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2017-05-12陶媛

醒狮国学 2017年4期
关键词:儒者夫子时时

陶媛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悦乎?

此章定名為“学而”,取其篇首二字,初无实意。但夫子开篇言“学”,其中之意,不可不明也。

丙辰十二月十五日:丐尊当不知我来此间实行断食也。一切如旧。中餐用菜。署别名:李婴,老子云:“能婴儿乎?”

朱子云:“此为书之首篇,故所记多务本之意,乃入道之门、积德之基,学者之先务也。”此处不明,如航海无舵,御车无方,终日役役却失之于交臂。稼圃射御是学,庖丁制衣也是学,吾辈四五岁即入学堂,谓之“上学”,何故夫子言“吾十五志于学”,他小时候不读书吗,不学事吗?夫子谓吾少也贱,故多能俎豆之事。为何此处不是学“俎豆”,而及至十五,却能事事不离于“学”。

宋儒以后基本能统一下来“学,后觉效先觉之谓”。以此来检测,举世多少有“学”之名,无“学”之实的之士。伊川先生曰:“今之学者有三:辞章之学也,训诂之学也,儒者之学也。欲通道,则舍儒者之学不可。三者之外,有学乎?”关于“儒”字《说文解字》进一步解释:儒者,柔也。

它本意上,既不是一个头衔,也不是一个派别。

薰然慈仁,是一个生命状态自然然地呈现。所学在何,所学在此。

夫子论“学”,须臾不离于这个层面。所谓的教育,不过是生命状态的对机。

学者,所以学为人。程子解:“时习之”则所学在我,故悦。“学”与“习”是对机,是偶生的。倘能无有夹杂,诚意于学。学则是习,习则是学。坐如尸,则坐时习;立于齐,则立时习。没有一个额外的时空,也没有先后的次序。

一切不过是应对而已。故圣人说“必有事焉”与圣人言“无为事任”是同一意。只在“时”之异。

此处之“时”,有一种待天时的从容,也是察时机的睿智,就在生命的每一个当下,时时生发,时时应对。

如此差不多有南风吹来,那所感知的方才是“悦”。真的“悦”不是情绪上的悲喜,也不是鼓荡出的亢奋。那是生命至乐之境的一种自然呈现。

庄子言:知天乐者,其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静而与阴同德,动而与阳同波。

没有怀才不遇,没有高论怨诽,自然也没有范进中举的痴狂。

后世大儒阳明先生曰:“知行合一”,即夫子之“学而时习”。

昔年吾师连山先生告书院同仁,云:先师孔圣设教杏坛,以“学而时习之”发蒙启慧,真一言而道尽万理矣!学习者,知行之谓也,学而不习溺于文,习而不学伤于理,故善学者必成之于习;勤习者必证之于学,学而时习,乃圣贤念念不忘于事上见功之处。

此吾辈第一课。

猜你喜欢

儒者夫子时时
“我时时被中国运动员激励着”
夫子的挑战
都市度假屋
时时可学,处处能学
导数时时用,“忽视致误”防
夫子之文章
《论语》:儒者的诤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