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的逆袭:从失败中学习战争
2017-05-12公士或
公士或
两汉与匈奴的战争持续了数百年,其中最激烈的阶段发生在汉武帝时期。众所周知,汉武帝麾下的卫青、霍去病两大名将多次反击匈奴,奠定了汉朝对匈奴的战略优势。但纵观汉武一朝,真正的漂亮仗大都在卫霍双星统兵之时,此前与此后的战果就乏善可陈。而且,当年赵国名将李牧、秦朝名将蒙恬一战打得匈奴不敢南下牧马,后世唐朝名将李靖、李勣一举灭亡东突厥帝国,汉武帝君臣多次征战才得到类似的成效。
表面上看,汉匈大战的含金量逊色许多,其实不然。要知道,汉武帝面对的形势不同于赵国、秦朝、唐朝,而且他并不是一个出生于战乱年代的皇帝。这个因素使得他的赫赫武功更加来之不易。
中国古代的雄才大略之主集中出现在王朝成立之初,经历过多年战争的残酷考验,有着过人的军事能力与战略头脑。例如秦始皇、汉高祖、汉光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明太祖等开国之君,无不是从战乱年代中锤炼出来的雄武帝王。汉武帝则是个例外,活在坐享其成的承平之日,却奋发图强地从头开始学习怎样组织战争,最终成为与秦皇、唐宗并称的大战略家。
一切都还得从汉武帝即位时的战争形势说起。
匈奴在战国中后期已经成为诸夏边患,赵将李牧与秦将蒙恬两次痛击匈奴,但未能彻底根除边患。冒顿单于趁着秦末动乱的空当东并东胡、西破月氏,重夺昔日秦人攻取的阴山及河南地,匈奴势力空前鼎盛,拥有三十余万控弦之士。汉高祖刘邦曾经率三十二万精锐之师攻打投降匈奴的韩王信,初战击败匈奴骑兵。然而,冒顿单于随后以敌深入、设伏包围了刘邦亲率的先头部队。尽管汉高祖君臣后来顺利逃脱,但匈奴从此给汉朝军民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
初汉兵马身经百战,奈何秦末动乱耗尽国力,无力与匈奴再战。于是刘邦决定以和亲来缓解汉匈冲突,为休养生息争取时间。这个政策一直延续到汉武帝即位前,但是匈奴的铁蹄并未因此止步于边关。
汉文帝时,匈奴右贤王入居河南地,攻入上郡杀掠人民。汉朝派丞相灌婴以八万五千车骑反击,才将敌军驱逐出塞。后来,匈奴老上稽粥单于又率领十四万胡骑攻入塞内,杀掠吏民、掠夺畜产。汉军以车千乘、骑十万驻守首都长安旁,又大量征发车骑击胡。但老上稽粥单于在塞内横行月余才离去,汉军追至关塞后也不敢再往前,没能给匈奴有效的打击。
从此以后,匈奴岁岁寇边,上郡、云中、雁门、代郡、上谷、渔阳、辽东等边郡都可能成为敌军的祸害目标。汉景帝时,匈奴虽没发动什么大战,却依然没停止掠劫边郡的行动。
经过文景之治的积累,汉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可以动用的人力、物力、财力远超汉高祖时。但国家久无大战,初汉名将已经相继离世,军队战斗力急剧退化。边郡守军年年与匈奴交战,战斗经验倒也丰富,但训练水平与战力大大逊于凶残的敌军。年轻的汉武帝一心想改变这个不利局面。为此,他从16岁即位一直准备到24岁,想给匈奴挖一个大陷阱。
平心而论,马邑之谋还是很有想象力的。马邑豪民聂翁壹假装汉奸引来匈奴军臣单于深入塞内,汉朝则发天下兵三十余万埋伏在马邑附近,企图以绝对优势兵力伏击十万胡骑。这一战,汉廷可谓精锐尽出。卫尉李广为骁骑将军,太仆公孙贺为轻车将军,大行王恢为将屯将军,太中大夫李息为材官将军,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总领四将的护军将军。然而,结果却是军臣单于全身而退,汉军诸将无功而返,汉武帝迁怒于王恢,王恢自杀谢罪。
马邑之谋的失败暴露了汉军很多问题。
首先,汉军设伏的技战术很粗糙。军臣单于奔袭入塞至马邑百里左右时发现,周围牲畜遍布四野,却不见一人,顿生疑心。当年赵将李牧为了诱敌深入,“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才让匈奴误以为赵军真的不堪一击。
其次,保密工作做得太差。匈奴在途中进攻一个烽燧,俘虏了武州尉史。武州尉史为了活命而道出:“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由此可见,汉军的作战计划连不参战的小小武吏都知道。就算没有这个叛徒,军事机密恐怕也难以隐藏。
最后,汉军的指挥调度一片混乱。韩安国是主和派且缺乏将才,王恢是本次行动的主谋却不敢在敌军撤退时进攻其辎重部队,李广虽骁勇却也未立寸功,其他将军也没能有效打击敌军。
说到底,汉武帝没打过仗,手下也缺乏足够的将帅之才,组织战争的经验不足。而汉军上下也多年没进行过大兵团作战,战力下降,各部配合生疏,本来也缺乏与匈奴军正面交锋的实力。汉文帝时的汉军至少还能吃点开国元勋的老本,在塞内击败劲敌。而现在的汉军连这点都做不到,汉武帝的郁闷可想而知。
汉匈关系毫无悬念地彻底恶化了。匈奴拒绝和亲,多次入盗汉边,但又乐于维持关市贸易。就这样,汉武帝在窝囊气里隐忍了五年,又发起了第二次尝试。他决定派四位将军各率一万骑兵击胡于关市之下。具体的部署是:车骑将军卫青出上谷,骑将军公孙敖出代郡,骁骑将军李广出雁门,轻车将军公孙贺出云中。从东至西,四路出击。
假如以秦始皇、汉高祖、唐太宗的眼光来看,汉武帝的计划根本就是瞎指挥。那三位会打仗的皇帝从来都是集中兵力于主要方向,而不会让那么少的军队兵分四路出击,给敌军各个击破的机会。
说白了,汉武帝自己也不清楚该以哪个郡为主攻方向,也不知道来去如风的匈奴会在哪个边郡活动。四将军的兵马相隔较远,没有统一指挥,很难相互驰援。事实证明,匈奴正是利用了这个最大破绽,以集中兵力围攻一部的方式来痛扁汉军。
当得知汉军四路出击的情报后,匈奴利用骑兵的高机动性迅速在雁门、代郡方向集结大军。公孙敖被打得丧师七千,李广更是全军覆没,自己也险些被匈奴抓回草原深处。由于匈奴主力集中围攻中路的两支汉军,西路的公孙贺没有遭遇匈奴,无功而返;而东路的卫青利用敌军的轻视长途奔袭至茏城,得胡首虏七百人,取得仅有的小胜。
这场战役以汉军惨败告终,但汉武帝的实验并没有失败。四将军击胡之战既是名将卫青的人生转折点,也是汉武帝的人生转折点,更是汉匈百年鏖战的转折点。卫青的脱颖而出不仅让汉武帝找到了自己梦寐以求的将才,也让汉军上下摸到了克敌制胜的大门。
汉军在秋天惨败,匈奴在冬天几次盗边,兵锋直指上谷以东的渔阳郡。汉朝派将军韩安国屯守渔阳备胡,匈奴则先以二万骑血洗辽西,又回身攻打渔阳,包围韩安国的部队。待汉军援兵赶到时,匈奴军又迅速退去,调头杀入雁门郡,杀掠千余人。
面对岌岌可危的战况,军事头脑逐渐成熟的汉武帝第一次做出了正确的部署。他让将军李息从代郡出击,攻打匈奴的侧翼;让车骑将军卫青集中三万骁骑从雁门郡正面反击入侵的匈奴骑兵;让李广任右北平郡太守,以便加强相邻的渔阳、辽西二郡的防御。汉军此战大获全胜,卫青斬首虏数千人,为这两年被祸害的东北各边郡报了一箭之仇。
由此可见,此时的汉武帝已经胸有成竹,学会了集中兵力攻打主要方向,甚至知道怎样以正兵和奇兵做配合。
这场胜利进一步打开了汉武帝的思路。第二年,他让李息在代郡方向牵制匈奴,车骑将军卫青则突然从云中郡向西运动至高阙,迂回到匈奴白羊王、楼烦王部的背后发起猛攻。敌军战败而逃,卫青一直追击至陇西,此战首虏数千,俘获牛羊百馀万,重新夺回秦朝的河南地,并修缮了故秦边塞。汉朝在河南地设置了朔方郡。
卫青收复河南地之战大大改变了汉匈对决的形势。当初匈奴凭借富饶的河南地屡次攻入汉朝的上郡、北地郡,直接威胁汉都长安。如今汉朝恢复了故秦时的战略屏障,不仅让匈奴少了一个重要的进攻跳板与后勤基地,也为汉军今后的几次战略大反击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代郡在东,云中在西,河南地在云中之西。所以说汉武帝的战略部署堪称一次典型的声东击西之计。尝到甜头的汉武帝后来也多次运用这种计谋,每每在主力出击时派另一部兵马从其他方向进行佯攻,扰乱匈奴人的视线。
从汉高祖时起,匈奴就凭借强大的机动力不停地变换入侵方向,让汉朝找不到防守重心。汉武帝在学会了如何组织战争后,也不断变换反击方向,让匈奴摸不清汉军的反攻重心。就这样,汉朝逐渐掌握了战争的主动权,把战线从塞内推回了长城之外。汉武帝寻机派卫青、霍去病等与匈奴主力进行大决战,打得“匈奴远遁,漠南无王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