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统计学在小学数学中怎样教导
2017-05-12卢熙
卢熙
在平时的生活实践中,不分老人、中年人、小孩,统计是他们日常有意无意间实用的思考模式,因此小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必备要练就一定的统计能力。由于小学生的年龄小,心里思维以形象思维为主,因此,小学阶段的统计学教学较为简单。但是,通常统计学的教学较为枯燥无味,一般教师也常常忽视统计学的教学,忽视学生这方面生活实践能力的培养。并且,有的老师教学了统计学,也只重视了成人抽象思维形式,忽略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形式,往往,教师讲解的累死,学生却一头露水。那么,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我们要怎样教导,小学生才听得懂,会适用,我们教师才事半功倍呢?下面我结合自己这么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大家攀谈一下。
一、简化明了统计学的作用,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小学生涉世未深,在他们的每天都是阳光灿烂的,特别是现在,很多小学生每天都是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好日子,叫他们在生活中运用统计学,一方面没有运用,一方面没有机会,对统计学的实践很陌生。再加上他们的思维模式以形象思维为主,这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教导统计学来讲,是挑战又也是责任。教师在教导形式上处理得不好,学生就会觉得枯燥无味,毫无兴趣,在课堂上玩耍过日子;如果处理得好,学生就会积极配合你的教导,课堂学习活跃,取得事半功倍教学的效果。
在统计学的教学初,教师可以出一个简单,一个稍微复杂的贴近生活的统计学案例给学生分析,激发小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案例1:妈妈给你20元钱,安排你买白菜、豆腐、肉,中午做菜。白菜2元每斤,豆腐4元每斤,肉15元每斤,你思考一下,要怎样购买,才够中午你的一家人吃。
教师可以提醒学生,思考一下家里的人口数,饮食量,及每次吃饭菜的消耗量。这样学生就会根据自己家里的实际情况得出不同的购买安排。有的同学家里只有3口人,同时父亲吃肉要厉害点,他(她)会安排,肉、白菜、豆腐分别购买9.1两。有的同学家里有5口人,为了大家都有菜吃,他(她)会安排蔬菜多买一点,肉少买一点。
这样的案例,让学生觉得又亲切,又有趣。
案列2:教师可以举较复杂点的案列。如:教师出示中国地图,问学生中国的领土面积、人口数等。然后简明扼要告诉他们一些统计人口的方法,指导他们进行学校年级统计学生数量。
这样,在简化明了亲切中,学生明确了统计学的作用,因而激发了他们学习统计学的兴趣。
二、加强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掌握统计学方法
加强实践活动是一切学问的源泉活水,统计学的教学也不例外。加强实践活动是别的学科也是统计学的教学中的生命,教学大纲强调统计学教学要重视实践活动教学,改变以往注重调查结果僵硬模式。重视统计学的实践活动教学,不仅能进一步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在实践活动教学中真真正正地学懂统计学。
如“步测和目测”的统计教学中,教师在使用标杆的情况下,在操场上任意插两标杆,然后要求学生通过“步测和目测”测出两标杆的距离。实践活动中,教师先让学生目测一段两标杆的距离,作好笔记。然后测出自己的每步距离,再步测这一段距离,并作好记录。最后通过卷尺测量出准确的距离,作好记录。最后把这三种不同方式测量出的记录进行比较,归纳心得体会,总结方法。并评出步测和目测结果最接近实际距离的学生,加以表扬。
也可以教导学生进行本班同学身高测量分类。可以进行1、6米——1、7米、1、5米——1、6米、1、4米——1、5米、1、3米——1、4米、1、2米——1、3米的分类,让学生用皮尺测量统计每一个分类的学生数量。
通过实践活动,带领学生掌握统计学方法,既可使枯燥无味的统计学教学变得生动活泼,又可使学生轻松地掌握统计方法,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动手能力,加深学生实践能力。
三、从学习生活出发,增加统计学的难度和密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形象思维为主,无意注意高于有意注意。他们往往对新事物产生兴趣,不喜欢僵硬的机械的事物及思维模式,因此老师每次教导统计学的实践活动时,不要总是老一套方法,要出新与应循序渐进相结合,适当增强难度和密度,让学生不断在创新实践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如,在布置学生实践调查中,教师第一天让学生调查本班男女同学穿各类鞋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类鞋;第二天让学生调查本班同学穿各类衣服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类衣服;第三天让学生调查本班学生穿各类裤子的有多少人,有多少类裤子??也可以把类似的调查推及到全校。
像张家坝这样的边远小学,老师可以布置学生调查本班学生中午营养午餐的吃完情况,以及同学喜好和口感情况。
这样的统计学教学,不但培养了学生动手与交际能力,而且增加同学与同学、同学与老师间的友谊与信任,使學生与老师不断品尝到成功的喜悦,有力地促进了统计学知识的掌握。
总之,在教学统计学知识时,老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统计学的兴趣,加强学生在实践学习活动中实际统计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