优良林分和优树,并在野外做了标记,每年采集种子进行利用。此外,还应建立优树汇集区,进行子代测定,并多世代地将优树选择进行下去[4-5]。
目前,西南桦扦插与组织培养技术已研究成功。下一步可以利用选择出的优树进行优良无性系培育,解决西南桦人工林分化大、不稳定的问题,提高西南桦人工林的生产力。
3.2 营造混交林,提高综合效益
保山市西南桦人工林的适生海拔为800~1 600 m,在此海拔范围内生长有合果木(黑心木莲)、千果榄仁、红椎、红木荷、高阿丁枫、楠木、香樟、秃杉等乡土珍贵用材树种。利用这些珍贵用材树种与西南桦进行混交是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兼备的营林措施。混交可因树种而异采用地形混交、块状混交、带状混交、小比例混交、等比混交等多种方式。混交林的营造可以充分利用林地空间,提高单位面积的林地产出,有效防止各种有害生物的危害,提高林地综合效益。
3.3 发展混农林业,提高复合效益
在邻近城镇、村庄的地段,发展西南桦林下种植、养殖,可以生产多种有机的畜禽产品、蔬菜、药材、花卉等。林下种植、养殖活动同时也提高了西南桦人工林的经营强度。混农林业的发展有利于减少用材林与發展农业生产的林地矛盾,提高林农发展的积极性,短期内可有效解决发展用材林的副作用。发展混农林业还可以解决长周期产业的短期产出,丰富农业产品的产出渠道,促进粮食生产。同时,发展混农林业,在生产粮食的同时,也达到了抚育的效果,促进了林木生产,强化了幼林管护[6]。
3.4 恢复和提升林地肥力
以丰富物种多样性、增加生物量来培肥地力是天然林形成肥沃土壤的途径,也是人工林培育追求的目标。西南桦在这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西南桦是乡土树种,能与当地40余种乡土树种和谐生长,林分内有40余种动物和鸟类生活。丰富的多样性和繁茂的复层多种森林结构能够增加森林生态系统总生物量的生产,也能促进多种物质、多种元素在生物小循环中的运转,从而改善森林土壤肥力。西南桦乡土树种的特性,以及西南桦林分所具有的接近于天然常绿阔叶林的特性,对于林地长期生产力的保持表现出特殊的优越性。因此,为了林地长期生产力的保持,要将注意力放到森林多个轮伐期后的变化。
3.4.1 及时更新,适度施肥。西南桦的大树伐后不能萌芽更新,需进行人工植苗更新。如要继续连栽西南桦,或增加其他树种,应及早做好育苗计划,保证当年旱季(10月至次年春季)采伐,次年6—8月更新定植。采伐大量木材,需要考虑在幼林期适当施肥,以补充土壤养分。
3.4.2 轮作。为避免纯林单一树种连栽的缺点,应考虑在西南桦林分主伐后进行一段时期的轮作,改种其他作物或树种,有条件的可以种植玉米、药材及固氮树种。固氮树种可以考虑速生类的豆科固氮树种马尖相思和非豆科固氮树种旱冬瓜等。
3.4.3 轮歇。轮歇即不造林更新,也不栽种农作物,让其实行封山育林式的自然恢复。这一方法看似消极,实际上是利用近自然林业的理论让林地向自然状态恢复的一种积极的措施。恢复到一定阶段以后,可以保留一些目的树种,伐除非目的树种,再种植西南桦,培育比较接近天然林的西南桦多种树种混交林[7]。
3.4.4 复合经营。首先,应加大西南桦混交林营造,采取西南桦与木荷、旱冬瓜等一些乡土用材树种混交,增加单位面积内的树种多样性;其次,积极发展林内种植、养殖业,改变和促进林地物理性状,增加天热肥源生产。通过复合经营促进区域生物多样性发展,促进土壤理化性质朝着有利于林木生长的方向发展,促使林木生长环境更加接近自然林业环境。
3.5 控制有害生物
在西南桦人工林培育过程中,特别是在幼林期,造林定植当年及第2年会有一些林地物种对西南桦造成危害,需要人工加以铲除,如白茅、飞机草、紫茎泽兰、薇甘菊。此外,一些速生的非目的树种如毛榕、木姜子、中平树、粗穗野桐等也能形成过量遮荫从而压抑西南桦幼树,这些均需要人为加强抚育管理。
对待有害生物危害,应由消灭转为控制,即将其控制在一定数量之内,保持在不产生重大危害和林木的最小经济损失之内。西南桦人工林有害生物控制可提前采取以下措施:一是慎重选地。在造林地或苗圃地选择上要进行充分的调查,尽可能避开病虫害严重地段,充分了解前茬作物及病害情况,对于白蚁、金龟子特别多的地段不宜用作造林地。二是提前整地。有白蚁、金龟子、地老虎、蝼蛄等地下害虫的地段,如选作造林地,应提前2~4个月整地,种植穴不小于40 cm×40 cm×40 cm,充分曝晒造林地,尽量减少病虫害。三是重视病虫害的调查和预测预报,及早发现病原木和虫源地,将其铲除在发生初期[8]。
3.6 森林防火
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茁壮,郁闭度高。郁闭后的西南桦林下环境一般均较阴湿,但在西南桦短暂的落叶季节,又正逢季风气候的秋冬旱时段,种植在阳坡的西南桦人工林会有较高的火险等级,其灌草繁茂,可燃物丰富,西南桦树皮又很薄,一经火烧就会死亡。因此,在西南桦人工林培育过程中,山林火灾仍然是重要的不安全因素。
4 结语
可持续经营是一个庞大的、复杂的系统工程,要实现西南桦的可持续经营,需要各级各部门严格的经营政策支持,需要学者专家提出高水平的技术理论支撑,更需要广大林农在国家政策框架下的生产支持,还需要各界按照可持续经营的目标进一步分析总结和提炼出可行的政策办法,才可能适用于林权改革后的经营现实。
5 参考文献
[1] 杨晏平,郭俊杰,黄佳聪,等.滇西地区西南桦种源家系早期选择[J].种子,2012,31(1):67-70.
[2] 周志美.西南桦百日苗培育技术[J].林业实用技术,2007(3):23-24.
[3] 李荣珍,庞正轰,苏付保,等.西南桦人工林在不同气候条件下的生长表现[J].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6):9650-9652.
[4] 尹加笔,杨恩菊,高蘋,等.德宏州西南桦人工林木材生产效益分析[J].林业调查规划,2013,38(3):34-39.
[5] 苏付保,李荣珍,冯立新,等.西南桦人工林优树选择研究[J].广东农业科学,2011(15):24-25.
[6] 袁莲珍,史富强,许林红,等.不同种源西南桦人工林生长量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2,37(3):121-124.
[7] 王发忠,杨罡,徐崇华,等.初造西南桦人工林物种多样性变化研究[J].林业调查规划,2016,41(4):40-44.
[8] 曾庆尖,黄琦丹.广西国有雅长林场西南桦人工林生长规律的研究[J].林业科技情报,2016,48(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