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继承传统、大胆创新是豫剧生存之道

2017-05-12马冬莉

戏剧之家 2017年7期
关键词:豫剧创新传统

马冬莉

【摘 要】在音乐艺术多元化发展的当下,曾经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的戏曲如今已不再受欢迎,但耿玉卿先生卻以其独特的戏曲音乐让老百姓又重新传唱起了豫剧,这对于当前戏曲的改革发展无疑十分有利。本文将从耿玉卿的戏曲音乐创作理念、戏曲音乐特点以及其对豫剧的贡献几方面展开论述,阐述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大胆创新,才能使豫剧繁荣发展。

【关键词】豫剧;耿玉卿;传统;创新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7-0022-02

一、豫剧简介及发展

豫剧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豫剧起源和发展于中原腹地和以北方汉族文化为主的地区,唱腔磅礴大气、张弛有度,曲调顺畅诙谐、本色自然,节奏鲜明强烈、欢快轻畅,善于表达人物内心情感,表现各种矛盾冲突,既能演各种贴近生活的喜剧,也适合演帝王将相等大场面剧作,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

豫剧起源于明朝中后期,发展于清末民初,到民国后期和解放初期达到了发展顶峰,有近400年的历史。在被称为“十年浩劫”的文化大革命中,豫剧和全国其他戏曲剧种一样,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大量传统服装、道具、文字资料被视作封建残余而遭毁坏,很多豫剧从业人员也遭到了迫害。在这一时期,豫剧发展停滞不前,除了寥寥几部改编的样板戏外,鲜有新作品出现。直到1979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思想文化的桎梏被打破,豫剧才开始焕发出文化创作的第二春。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思潮下,一大批被批判的传统豫剧作品重新回到了舞台,大量豫剧新剧目被创作出来,从艺术理论研究到舞台实践等各个方面,豫剧的艺术创作和表演形式都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二、耿玉卿戏曲音乐特点

在“文革”后近四十年的豫剧发展探索史中,不得不提到一位豫剧作曲家耿玉卿先生。耿玉卿是当今河南戏剧舞台上炙手可热的大师级人物,他的艺术作品曾在中国艺术节、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中国戏剧节等众多戏剧赛事中屡获殊荣。耿玉卿1939年生于河南方城,是国家一级作曲、中国音乐家协会会员、中国戏曲学院客座教授,同时也是河南电视台著名品牌栏目《梨园春》的主要点评人之一。耿先生从艺道路坎坷,个人生活历经磨难,但其却始终不改对戏曲音乐的热爱,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曲家。

(一)以人物设定主题音乐并贯穿全剧

传统豫剧音乐中很少有以人物为主题来编创音乐的手法,但耿玉卿创作的作品中,音乐却往往伴随着剧中主要人物出现,且主题音乐以原型或原型的变化发展多次再现,起到了烘托主题和强调人物的效果。

在《老子·儿子·弦子》中,耿玉卿根据主人公坠子艺人的身份和性格特点,运用河南坠子的音乐元素,创造出了既诙谐又无奈的主题音调。在《香魂女》中,耿玉卿为主人公香香设计了一个主题性音调,并让它贯穿全剧,表现了香香内心节奏的起伏不定。这个音调个性很强,很好地塑造了香香的艺术戏剧形象。音调先下行后又八度大跳上行,旋律性很强。在不同场景、不同场次中反复用特色乐器“管子”及豫剧板胡领奏,凄婉悲凉,突出了人物风格,使整个戏曲音乐作品更加流畅、完整。

(二)设计板式唱腔,坚守传统与创新

只要是改革创新,总有成功和失败,而成功必定建立在深厚的艺术积淀之上,以及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定力。

在创作剧目唱腔时,耿玉卿强调“特色是剧种的生命”,始终坚持一个原则:豫剧性、河南性。不管在豫剧创作中怎样革新,引用的音乐元素和创作手法怎样新颖,它首先必须得是河南性的、豫剧性的,这一原则不仅兼顾了众多老戏迷的欣赏标准,还吸引了一大批新观众的加入。比如通过对传统慢板的改造,使得豫剧音乐更加柔美抒情,新颖别致。这种手法在传统的唱腔中是没有的。再如《白蛇传》中许仙的“清明扫墓南岭下”四句唱,按照传统的板式走向,应该是旋律上扬,但耿玉卿却把真声真调的二八板的音域拉大,突然下行在3上,不仅使演员纯厚的音域发挥到了极致,还将人物此时压抑悲愤的感情展现得淋漓尽致,加强了曲调的抒情性。

(三)巧妙吸纳姊妹剧种艺术

耿玉卿先生善于广泛吸纳新的音乐元素,来丰富豫剧音乐旋律语汇,比如越剧、黄梅戏、秦腔、河北梆子等剧种音乐元素,甚至于西方古典乐曲和当代流行音乐的元素也都被其消化吸收、为己所用,在悄无声息中巧妙地“化”成豫剧的音乐精神,形成新颖独特的艺术创造。

耿玉卿之所以不拘一格地运用各种方法手段来进行戏曲音乐创作,源于其把人物刻画放在第一位的思想,所以他的戏曲音乐听起来既是豫剧又不像豫剧,既是创新的又是传统的。能够成功地吸纳姊妹艺术为我所用确实是一件了不起的事,耿玉卿先生在这方面的胆识实在是令人敬佩。

(四)因人设腔,随剧情而变

耿玉卿先生在对豫剧音乐进行创新时,会根据人物音乐形象的不同而创作不同的唱腔,且这种唱腔随着剧情的不断变化而不断改变,即便同一曲调的唱腔在不同的剧目中都会有不同的演唱形式。传统戏剧剧种大多都存在着“千人一调、百口一腔”的固定模式,虽然不同剧目的戏剧情节、演员并不相同,但大家一张嘴就好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一样。耿玉卿先生在创作中打破了这种固定模式,根据剧情的需要和角色的不同来创作音乐曲调,特别是应邀为演员写戏时,他常根据演员自身的演唱风格和嗓音形式来创造音乐,以使演员自身的特点和优势能得到发挥,这是一种非常大胆的创作手法。

三、耿玉卿对戏曲音乐的贡献

耿玉卿先生是戏曲创作艺术家中革新派的代表人物,在五十多年的戏曲创作生涯中一直都走在创作革新的前沿。他创造性地在戏曲音乐中引用了其他的音乐艺术元素,在豫剧包括其他戏曲剧种日益被其他音乐艺术形式所取代而日渐没落的今天,由于他对豫剧的大胆创新,豫剧艺术有望焕发出第二青。耿玉卿先生不但是一个创新的剧作者,同时也是一位高产的创作者。很多豫剧表演艺术家,特别是优秀的中青年演员都是在耿玉卿先生创作的戏曲音乐中逐渐成熟而成为戏曲舞台上的中坚力量的。他创作的《王屋山下》《都市风铃声》《老子·儿子·弦子》《香魂女》《曹公外传》《红菊》《王宝钏》《大爱无言》等众多优秀获奖剧目纷纷在京展演。再翻看耿先生近些年的戏曲作品《半个娘娘》《鸳鸯戏水》《被拐卖的人贩子》《讨饭国舅》《生儿子大奖赛》《蛾眉女》《春秋出个姜小白》(台湾版更名《少年齐桓公》)《岸上的妹妹》《虎符》《同根异果》《刘邦与萧何》《青山明月》《长孙皇后》《戎冠秀》《青山情》……使我们不仅能领略到传统豫剧浓郁的韵味,而且还能在其中找到一些不同于他以往作品的独特之处。

耿玉卿先生为当代豫剧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他不循规蹈矩、勇于创新的精神,是我们年轻一辈戏曲音乐创作者需要学习的地方。他创作的大量作品为河南戏曲事业的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是豫剧艺术宝库的重要财富,更是为当代中国各种文化艺术的蓬勃发展蓝图画上了重要一笔。

参考文献:

[1]李红艳.耿玉卿戏曲音乐艺术[M].北京:中国戏剧出版社,2002.

[2]张泽伦.中国戏曲唱腔精选[M].郑州:河南文艺出版社,2001.

[3]王基笑.豫剧唱腔音乐概论[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3.

猜你喜欢

豫剧创新传统
豫剧在台湾地区的生存与现代化追求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品豫剧,听秦腔:谁有滋味谁响亮
不老的豫剧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论豫剧电影的“影”、“戏”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