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变迁视野中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
2017-05-11王磊
摘 要: 从文化的角度来看,社会化是一个文化传递和延续的过程,社会化的实质是社会文化的内化,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老龄化社会的到来和社会转型的加剧,使得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问题凸显,已经成为文化变迁时代一个无法回避的社会问题。本文从文化变迁的理论视角出发,在对文化变迁视野下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解析的基础上,运用相关理论对文化滞后与文化适应中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文化变迁 老年人 继续社会化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7)01-0329-02
一、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概念内涵
在探讨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之前首先对社会化的含义进行诠释。所谓社会化,是指个体在与社会的互动过程中,逐渐养成独特的个性和人格,从生物人转变成社会人,并通过社会文化的内化和角色知识的学习,逐渐适应社会生活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社会文化得以积累和延续,社会结构得以维持和发展,人的个性得以健全和完善。[1]
继续社会化也叫做发展社会化,一些学者对此提出了各自的见解。庞树奇和范明林(2000)认为,所谓继续社会化就是“个人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如熟练运用基本生活技能,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逐渐调整社会关系;同时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能,学习并掌握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的过程”。[2]高志敏(2006)认为,继续社会化是指“以个体成年期社会角色的变化为中心,按照社会发展的要求,在原有的初级社会化水平基础上来继续发展成人的社会性,传授、更新、充实和提高成人的知识、技能和行为规范,使之不断适应社会生活,并创造社会生活, 进而推动人类社会历史的延伸和发展”。[3]杨敏(2013)认为,“继续社会化是相对于基本社会化而言的,并且是在基本社会化的基础上进行的。它指的是成年人为了适应新形势提出的角色要求而进行的学习过程”。[4]结合以上学者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指: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个人自身状况的生物性变化和新社会环境的适应性要求,老年人在基本社会化和预期社会化的完成后,在此基础上继续学习新的社会规范,担当新的社会角色,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承担新的社会责任和义务的渐进、累积和更新的社会化过程。
二、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是文化变迁时代的必然要求
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社会的发展,我国老年人群体的数量和规模都在发生着快速的增长变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全国老龄办联合举办的,以“中国梦:老龄事业发展议程”为主题“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 上,民政部部长、全国老龄委副主任李立国在致辞中指出,中国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最快的国家之一。受平均预期寿命延长、持续低生育水平、快速城镇化以及三次生育高峰等因素的影响,未来中国人口老龄化将进一步加速发展。今年底中国老龄人口将突破2亿,2025年将突破3亿,2034年将突破4亿。[5]不断增长的老年人口数量和不断加深的社会老龄化程度得益于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个体生命质量的提升,但是另一方面也带来了由于人口老龄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老龄问题,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就是其中重要的议题之一。
就当前的情况来看,我国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和紧迫性。从宏观和客观来看,一方面,由于个体预期寿命的增加,老年人群体的老年期也不断延长,晚年时间几乎占到了人生的四分之一甚至三分之一的比重。这不仅向老年人自身提出了继续社会化的任务,而且继续社会化对走好人生最后的历程显得十分重要;另一方面,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结构的变化、知识的更新以及不同文化环境中多元价值观的相互冲撞等等,这些都对老年人提出了继续社会化的要求。从微观和现实来看,伴随着离退休这一个人职业生涯中的重大转折,老年人将面临社会角色的急剧变化。因此,老年人还需根据宏观社会大环境和微观周边小环境的变化,学习新的角色规范,建立新的生活方式,通过继续社会化获得社会再适应能力。
当代中国的社会转型是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社会文化变迁也是从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变。在这一过程中,传统文化体系开始衰落和解体,逐渐丧失主流文化的地位或对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随着行为准则的破旧立新,人們的行为方式也要根据这种变化而调整,使自己的社会角色更加社会期望的要求。与此同时,原有的社会思想、理想信念、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层面的东西也会随着文化的变迁而发生变化,一些现代文化意义上的理想信念、价值观念逐渐为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在这种文化转型背景下的人们,作为实现这种转型的载体,也不可避免的要受到熏陶和浸染,并且沿着文化发展变化的方向,经过不断的整合和内化,保持着与文化大趋势的一致性和适应性。所以从某种程度上讲,老年人继续社会化也是文化变迁时代的必然要求。
三、文化变迁视野下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解析
立足于文化角度,社会化被看做是文化延续和传递的过程,其实质就是社会文化的内化。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系统的确立了社会化研究的文化角度。与社会进化论观点不同,他认为社会变迁是一种文化现象,应该从人的文化方面而不是从人的生物本性中去寻求社会变迁的原因。人的社会化过程就是接受世代积累的文化遗产,保持社会文化的传递和社会生活的延续。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经济体制层面的变革不可避免地带来了精神文化的变动。特别是多元文化价值观念的矛盾冲突和与外来文化模式交流产生的文化震惊以及以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为代表的信息时代的到来都对国人精神和心灵带来了剧烈的冲击。那么,究竟文化变迁对老年人社会化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这就是我们所关注的文化变迁与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互动关系问题。
首先,在文化变迁时代,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深度与广度不断延伸,原有的老年文化内涵不断丰富。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不断提高,各种高新技术、价值观念、文化信息不断涌入,深入地影响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这些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中的文化特质不仅丰富了原有社会文化的内涵,而且也在形塑着社会文化新的构造。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下,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进程也受到了影响。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变迁,特别是新型传播媒介(如微博、微信等)和互联网的普及,促进了知识和信息的迅速更新和广泛传播。老年人群体在接受新知识新理念方面不具有优势,其在前工业社会老年人传统的受人尊敬的社会权威形象逐渐被忽视,甚至被边缘化。另一方面,社会文化的变迁为老年人的学习和生活拓展了空间,提供了技术性的便利条件,使得老年人在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能够更好地发挥主观能动性,进而推动了继续社会化的进程。
其次,老年文化的发展通过社会化的正、反两个方向的作用也不断影响和推动着文化变迁的进程。简单地讲,正向社会化是指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施加影响,年轻者向年长者学习的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则是指年轻一代对年长一代施加影响,传授其价值观、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是年长者向年轻者学习的社会化。[6]从社会化的正向来讲,老年文化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和推动体现在:(1)老年人以自己的文化优势直接贡献于社会。具体是指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社会发展和对下一代的重要指导或影响作用;(2)老年人在文化传递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即老年人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传递给下一代人;(3)老年人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即老年人结合自身的社会阅历和人生经历对后来人人生的启示作用。从社会化的反向来讲,老年文化对于文化变迁的影响和推动体现在:通过将亚文化上升为主文化来推动社会文化的发展。年轻一代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旦被年长一辈所认可和接受,就会由一种亚文化逐渐成为社会主导文化,从而引起社会文化的更新。这种文化的变迁有利于主文化中价值观的与时俱进,促进主流文化的更新。
四、从“文化堕距”理论看老年人继续社会化
在研究文化变迁的特征时,美国社会学家威廉·奥格本(W.F.Ogburn)提出了“文化堕距”(culture lag)理论,该词又被译为“文化滞后”。该理论认为,由相互依赖的各部分所组成的文化在发生变迁时,各部分变迁的速度是不一致的,有的部分变化快,有的部分变化慢,结果就会造成各部分之间的不平衡、差距、错位,由此造成社会问题。一般来说,总是“物质文化”先于“非物质文化”(奥格本称之为“适应文化”)发生变迁,物质文化的变迁速度快于非物质文化,两者不同步,于是就产生差距。[7]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已经成为文化变迁时代的必然要求。然而与快速变化的外部环境相比,老年人的“文化堕距”问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方面:一是外在身份改变快于内在素质提高,缺乏适应社会生活所需的文化素质与技能。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一个主要方面是文化参与和更新文化的需求。例如,随着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越来越多的的外国友人来到中国,为了便于语言交流,老年人需要掌握一定的外语知识和交际能力;二是外部环境变化快于心理调适速度,难以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一方面是生活节奏和生活观念不适应,一部分老年人即使已经退休,仍然有从事相关工作和业务的能力,不愿意安于现状,希望继续发挥余热,因此对这样的生活感到不适应。另一方面是交往形式不适应,老年人在退出社会角色之后,之前建立起来的以业缘关系为纽带以自身利益为基础的交往形式逐渐向以地缘、趣缘关系为联结以情感关系为基础的交往形式转变,从而导致部分老年人不太适应;三是客观制度设置快于主观规范意识的建立,对新社会规范的认识比较迟缓。老年人在退出社会角色之后,原有的价值观念和规范意识在很大程度上逐渐弱化,而新的社会规范和交往形式尚未确立,急剧的社会转型和快速的文化变迁很容易导致老年人的角色不清,进而造成角色扮演的失败。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过程,是老年人经历剧烈社会变迁的过程,也是由此产生社会化新发展的过程。只有在这种变迁中重新获取发展资源,全面提升老年人素质,尽快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才能尽快消除文化堕距。一是不断更新文化知识,提升老年人的内在素质。社会的良性运行和协调发展离不开与自身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成员,因此在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过程中,有必要促进其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更新,以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二是积极适应社会的发展与文化的变迁,学会用新的眼光观察事物。老年人应当自觉适应新的环境,学习新的知识,承担新的角色,参加各种积极有益的活动,丰富自己的晚年生活;三是继续内化新的社会规范,完成不同社会角色的转换。
老年人在遵守业已习得的社会规范的基础上,还要适应已经变迁的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中的制度,扮演好社会生活中的多重角色。
五、结语
老年人继续社会化问题对于和谐社会建设的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推进和完善老年人继续社会化,我们需要做好以下这几方面的工作:一方面,要认识到老年人的文化价值。文化价值就是老年人价值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是指老年人的知识、经验和技能对社会发展和对下一代的重要指导或影响作用,即老年人以自己的知识和经验文化直接贡献于社会。在文化价值上,老年人还起著文化传递的作用,同时,老年人的文化价值还在于他们对人生的启迪作用,即对后来人人生的启示作用。[8]另一方面,要深化和拓展老年人继续社会化的途径,积极发挥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媒、网络等老年人实现继续社会化的重要载体的作用。总之,人的社会化是一个贯穿于个体生命历程始终的连续性的过程,老年人的继续社会化不仅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而且也需要老年人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将继续社会化的内容融入晚年生活,享受美好人生。
参考文献
[1]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6.
[2]庞树奇,范明林.普通社会学理论[M].上海大学出版社,2000,113.
[3]高志敏.成人教育社会学[M].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2006,30,340-342.
[4]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117.
[5]2013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坛.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1-02/5456049.shtml
[6]刁桂梅.论反向社会化与成人教育创新[J].湖北大学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5(5):26.
[7]郑杭生等.社会学概论新修(第四版)[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68.
[8]邬沧萍,姜向群.老年学概论(第三版)[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181.
作者简介:王磊(1989-),男,汉族,河北省衡水市人,河北大学社会学系社会工作专业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社会工作史、社会学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