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视角下的谭盾《地图》
2017-05-12李琦
李琦
【摘 要】2003年11月,谭盾在他的家乡湘西凤凰古城举办了一场大型的多媒体交响乐形式的实地景观音乐《地图》的演出。该作品将本土音乐与现场交响乐融为一体,对于这种新形式,作者赋予了真诚与感动,正像谭盾自己所说,“听音寻路,听着远古的声音,寻找未来的音乐之路。”该作品带给人们以全新的音乐感觉,同时在音乐素材、演出形式等方面渗透着作者诸多现代的创作理念。本文以全新的视角,对谭盾《地图》中的现代理念展开研究。
【关键词】谭盾;《地图》;现代视角
中图分类号:J6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82-02
一、音乐创作素材之新
根据笔者的了解,谭盾创作《地图》的初衷并不是想描写湘西,而是要描写澳洲的土著。后来波士顿提议谭盾写自己的家乡,写与自己经历有关的地方。最终谭盾下定决心要在自己的家乡湘西进行音乐创作,本着文化的传承,以这种新形式将民族的音乐带到世界的每个角落。
《地图》前三个乐章描绘土家族的风貌。第一乐章“傩戏与哭唱”是土家族的音乐传统。哭戏源于土家族的《哭嫁歌》,表现出女性既想追求幸福又要考虑传统束缚的无奈。第二乐章“吹木叶”是土家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一种方式,通过这种方式男女之间进行情感表达。作者将这些土家族风俗作为音乐素材融入《地图》的音乐创作中,呈现给观众的是原汁原味的土家族风土人情,让人们感受其特有的民族风情和艺术魅力。
第四乐章“苗唢呐”,给人们展示了苗族男人最爱的乐器——唢呐。唢呐常用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绝技。①第五乐章“飞歌”讲述的是苗族女孩看到心上人表达爱意的方式。这两个乐章让观众了解苗族青年男女表達情感的音乐方式,苗族姑娘的飞歌更是给人以回归自然的美感,足以见得此音乐素材之新。
第六乐章“听音寻路”给人们讲述了石头老人的故事。石头老人用石头敲击出乐声,还能用抛出的石头摆出各种卦相,让作者找到了原本要寻找的“根籁”。只可惜当作者再次回到湘西凤凰古城,石头老人已经带着他古老的音乐离开了我们。第七乐章“石鼓”则是用敲击石头产生乐声,仿佛是对石头老人古老音乐的再现。这两个乐章展现给人们的是石头老人敲击石头的音乐,让人们看到、听到、了解到湘西古老的音乐,同时也渗透了作者对石头老人和那些古老音乐的深深怀念。
第八乐章“舌歌”是侗族姑娘用舌头打出“嘟噜嘟噜”的歌声,这种古老的多声部歌唱可从三声部到六声部。第九乐章“芦笙”给人们介绍了侗族最古老的竹簧乐器,这两个乐章中音乐素材的加入,让人们了解到侗族的多声部音乐和侗族最古老的乐器,听着侗族姑娘们用舌头发出的歌声,观众仿佛来到了侗族,亲身感受侗族的风土人情。
二、颠覆传统的演出形式
《地图》正式演出是在2003年的11月,这场露天交响乐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因为它完全颠覆了传统交响乐的演出形式,其背后凝聚着谭盾先生的良苦用心。的准备。
首先,这场交响乐是视听结合的新形式,在演出的同时,将多媒体影像和它结合在一起,给人们一种更加真实生动的感受。为了能够让这种视觉与听觉完美融合,谭盾在创作初期做了很多有关视听方面的研究,以及繁琐的视听对位的总态和流态。为了呈现给观众真实的影像资料,谭盾花了整整一年的时间对采风获得的宝贵资料进行记录,他试图把剧场表演、多媒体艺术与乐队恰到好处地融合起来。
在播放影像的同时,谭盾还适当地加入解说字幕,让观众更加了解所展现的内容。如第一乐章的“傩戏与哭唱”,在影像播放的同时,字幕显示“哭唱是以哭为歌,听其音是哭,究其谱是唱,来源于《哭嫁歌》的哭唱,体现了妇女们在遵守封建思想和追求个人幸福之间的挣扎与无奈。”这种中文解说字幕,让观众在聆听这一古老民间音乐的同时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其内涵。
谭盾的《地图》给观众带来许多惊喜和挑战,最终要挑战的是科技和传统的结合。所以,与其说《地图》是一部大提琴协奏交响乐,不如说这是一部大型的多媒体交响乐。
其次,这场交响乐的演出地点也是谭盾精心设计的,谭盾认为,这种原汁原味的音乐就是一种自然的回归。他之所以把舞台建在沱江上,是为了让流水、风声等自然元素都参与到音乐的表现中。
其实,音乐不仅仅是为上流社会服务的,其最初就是大自然中那些朴实无华又妙不可言的声音,如潺潺的流水声、风吹树叶的沙沙声、虫鸣鸟叫声。现如今,科技在飞速发展,音乐的种类和形式也日益增加和进步,但是,如同人不能忘本一样,音乐也不能脱离它最本真的模样而存在。《地图》的音乐素材已经很好地表现了这一点。
在演出形式上,谭盾采用群众参与的方式也同样将《地图》回归自然、回归湘西凤凰古城的群众,让群众了解它,这样才能达到真正的传统音乐传承的目的,推动民族性的音乐走向世界。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谭盾在演出形式上用多媒体景观、群众参与、西洋管弦乐队等现代理念完美地诠释了《地图》这部作品。
三、结语
谭盾用真实的声音来表现《地图》这部作品,使人们能够真正感受到民族的声音,感受到湘西人民的淳朴、善良、真实和美丽,感受到来自远古的神秘声音。谭盾用这种声音来描绘美丽的图画,来描绘“民族的地图”,他的音乐不是创作给那些认为懂得现代艺术的人们听的,也不是给未来的人们听的,而是创作给那些活在音乐中的人们听的,这些人无论是生活在农村还是城市、是时尚还是自然。
谭盾将现代理念恰到好处地融入到《地图》的音乐创作素材、演出形式以及演奏技法中,使它更加具有民族的特色,更加具有传统民族音乐传承的必要性。只有这种可以跨越地域、时间与空间的音乐作品,才能真正地将中华民族之根完美地推向世界。
谭盾的音乐创作在历经多年之后终于回到了他所要寻找的地方,他给这里带来了现代,并且真正地接受了传统,一部《地图》让我们听音寻路——找回消失中的天籁。
注释:
①循环运气、花指、花舌等为苗族唢呐吹奏的技巧方法。
参考文献:
[1]项筱刚.谭盾音乐与中国现代音乐创作的发展出路——由“谭卞之争”所想到的[J].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3(1).
[2]王安国.从《乐队剧场Ⅱ:Re》看谭盾近作的文化意义[J].中国音乐学,1994(2).
[3]种子林.20世纪西方音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6.
[4]张乐心.“发乎情性,由乎自然”——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讲座纪实[J].人民音乐,2005(3).
[5]吴叶.谭盾与《地图》——记谭盾“音乐创作的新发展”讲座[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05(1).
[6]周冰琦.民族音乐学视野中的《地图》[J].电影评价,2007(3).
[7]石峥嵘.谭盾《地图》的音乐人类学解读[J].中国音乐,2006(3).
[8]丁旭东.谭盾在回归——和李西安、梁茂春教授谈谭盾的多媒体景观音乐《地图》[J].人民音乐,200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