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善有余庆 修德可齐家
2017-05-12王亮
王亮
《大学》有云:“一家仁,一国兴仁;一家让,一国兴让。”所谓治国在齐家,家齐而后国治。自古以来,齐家之道都是一个关系到个人前途、国家命运的重大课题。良好的家规、家训、家风、家道不仅可以培养杰出的人才,更能作为一种文化基因促使一个家族长盛不衰。本期我们就来看一看清代学者王永彬在他的著作《围炉夜话》中是如何谈论齐家之道的。
积善可兴家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可知积善以遗子孙,其谋甚远也。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可知积财以遗子孙,其害无穷也。”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富不过三代”绝非危言耸听。财富虽多,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古今许多世家,无非积德。累积善德就是留给子孙最好的财富。古代许多名门望族绝不可能是土财主养着一批纨绔子弟,一定是心怀仁德,广结善缘的贤良之人培养出一批谦谦君子,所以才有“乡贤”一词的诞生。家业大不一定能守住,而家风好却能为乡里做出表率,敦民化俗,为善一方。
如果我们从社会学的角度看积善这件事,大凡多做善事之家,必受人感激,有朝一日即便子孙身陷困厄,众人也会鼎力相助。反之,多行恶事之家,仇家众多,难保将来墙倒众人推。为福为害,首赖教育,积善人家教导子孙以善,子孙必然多正直,发达自可预期。积恶之家教子孙以恶,子孙必多邪曲,其倾败自然也可以预知。
如果广积财货呢?子孙后代不是可以过上舒适富足的生活吗?有何不对呢?王永彬的观点是:即使是贤能的人拥有许多金钱,也难保不受物质的迷惑,以致耽于逸乐,意气消沉;反之,愚昧的人如果有了金钱,就更容易去从事非法的勾当,甚至危害大众了。与其这样,倒不如钱少一些,才没有力量犯什么大的过失。由此可知,遗留财富给子孙,无论子孙贤与不贤,都是有害无益,因为继承者没有经受创业者创业时的种种艰难,所以对财富也不会那么珍视,与其这样,倒不如留“德”给子孙设想更为周到。
敦厚以为宝
“打算精明,自谓得计,然败祖父之家声者,必此人也;朴实浑厚,初无甚奇,然培子孙之元气者,必此人也。”
凡事精打细算,拼命占便宜的人,遇到与他人利益相冲突时,必然也会不惜牺牲别人。曹雪芹看到家族一步步走向没落肯定看透了这一点,所以才会用“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来为精明的王熙凤的生命作结。人之所以能发达家业,并不在处处与人争利害,最重要的应是在学问道德以及为人处事上谨厚忠实地去修养,做子孙的榜样。与人争利害,多半要尔虞我诈一番,不免被人视为奸狡之徒,反而自掘坟墓。倒不如宽厚待人得“人和”,对于事业,有无穷的帮助。斤斤计较的人,子孙的胸襟多不宽广,自己死后也会争夺遗产,甚至闹出丑闻。只有以敦厚教子孙,子孙方能同心协力将祖先的事业拓展得更加辉煌。所以家族的领导者必须以身作则,因为“父兄有善行,子弟学之或不肖;父兄有恶行,子弟学之则无不肖;可知父兄教子弟,必正其身以率之,无庸徒事言词也。”
人的本性就像水流一般,下流容易上流难。修德好比爬山,父兄登在高处,子弟不一定爬得上,父兄若在坑谷,子弟一滚就下。因此,可知教子弟最重要的是自己先端正身心去引领他们。如果长辈满嘴仁义道德,实际的行为却违法乱纪,晚辈怎么可能不受影响而为非作歹呢?俗话说:“上梁不正下梁歪”,身教重于言教,做長辈的,还是要多多检讨自己的言行才对。
孝悌以安家
古人以孝治国,就是因为“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论语·学而》)。一个家族人口众多,只有每个人都能严守孝悌人伦,父慈子孝,兄友弟恭,方能上和下睦。
“守身不敢妄为,恐贻羞于父母;创业还须深虑,恐贻害于子孙。”
我们可以想一想,所有那些为非作歹之人,他们在行恶的时候一定没有顾念到生养他的父母会因为他们的行为而蒙羞。话说回来,如果他们有一些孝心的话,就不会做坏事了。有孝心的人做任何事,都是洁身自好的,以免让父母愧对世人。
换位思考,当你创立家业,要成为一个家族的创业者时,也同样要想到自己创业的方式是否合乎正道,会否危及自己的子孙。譬如,那些开设酒吧、麻将馆、夜总会的人,子孙在耳濡目染之下,不也就成了此辈中人?这岂不是害了子孙?我们常说:“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其实,如果为下一代考虑,无论男女都怕“入错行”。
严父慈母的传统家庭模式强调的就是要严守家训、家规、家风,以孝悌慈爱之心对待父母兄弟。因为纵使家财万贯,如果兄弟姐妹弃善逐利,相互算计,亲情荡然无存了,家都不家了,要那财货又有何用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