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童话元素的新功能分析

2017-05-11张凯悦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张凯悦

【摘 要】路德维希·蒂克的艺术童话《金发艾克贝尔特》是德国浪漫派的经典之作。与《格林童话》等民间童话相比,这部作品中的童话元素更为复杂,也被作者赋予了新的功能。作者利用童话主人公主观视角对会唱歌的小鸟、会变形的老妇人进行描述,使情节显得亦幻亦真,扑朔迷离。这些元素反映了主人公的心理状态,是童话元素“心理化”(Psychologisierung)的体现。

【关键词】《金发艾克贝尔特》;童话元素;人物心理

路德维希·蒂克(Ludwig Tieck)是德国浪漫派代表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多部小说、童话和戏剧,可谓是早期浪漫派最多产的作家。①童话《金发艾克贝尔特》(Der Blonde Eckbert)便是其中之一。这部童话被称为艺术童话(Kunstm?rchen),与大众所熟知的民间童话(如《格林童话》)相比,《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的童话元素具有更为复杂的含义和功能。蒂克在这部作品中尝试赋予童话元素新的功能——反映主人公的心理状态,这是在此之前的童话作品中所没有的。作者通过对童话元素的刻画,展现了童年创伤、潜意识对主人公命运的影响,虽然当时还没有这些心理学专业词汇,但它们已经在这部童话中显现出来。

一、《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的童话元素

《金发艾克贝尔特》讲述了骑士埃克贝尔特及其妻子贝尔塔经历的一系列亦幻亦真、扑朔迷离的故事。作者在故事的开始便写到:“在哈尔茨山附近住着一位骑士,人们习惯称他为金发艾克贝尔特。”②,这是一个非常典型的童话开篇。在描写完骑士艾克贝尔特及其妻子贝尔塔安静、近乎与世隔绝的生活后,作者引出了他们唯一的烦恼——尚无子嗣。“子女的缺失”也是童话中的常见元素,这在《睡美人》(Dornr?schen)、《大拇指汤姆》(Daumesdick)、《杜松树的故事》(Von dem Machandelboom)等童话中都有所体现,它往往预示着主人公坎坷的命运。在《金发艾克贝尔特》中,它还暗示着艾克贝尔特与贝尔塔的血缘关系。③在贝尔塔关于自己童年经历的叙述中也有一些常见的童话元素,如凶恶的继父、离家出走、逃到森林里的小女孩、瀑布、森林中的小屋等。

以上列举的只是童话中常见的传统元素,并非承载复杂意义的元素。这部童话中的第一个复杂元素是贝尔塔偷走的那只会唱歌,并能产下珠宝的鸟。故事中,贝尔塔离家后逃到了森林,在哪里遇见了老妇人,并被她带回了家。在快到老妇人家时,贝尔塔首先听见了一阵歌声,她说:“我听见了一首奇妙的曲子,它似乎是从屋里传来的,好像还是一只鸟唱的……”④未见其人,先闻其声,这段描述大大增加了这只鸟的神秘感。贝尔塔不由自主地走进老人的屋中,看见了这只唱歌的鸟:“一只鸟站在窗边的笼子里,刚刚那首歌真的是它唱的。”⑤除了会唱歌外,这只鸟还尤其漂亮,它的羽毛闪着五颜六色的光芒,当它唱歌时,它的羽毛显得更加华丽。此外,它还能产下珠宝。它在小屋中与贝尔塔为伴,可谓是她最亲密的朋友。

第二个重要的童话元素是森林中的老妇人,这一形象更为复杂,因为直到童话结尾读者也无法确定瓦特、雨果甚至农民到底是不是老妇人变成的。贝尔塔离家出走后,在森林中遇到了老妇人,她身着黑衣,头上的黑色帽子遮住了大半张脸,手里拄着一把拐杖。一身黑色的装扮为老妇人的形象增添了不少神秘色彩,而黑色在西方传统中象征着邪恶。⑥但老妇人在故事的前半部分的形象却相当正面,她救助了处在危难之中的贝尔塔,并让她住在自己的小屋里。除了一身黑色的装扮外,老人的另一个特点也十分引人注目——变形。当贝尔塔走进老人的小屋,发现老人的脸一直处在变化中,以至于她根本看不清老人本来的面目。老人“变形者”的形象也为后面艾克贝尔特在别人的脸上看到瓦特这一情节做了铺垫。当老妇人越来越信任贝尔塔后,她对贝尔塔讲述了鸟能产下珠宝的秘密并警告她:“如果你能一如既往,便能万事顺利……但如果偏离正轨,便会受到惩罚。”⑦这一警告为贝尔塔之后不幸的命运埋下伏笔。当贝尔塔偷走鸟并逃离小屋后,老妇人便不再登场,直到结尾才再次出现。

二、童话元素的新式运用

《金发艾克贝尔特》中的童话元素多是从人物的主观角度进行描写的,如当贝尔塔讲述老妇人和鸟时,她只是以自己的角度出发叙述经历,并没有第三者可以见证。⑧同样的,艾克贝尔特也仅仅从自己的视角描述他与朋友瓦特、雨果、老妇人间的互动和对话。笔者认为,这种从人物主观角度出发,以个人视角还原奇幻事物的方式是作者有意而为的。这种描写方式的运用并非是要反应客观的事物,因为除了叙述者外,并没有第三人可以见证这些奇幻事物(鸟儿唱歌、产下珠宝;老妇人变身)是否真的存在。也就是说,除了贝尔塔外,并没有人知道是否真的存在会唱歌的鸟,艾克贝尔特不知道,读者更是无从得知。但是,这种描写方式却可以体现人物的心理和精神状态。通过鸟儿的形态和它所唱的歌词的变化,读者们可以相应的看到贝尔塔的内心变化。通过艾克贝尔特与老人变成的瓦特、雨果的互动,他的内心状态也可以得到清晰地展现。以下将以贝尔塔和艾克贝尔特两人为例对这种方式进行详细阐述。

2.1关于贝尔塔

从贝尔塔关于自己童年的叙述中读者可以发现,贝尔塔的身世非常不幸。她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家庭,父母时常吵架,她也经常受到责骂。贝尔塔的继父对她尤其态度粗暴,经常打骂她。在贝尔塔八岁时,别的孩子都去上学或者学习其他本领,但她的父亲却认为她是“没用的东西”⑨,每天都责打她。不和谐的家庭环境让贝尔塔产生了逃走的念头,形成了她的童年创伤,这也导致了她悲惨的命运。

除了不幸的身世外,贝尔塔还是一个非常喜欢幻想的女孩,这一特点在她离家之前便显现出来。“我经常坐在角落里想象,如果有一天我变得富有了,我要如何帮助他们(指她的家人)。我给他们金银珠宝,并在他们惊讶的神情中感到洋洋自得。”⑩后来,贝尔塔居住在老人的小屋时,尽管她的生活圈子狭小,对外界的事物一无所知,但她的想象力依然丰富。她说:“我从读的为数不多的书中对这个世界和人展开想象。”?,书中“雍容华贵的女人”被她想象成那只会唱歌的鸟,而那些“年纪大的妇女”则被她賦予了老妇人的形象。随着年龄的增长,她还幻想出与骑士的爱情故事。总而言之,想象占据了贝尔塔生活的很大部分。结合贝尔塔不幸的童年遭遇,这种幻想可以被理解为逃离现实世界的方式。而那只会唱歌的小鸟很可能是贝尔塔想象力的产物。贝尔塔提到,这只鸟经常用歌声回答她提出的各种问题。由于她经常一人在小屋中,小鸟很可能是她幻想出的,可以陪伴她的朋友。

在文中,这只鸟一共唱了两首以“林中孤寂”为主题歌曲,但歌词却大有不同。笔者通过比较发现,鸟儿唱的两首歌与贝尔塔的内心变化是一一对应的。当贝尔塔第一次听见鸟儿唱歌,它唱到:“山林孤寂,我心欢喜。时间恒久,哦!我心欢喜,山林孤寂。”?歌词“我心欢喜”正是唱出了贝尔塔的心声,对于从小饱受父母虐待的少女而言,这样的世外桃源是她的心灵避风港。小鸟的歌声正是贝尔塔那种喜悦、愉快心情的写照。贝尔塔偷走小鸟,离开森林后,小鸟很长时间没有唱歌,这也反映了贝尔塔复杂的心情。贝尔塔内心一直是十分慌张而害怕的,她说“我走的越远,想到老人和小狗就越是害怕……”。?小鸟的默不作声体现了贝尔塔慌乱的心情。虽然害怕,贝尔塔还是没有选择返回,她来到一座城市,过上了新的生活,渐渐忘记了一切。但好景不长,一天晚上,小鸟突然放声歌唱:“山林孤寂,你已远离!哦!随着时间,你会后悔!啊美好的山林孤寂!”?这首歌中的“后悔”是贝尔塔内心状态的投射。虽然贝尔塔看似过着幸福的生活,忘记过去犯下的错误,但在她的内心,这种后悔、自责的感情不但未曾远离,还一直折磨着她。她试图压抑、忘却这种情感,但鸟儿却终究将它唱了出来,并且重复歌唱。最后,贝尔塔再也无法忍受,掐死了小鸟。这一行为表明了贝尔塔无法面对自己内心的愧疚之情,从而选择了逃避。

综上所述,童话元素小鸟在贝尔塔的故事中起了关键的作用,它可以被解读为贝尔塔想象力的产物,它的形态和所唱的歌曲的变化是对贝尔塔内心状态变化的反映。

2.2关于艾克贝尔特

如果说会唱歌的小鸟这一童话元素是对贝尔塔内心的体现,那么会“变身术”的老妇人则展现了艾克贝尔特的心理状态。

童话开篇便对艾克贝尔特进行了详尽的描写。他中等身材,有着淡黄色的头发和苍白的面孔。这样的外貌与骑士典型的高大形象有所偏差。此外,艾克贝尔特性格安静,他与贝尔塔住在城堡里,城堡是与外界隔离的象征?,他们也正是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虽然艾克贝尔特过着安静孤寂的生活,但他的内心一直向往真挚的友情。瓦特是他唯一的朋友,随着他们的关系不断加深,艾克贝尔特希望与他分享自己的一切,包括他的秘密——那就是他知道贝尔塔犯下的错误,并与她一起分享鸟儿产下的珠宝。艾克贝尔特总是希望朋友能了解他的秘密,这在他与后来的朋友雨果的交往中也得到了体现,在和雨果成为挚友后,他也迫不及待的告诉了对方他所犯下的错误。因为艾克贝尔特认为,真正的朋友应该了解彼此所有的经历。此外,这种诉说的方式也是对艾克贝尔特一直压抑的罪恶感的缓解。但是,当艾克贝尔特对瓦特说出真相后,他立马陷入不安,并觉得瓦特在离开时的道别并不真诚。无独有偶,这种情况同样出现在艾克贝尔特将自己的秘密告诉雨果自后,他察觉到雨果嘴角浮现出一丝神秘的微笑,并且很少与他接触和交流。但是与以上人物的互动只是以艾克贝尔特个人的角度进行描述的,读者们并不能确定瓦特和雨果是否真的就此疏远了艾克贝尔特。这样的场景更像是艾克贝尔特内心不安的投射,因为当艾克贝尔特察觉雨果与他交流减少时,他正身在一处人很多的公开场合,雨果在这种场合没有很多机会与艾克贝尔特交流是十分自然的事情。?但艾克贝尔特内心的不安越演越烈,当他看到雨果的脸上浮现出瓦特的面孔时,情节达到了高潮,同时也意味着艾克贝尔特的精神状态开始变得异常。?受到惊吓的艾克贝尔特快马加鞭的离开了这座城市,回到了自己的城堡中。但这一切都是徒劳,失眠折磨着他,他怀疑自己已经疯了,并猜测他看到的一切都是自己幻想出来的。当艾克贝尔特逃离城堡,在路上偶遇农夫,并在他的脸上看到瓦特的脸时,他已经彻底发疯。

那么艾克贝尔特为什么会精神失常呢?笔者认为有三个原因:一是艾克贝尔特一直渴望真正的友谊,但却每每在告知对方自己的罪行后觉得朋友不能理解他的行为,从而对友情失望。二是他内心一直怀有与贝尔塔分享不义之财以及射杀瓦特的罪恶感,这种感情一直折磨着他。三是一种非常深层的原因,是他的潜意识里非常他与贝尔塔有血缘关系,但却一直压抑这个事实。艾克贝尔特在小时候曾听父亲说过,贝尔塔是他同父异母的妹妹,在年幼时便分离。他内心一直对此有所排斥,所以渐渐忘记了這一真相。所以,当老人最后说出所有的真相,即他所有的朋友都是她变的,贝尔塔是他的亲妹妹的时候,艾克贝尔特彻底陷入绝望和疯癫,并晕倒在地上。

综上所述,艾克贝尔特从正常到疯癫的心理状态通过他与老妇人所变成的瓦特、雨果等人的互动一步步得以呈现。

三、结论

总结来看,《艾克贝尔特》中的童话元素与以往的童话相比具备更新颖、复杂的功能,即它们是人物内心状态的呈现。文中的两个最重要的童话元素——会唱歌的鸟和老妇人分别反映了贝尔塔和艾克贝尔特的心理状态。两位主角的童年创伤、被压抑的潜意识不断影响他们的命运,从而使他们产生幻象,最终疯癫。而这些幻象正是他们内心状态的反射,无论是鸟儿唱的歌曲还是老妇人变作的瓦特和雨果,都反映了贝尔塔和艾克贝尔特内心那种害怕、内疚、压抑的状态。虽然当时还没有相应的心理学专业词汇,但相应的特点和表现形式已经通过童话元素在这部童话中得到体现。所以,《艾克贝尔特》中童话元素的意义深刻,也为人物心理状态的呈现增添了新的方式。

注释:

①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87页.

②笔者自译,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 S.126.

③参见 Kraiger, Markus: Schuld& Schicksal in Ludwig Tiecks Der blonde Eckbert auf .http://www.mythos-magazin.de/methodenforschung/mk_tieck.pdf, letzter Zugriff am 03.04.2017. S.6.

④笔者自译,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第131页.

⑤筆者自译,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第133页.

⑥参见 Otto, Eberhardt: Eichendorffs “Taugenichts”: Quellen und Bedeutung shintergrund. Würzburg: K?nigshausen&Neumann,2000. S.414.

⑦笔者自译,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 S.135.

⑧参见 Falkenberg, Marc: Rethinking the Uncanny in Hoffmann and Tieck. Bern: Peter Lang AG 2005. S.148

⑨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 S. 128.

⑩笔者自译,参见同上,第128页.

?笔者自译,参见同上,第135页.

?笔者自译,参见同上,第132页.

?笔者自译,参见Tieck, Ludwig: Phantasus,第138页.

?笔者自译,参见同上,第139页.

?参见Freund, Winfried: Das gescheiterte M?rchen- Ludwig Tieck: ?Der blonde Eckbert“. In: Literarische Phantastik. die phantastische Novelle von Tieck bis Storm. Stuttgart [u.a.] : Kohlhammer, 1990.S.19.

?参见Falkenberg, Marc: Rethinking the Uncanny in Hoffmann and Tieck. S.170.

?参见同上,第170页.

参考文献:

[1]李伯杰.《德国文化史》,北京:对外经贸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1版,第187页.

[2]Falkenberg, Marc: Rethinking the Uncanny in Hoffmann and Tieck. Bern: Peter Lang AG 2005. S.141-170.

[3]Freund,Winfried: Das gescheiterte M?rchen- Ludwig Tieck: ?Der blonde Eckbert“. In: Literarische Phantastik: die phantastische Novelle von Tieck bis Storm. Stuttgart [u.a.] : Kohlhammer,1990.S.16-26.

[4]Kraiger,Markus:Schuld& Schicksal in Ludwig Tiecks Der blonde Eckbert auf http://www.mythos-magazin.de/methodenforschung/mk_tieck.pdf, letzter Zugriff am 03.04.2017.

[5]Tieck,Ludwig:Der blonde Eckbert. In: Ludwig Tieck Phantasus. Frankfurt am Main: deutscher Klassiker Verlag 1985.

[6]Otto, Eberhardt: Eichendorffs” Taugenichts“: Quellen und Bedeutungshintergrund. Würzburg: K?nigshausen&Neumann,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