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探索

2017-05-12袁秀川吴一桥

新西部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课程教学高校

袁秀川?吴一桥

【摘 要】 针对大学生职业发展就业指导课程在计划安排、课程内容、授课形式、考核方式及就业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上存在的问题,应认真剖析原因,相应对课程进行以下改革:树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最终目标;课时安排体现全程性,贯穿大学生生活始终;构建符合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体系;开展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改革;打造一支高水平课程师资团队。

【关键词】 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随着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高校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加,从2012年的680万到2017年的795万,就业总量大,形势严峻。2013年李克强总理表示,“就业是每个政府都要面对的突出问题,对政府来说,我们发展的目的是保障和改善民生,而最大的民生就是就业”。[1]积极帮助毕业生就业,不仅关系大学生个人的发展,而且对于保持社会的稳定、加快构建和谐社会、促进和谐校园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在高校加强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改革与实践,同步甚至超前于国家和社会需求,是积极帮助毕业生就业的有效举措之一。这不仅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开展学业规划、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认知,更对大学生的择业、就业以及全面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课程建设的意义

1、促进大学生个体实现个性化和全面性发展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就是要帮助大学生认清自身的特点、兴趣、气质类型以及专业特长,并将这些因素有效的进行合理规划和整合,帮助大学生找到自己的职业兴趣和职业潜质,为今后的个性的发展明确个性发展目标,同时从多个层面指导大学生不断丰富专业技能,增强其社会适应性,最终实现大学生个人全面发展。

2、有利于引导大学生开展在校学习规划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虽然有一部分内容是面向大学生如何就业以及就业后的职场生活,但最重要的是引导大学生开展有效的校内学习。该课程的开设能有效地引导和鞭策学生,明确其在校期间的各项学习和生活目标,并引导大学生合理安排其大学的学习生活,通过努力的学习为其将来更好的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该课程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大学生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习惯,进一步增加大学生的核心竞争力。

3、帮助大学生提高社会认知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的一项重要社会责任是提供一种渠道让大学生更清楚的认识社会的就业现实。社会逐渐使他们认识到“文凭”不再是一张无阻的通行证,综合职业素质在实现职业目标过程中的分量越来越重。[2]因此,该课程的开设能让大学生在大学的不同阶段了解社会用人需求的变化,教会大学生如何根据市场需求调整自己的职业发展方向,培养他们终身学习的能力,将来不管遇到什么样的就业形势都能找到自己合理的就业岗位。

二、课程建设存在的不足

1、授课计划(大纲)缺乏科学性

表现一:课程安排不合理。不少高校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仅仅安排在大四学年,这对于已经走过三年大学生活的大学生来讲,不少课程内容的讲授显得“为时已晚”,对于不少处于大四阶段的毕业生来讲,他们已经进入找工作阶段,课程对大学生的帮助仅限于找工作的实务层面,对于职业生涯的规划影响力有限,对大学生大学生活的规划重视不够。

表现二:课时安排不合理。不少高校只是为了完成开设就业指导课的形式任务,课时安排过少,大学生无法通过如此短暂的授课时间学习、了解并掌握职业规划与就业指导的相关知识与能力。

2、课程内容缺乏实践性和针对性

表现一:授课内容重理论传授,轻实践锻炼。目前内地大多数高校的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教学多局限于以知识传授为目的的第一课堂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处于缺失状态,而学生很希望提高该课程的实践性。[3]和大学里一般的专业课“知识性”特点不同的是就业指导课具有较高的“经验性”特征,这种经验的习得仅仅依靠课堂讲授是无法达到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必须通过一定的实践才能达成某项技能的获得或者做出某种生涯的规划。

表现二:授课内容专业针对性较差。由于大学生来自不同的专业,每个专业的就业市场、就业环境和岗位类型有一定的区别,很多高校的就业指导课还多停留在普遍意义上的就业环境分析、面试技巧讲授等,缺乏对相关专业的课程针对性,不少大学生对本专业毕业后究竟能做什么缺乏一定的认知和了解。

3、教师队伍水平参差不齐

表现一:授课教师构成混杂。目前任课教师主要由学生辅导员、副书记和招生就业中心的相关老师组成的“游击队”,教学水平和就业指导能力各不相同,而且变动较大,稳定性不足。职业经历普遍从学校到学校,实际经验匮乏,“纸上谈兵”较多。

表现二:来自企业的师资严重不足。用人单位人力资源部门的负责人或工作人员最了解当前社会对不同专业人才的需求状况,他们能向毕业生传达最及时的就业发展趋势、职业素养。但目前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在很多高校仍是一个薄弱环节。

4、授课与评估形式较为单一

表现一:教师以讲授为主,没有充分体现课程的经验性、实践性。不少高校授课形式多以政策宣讲、就业理论和面试技巧讲授为主,授课过程“报告化”,实践教学环节被弱化,机械式讲授降低了课程的吸引力。

表现二:学生以听为主,对大学生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发挥不够。课程缺乏大学生对自己与职业世界现状的深刻體验与反思,互动性与参与性均不高,学生为学分而来,课程的时效性不能得到保障。

表现三:评估方式机械。目前许多高校把就业课定位为考查课,考核方式多为让学生制作职业生涯规划、职业访谈或者制作简历等,大多以就业指导老师一人采用考查的方式来评价这门课程的成绩,与实践内容联系不够,不能客观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和掌握程度。

三、课程建设存在不足的原因分析

1、课程定位不准确,指导目标短期化

很多高校普遍重服务而轻教育,出现就业指导目标短期化的倾向。[4]就业指导课被简单地等同于向大学生讲述求职面试技巧、宣讲就业政策、开辟就业渠道等实务性授课,忽略了学生的职业发展和生涯规划教育。比较关注学生是否能找到工作,而很少关注学生是否找到满意的工作,是否能与个人兴趣、爱好和专业特长相匹配;关注课程的短期效益多,关注课程的长期影响少;对人的全面发展及对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的关注较少。

2、高校就业指导工作内容体系建设滞后

目前高校就业指导系统性还不够,相应的就业课授课内容也就相对简单,教材建设滞后,理论体系的完整性有待考量,组成形式被动而无序。

3、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建设滞后

大多数高校基本是由行政人员兼任就业指导老师,包括学生工作辅导员,就业指导中心工作人员以及相关学生工作部门领导等,这部分人员专业种类纷杂,持续的系统培训不够,行政事务繁多,投入就业指导课程研究的精力有限。因此建设一支专业性好、稳定性高的就业指导课程师资队伍是当务之急。

综上所述,现有的高校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着指导目标短期化、课程内容简单化和师资队伍非专业化等诸多问题。因此,以科学的目标设计为引领,以科学统筹的课程内容为载体,以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的建设为保障,充分弥补当前就业指导课程存在的种种不足,是改革现有高校就业指导模式,提高就业指导课程实效性的合理选择。

四、课程改革的路径设计

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应该是将教育性与指导性融为一体,涵盖大学生活的每个阶段,贯穿于大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活,该课程体系的重塑必須充分体现这一内涵的要求。

1、树立实现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最终目标

就业指导课的目标设计要适应就业市场转变的需要,传统的就业指导课的课程目标比较重视量化指标,即将就业率视为就业指导课程的唯一目标,关心大学生就业率多,关注就业质量的少。这使得传统的就业指导课忽视了对大学生自我职业规划力、职业选择力、职业发展力的培养,就业指导课对大学生在校期间甚至毕业后的生活无法产生长远影响。因此,就业指导课应把培育学生的自我规划能力、职业选择力与职业发展力作为课程目标,以长远的眼光审视课程的发展,并以追求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

2、课时安排要体现全程性,贯穿大学生生活始终

建立涵盖从大一到大四的全程化就业指导课程授课安排既是对职业能力与职业素质养成规律的尊重,也是对大学生不同发展阶段心理变化及思想特点的充分考量。一方面,较好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养成需要一定的时间周期;另一方面不同年级的大学生在心理状态与思想特点上也存在差异,对个人发展与未来规划方面有不同的价值观和关注度。而这体现在就业指导课的课程安排上就要求高校教师能根据受教育者不同阶段的心理及能力的变化,将该课程贯穿于整个大学生活始终。

3、构建符合个人发展与职业发展规律的课程内容体系

(1)建立科学性与教育性统一的课程内容体系。就业指导课的内容体系设计要突破传统的单一式的、短期的临时性教育模式,应从职业启蒙认知到全方位职业素养培育再到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整与优化路径设计,在内容模块设计上应涵盖个人自我认知、学业规划指导、就业市场认知、择业指导、职业生涯规划和创业指导几个方面,并将其整合成一个系统的有机整体。

(2)注重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育环节内容的开发。在课程内容设计方面要注重在不同的教学环节穿插设计教学实践环节,比如开展个人认知体验、举行模拟招聘会、参加职业生涯规划大赛等,让每位大学生都能将课堂所学运用到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生活规划当中。

4、开展教学方法与评估方式改革

(1)提倡参与式和探究式教学方法在课程中的运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不以理论知识点的掌握为最终学习目标,自然就不能仅仅以讲授为主要的授课方式,课程教学方法应以开放式的参与和探究为主,给每位学生创造一个学习场景,让他们根据个人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体验与实践,在这种参与和探究中学生对自我的了解将不断深入,对自我的学业和职业的规划才能进一步升华。

(2)改革课程评估方式。高校应加强多元化课程评估方式的改革,理论考核与实践体验相结合,校内考查与校外评估相结合,学生自评与团队互评相结合,注重评估的过程而不是评估的结果,注重实践教学中的表现考核等。

5、打造一支高水平课程师资团队

首先,高校应积极引入就业指导师执业资格准入制度,保障师资队伍的专业性;其次,建立健全授课教师的职业成长机制,打造专业化高、稳定性好的就业指导工作团队,积极打造就业指导课程师资的发展平台,在职业评定和工作业绩考核上给予一定的鼓励性政策支持;再次,加大企业兼职教师队伍的建设力度,积极吸引企业师资以弥补高校教师在实践环节授课的不足,有效提升课程的实效性和吸引力;最后积极鼓励授课教师开展就业指导课程研究,鼓励他们积极申报各类相关科研课题,同时在科研经费上给予一定的支持,为教师个人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空间,更好的调动其教学工作积极性,提高课程质量和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3/0910/c1024-22874833.html.

[2] 宋宗耘.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中国成人教育,2012(12)51-53.

[3] 陈静.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课程实践教学研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5)15-17.

[4] 邱飞.高校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构建过程中的问题解析[J].辽宁教育研究,2008(2)117-118.

【作者简介】

袁秀川(1972-)女,副教授,从事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继续教育学院党总支书记.

吴一桥(1970-)男,副研究员,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研究,杭州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党委书记.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课程教学高校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会计专业课程教学国际化的探索性研究
高职物流专业“物流费用结算实务”课程开发研究
高职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探讨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