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
2017-05-11张春花朱月琴
张春花,朱月琴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化学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大学生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关系研究
张春花,朱月琴
(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 纺织化学工程系,江苏 常州 213164)
毕业生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通过对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近几年毕业生的在校学习经历和就业质量关系的调查分析发现,任干经历对学生的客观就业质量和总就业质量有显著影响,性别对学习经历有显著影响。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学习经历中对就业质量影响程度最大的是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和人际交往,并建立了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回归方程。最后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优化在校生学习经历的建议。
大学生;学习经历;就业质量;差异分析;相关分析;回归分析
毕业生的就业质量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它关系到学校的社会声誉和生源质量[1],越来越受到各方的重视。就业质量受学生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情商、就业能力、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影响[2-4]。在以上因素中,除家庭背景不能选择外,其他因素在大学期间学生均有机会得到提高或增强。文献表明,大学期间的学习经历对学生的初职获得、就业状况具有一定的影响[5-6]。学生在校学习经历反映了学校的教育教学状况及学生的学习问题。每名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所不同,就学生而言,在校期间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可以通过学校这个小社会学习各方面知识,提高就业竞争力。因此,研究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关系,对丰富在校生的学习经历,拓宽毕业生的就业途径,引导学生提高就业竞争力,使学生获得更好的工作岗位和职业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本文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我院(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毕业生的学习经历和就业质量进行调查,利用SPSS软件分析不同任干经历和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学生的学习经历和就业质量的差异,并对学习经历和就业质量进行相关性和回归分析,最后从学生和高校的角度,提出优化学生在校学习经历的对策和建议。
一、 研究设计
本研究的调查对象是我院2011—2016届毕业生,共发放问卷270份,回收有效问卷270份,有效率为100%。其中,男生占31.1%,女生占68.9%;有任干经历的学生占60.7%,无任干经历的学生占39.3%。根据文献查阅和前期在校生学习经历调查结果,本文所述的在校学习经历是指以下四个方面: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其中,课程学习能力培养指的是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对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沟通能力、与他人一起工作的能力以及自信心的增强等方面的培养情况;课程学习指的是学生预习、复习、作业独立准时完成、课堂专心听讲等学习情况。就业质量从客观和主观两个角度评价。客观评价包括工作地点、单位情况、薪酬福利水平、工作岗位、工作稳定性、工作条件及工作环境六个方面;主观评价包括对工作地点、单位、薪酬福利及工作岗位的满意度。根据里克特五点量表,对每个问题从“不同意”到“同意”或“很不满意”到“满意”分别定义为分值从1到5。
为使研究指标简单化,采用SPSS 19.0中的Bartlett球形度检验和KMO(Kaiser-Meyer-Olkin)检验,对调查问卷中学习经历的指标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KMO的统计量为0.909(>0.9),说明学习经历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 球形假设检验的统计量为3 004(df=136),p=0.000,即小于显著性水平0.05,拒绝Bartlett 球形检验零假设,说明学习经历适合做因子分析。样本数据中共有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1,这四个因子分别为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此外,对这四个因子的内部信度进行检验,信度系数分别为0.926、0.840、0.862、0.832,总信度系数为0.929,信度系数均达到0.8以上,说明测量结果的一致性非常好[2]。分析结果见表1。
表1 在校学习经历的因子及内部信度
二、 不同学生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差异分析
1. 有无任干经历的差异
(1) 任干经历对学习经历的影响。任干经历对学习经历不同因子的评分如表2所示。
表2 任干经历对学习经历不同因子的评分
从表2可以看出,有任干经历的学生感知的学习经历高于无任干经历的学生,两类学生的学习环境相同;而任干经历对学生的人际交往有显著影响,能提高学生的交际面。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任干的学生思维活跃,学习能力强,大学期间担任干部并不影响他们的学习,反而对学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以任干经历为分组变量进行T检验,学习经历的t显著性(双尾)概率p=0.238(>0.05),因此任干经历对学生的学习经历没有显著差异。但人际交往维度的p=0.002(<0.05),因此有无任干经历的学生在人际交往方面存在明显差异,而其他维度均不存在显著差异。
(2) 任干经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任干经历对客观就业质量和主观就业质量的评分分别如表3和表4所示。
表3 任干经历对客观就业质量的评分
表4 任干经历对主观就业质量的评分
从表3和表4可以看出,有任干经历学生的客观就业质量和主观就业质量均略高于无任干经历的学生,两类学生对薪酬福利的满意度均在平均值3以下。以任干经历为分组变量经T检验,客观就业质量和总就业质量的p分别为0.027、0.042,均小于0.05,因此,有无任干经历学生的客观就业质量和总就业质量存在显著的差异。对客观就业质量各分指标进行T检验,得到真正的差异是在单位情况和工作岗位两个方面。
2. 不同性别的差异
(1) 不同性别对学习经历的影响。性别对学习经历不同因子的评分如表5所示。
表5 性别对学习经历不同因子的评分
从表5可以看出,女生感知的学习经历明显高于男生。以性别为分组变量进行T检验,学习经历的p=0(<0.001),因此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显著差异。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四个维度的p分别为0.001、0.000、0.000、0.786,可以看出,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经历差异体现在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学习环境方面。
(2) 不同性别对就业质量的影响。性别对客观就业质量和主观就业质量的评分分别如表6和表7所示。
表6 性别对客观就业质量的评分
表7 性别对主观就业质量的评分
从表6 和表7可以看出,男生的客观就业质量略高于女生,女生的主观就业质量略高于
男生,总的就业质量分数相同。以性别为分组变量进行T检验,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及总就业质量的p均在0.05以上,因此不同性别学生的就业质量没有显著差异。
三、 在校学习经历对就业质量的影响
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相关分析统计结果见表8。由表8可知,课程学习能力培养、课程学习、学习环境及人际交往与学习经历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08、0.791、0.833、0.811;就业质量内部各维度,就业质量与客观就业质量和主观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5和0.770,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说明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各内部指标参数以及就业质量之间均存在强的正相关关系[2]。此外,在校生学习经历与客观就业质量、主观就业质量、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311、0.295、0.335,且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学习经历对就业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学习经历的四个指标中,与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和人际交往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相比,课程学习和学习环境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系数要小一些。
表8 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相关性分析
注:* 表示p<0.05,**表示p<0.01。
四、 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回归分析
在校学习经历与就业质量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如表9所示。由表9可知,本回归模型的总体解释效度为0.152,且通过0.01水平的显著性检验,说明因变量就业质量与自变量学习经历的四个内部指标之间有线性关系。在四个指标中,课程学习和学习环境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说明这两个指标对就业质量的影响不大。此外,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对就业质量的影响程度最大,Beta值为0.293;人际交往的影响程度次之,Beta值为0.145,说明课程学习能力培养最重要,对就业质量的影响表现为正向相关。因此,就业质量的简单回归分析得到的结论与相关分析的结果一致。
表9 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注:**表示p<0.01。
五、 优化学生在校学习经历的建议
通过调查和分析发现:(1)有无任干经历学生的学习经历没有显著差异,而客观就业质量和总就业质量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性别学生的学习经历有显著差异,但就业质量没有显著差异;(2)学习经历对就业质量有一定的影响,呈现一定的正相关关系,其中课程学习能力培养影响最大,人际交往的影响次之。根据问卷调查分析结果,本文从学校和学生两方面提出一些建议。
1. 学校方面
对学校而言,就业质量是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体现。(1)学校要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坚持能力本位的高职教育思想,同时兼顾职业本位,即人才培养不仅以工作岗位所需为基础,同时兼顾学生跨行跨岗的社会适应能力。(2)专业教师和学生工作者要为学生创造有意义的学习经历,如创造有意义的课堂学习经历,教学中采取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加生生、师生的互动交流,甚至是与往届校友的互动;创造有意义的课外学习经历,丰富学生的业余生活,实现专业能力、认知能力、沟通能力等的综合发展。
(3)科学引导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开展形式多样的就业指导,将专业课教学与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指导相结合,使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以内在就业目标为指导,进行知识和能力的学习以及素质的提升。
2. 学生方面
对学生个体而言,在校期间除学习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外,还要加强课程学习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的锻炼。(1)努力学习,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课程学习过程是基础知识储备的过程,而各类学术讲座、社团活动、技能比赛等,注重的是知识的运用和转化,这类能力的培养与提高,与企业对员工的要求吻合。因此,积极参与校内外活动对今后从事理想工作的帮助较大。(2)积极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锻炼人际交往能力,积累社会经验,加强同学、同乡、师长、同事之间的联系和帮扶,并且积极主动地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充分利用和开发已有资源,对今后就业质量的提高帮助很大。(3)早作准备,提前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确定职业目标。这不仅有助于学生未来发展,更可为其在学校的学习提供明确的方向和目标。
[1] 杨春. 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标准的思考[J]. 思想政治研究,2004(2):4.
[2] 张亚利. 关于大学生情商水平与就业质量的相关研究[D]. 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04.
[3] 范一蓉. 试析大学生就业质量的提升及策略[J]. 黑龙江高教研究,2013(6):105-106.
[4] 罗莹. 当代大学生就业能力与就业质量的关系研究[J]. 中国青年研究,2014(9):85-88.
[5] 沙磊,朱生玉. 大学学习经历对毕业生初职获得的影响[J]. 重庆高教研究,2013,1(5):39-45.
[6] 陈曦. 大学生初次就业质量评价及影响因素研究[D]. 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11.
(责任编辑:吴文英)
2013年度常州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术科研基金项目(教育教学、人文社科类)(RJ201307)
张春花(1981—),女,江苏江宁人,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高分子材料。E-mail:zhangchunhua329@163.com
G715
A
2095-3860(2017)02-015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