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索德育新方法 提高德育实效性

2017-05-11杨彬

都市家教·下半月 2017年3期
关键词:黑点德育工作德育

杨彬

目前,我们基础教育正逐步从注重学生的应试能力转移到注重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上,许多学科都在开展创新教育研究,探索培养创新人才的途径。然而对于我们的德育来说,则不乏空洞而留于形式的说教。虽然我们提出“德育为先”,但在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过程中,我们的德育却缺乏“创新”。其实,德育教育作为塑造学生美好心灵的教育,尤其是其教育形式更需要不落俗套的方法和手段,更需要创新。

一、德育工作需要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热爱孩子是教师生活中最主要的东西。”因为教育是充满感情、充满爱的事业,没有感情的教育是苍白无力的教育。爱生是教师必须具备的美德,也是教师的天职。能够得到教师的爱,是每一位学生最起码的心理需求,这对学生的成长和进步有很大的推动作用。

作为教师应该多俯身倾听孩子的心声,走进他们的世界,多了解一些他们最爱与最讨厌的事,与学生平等相处,像朋友一样与他们沟通,站在学生的立场去理解他们的所作所为。

一般来说,表现落后的“问题学生”即“后进生”,他们的意志品质相对较弱,做事缺乏耐心和信心。但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和真挚的爱心,不把这些学生置之度外,用真心去启迪智慧、去塑造心灵,后进的学生也是可以进步的。我校的四年二班相对薄弱,更换新班主任半年后,班级面貌有了很大转变,班主任几乎每天都和学生“粘”在一起,同呼吸共命运,点点滴滴让学生感受到老师对他们无声的关爱,四年二班在学校运动会、艺术节、主题班队会、课堂教学、少先队、卫生等方方面面有了令人惊喜的表现。班主任说:“我必须为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尽我最大的努力,让他们快乐地成长,今后能够立足于社会。否则,我的良心会受到谴责的。”四年二班转变的过程就是师生之间心灵撞击,情感交融的过程。事实表明,借助于情感的能动和催化,受教育者就会愉快主动地接受教育。

二、德育工作的形式需要有创新

在我们日常德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往往过多的依赖于说教,教师常常告诉学生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但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認识,缺乏内心的感触,也就缺乏内心的共鸣,收效甚微。我曾经看到过这样一个故事:法国著名女高音歌唱家迪梅普莱有一个美丽的私人园林,每到周末,总有人到她的园林摘花、采蘑菇,她竖起“私人园林,禁止入内”的木牌,但无济于事。管家只好请示主人,迪梅普莱让管家做了一些大牌子立于路口,上面醒目地写着:“如果在林中被毒蛇咬伤,最近的医院距此地15公里,驾车约半小时可抵达。”从此,再也没人闯进她的园林。

这位女歌唱家并没有像管家那样,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替自己说话,而是换了一个角度,立足于那些游客的处境替他们着想,反而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教育也是这样,最重要的是教育者能在复杂、微妙的教育情境中捕捉到能够触动学生的发展时机,使学生的道德认识得以内化。

(一)体验式教育

在一堂课上,王教师想告诉学生“要学会帮助别人”。于是她推来一把轮椅,请每位学生轮流坐上轮椅在校园内和走廊上行进,学生无不体会到平日轻而易举的动作这时变得艰难了,原本还十分好奇的学生在体会过一次当“残疾人”的经历后,无不感到身为残疾人的不易。因此当教师问道:“当你遇到困难时,你需要的是别人的帮助;那么当别人遇到困难时,你该怎么办?”时,学生们几乎异口同声回答:“要帮助别人。”在这堂课上,教师并未对学生讲上一番大道理,而是让学生亲身体验无助时的痛苦。这样的体验式教育是不是比简单的说教更管用呢?或许我们可以更多的让学生在体验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二)情境式教育

我校开展过感恩教育的主题校会,校会根据《一个爱的测验》的心理测试引申而来,主讲老师从身边最亲的五个人和事讲起,引领学生不断地依次一个个的放弃人生中最亲的五个人,还没放弃一半时,会场早已啜泣声声,人心本善的性格淋漓尽致地流露出来了,在主讲老师一声声牵动灵魂的语言,一个个具有感染力、震撼力的感恩故事中,一些控制不住的学生早已跑到主讲台上,接过主讲老师的话筒,泣不成声的对家长和老师道歉,发誓改正缺点,重新找回自我、塑造自我,甚至有的同学直接跑到父母和老师面前哭泣着请求原谅过错,与家长、老师拥抱。感恩教育大会在各种背景的渲染下主讲老师就势采用台上台下互动的方式,牵动了教师和学生之间、家长和孩子之间心灵与心灵的对话,使他们的灵魂都达到了纯洁无瑕地沟通,都受到了高尚的感恩洗礼。学生们都表示今后一定听父母话,好好学习;家长们表示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换位思考、多方位理解、关心、爱护他们;老师们表示一如既往地像关心自己的孩子一样关心、爱护学生。这种感恩专题报告会的形式,使得所有人员都唤醒了生命的意识,受到了灵魂的洗礼。

三、德育工作的内容需要“真”

就德育工作而言,要产生良好效果,必须在内容上求“真”。因为只有真实的东西才令人信服,使人产生真情实感。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真”,积累“真”,利用“真”。在进行说理教育时,要用真实的事例、材料和数据向学生讲述观点,阐明道理。比如:我深感学生对责任感问题缺乏热情,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于是,我利用班会向同学们推荐了《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这样一个真实案例。事件讲述了我村高志佳从小仗势欺人,胡作非为,有父母保驾多次偷抢,最后被判十五年。那么,究竟是谁把他引向不归路呢?激烈的讨论开始了,同学们不约而同地指责父母对他的娇宠,最后,在我的引导之下,学生认识到了他从小对自己的行为不负责才是造成今天惨痛结局的根本,可见,一个人的责任感是与其生命紧密相连的。这血的教训,使孩子们猛醒、深思,并进而认识到对日常学习的重视和平时对集体、对亲人的关心是小学生最起码的一种责任。通过对生活中真人真事的讨论,学生积累了道德经验,促进了道德认识的内化,提高了道德分析能力。

四、课堂的育人功能需要“实”

课堂是什么?是学生度过大部分青春年华的地方,是青少年成长的地方。从这个意义上说课堂应该是学生感悟做人道理的地方。

教师刻意让学生记住的知识可能对于学生走向社会之后并无太大帮助,可是教师不经意的一个故事,一个生活小常识甚至一句话,可能影响学生一生。

前联合国秘书长安南讲过这样一堂让他终身受益的课。

在非洲加纳的库马西寄宿学校,一位老师走进了教室。他拿出画有一个黑点的白纸,问他的学生:孩子们,你们看到了什么?学生们盯住黑点,拖着长音异口同声地喊道:一个黑点!老师非常沮丧严肃的对学生说:难道你们谁也没有看到这张白纸吗?眼光集中在黑点,黑点会越来越大。生活中你们可不要这样啊!

教室里鸦雀无声。老师又拿出一张黑纸,中间有一个白点。他问学生孩子们,你们有看到了什么?学生齐声回答一个白点,老师高兴地笑了:孩子们太好了,无限美好的未来在等着你们。

老师告诉安南,做人要善于发现他人的优点,看问题的眼光要与众不同,别人看到的是黑点,你应该看到白纸。安南先生谨记老师教导,总是用与众不同的眼光看人生、看世界。对于安南来说,印象最深刻的是影响他一生的这堂课。

学校德育工作应与社会同步发展,我们应该继承那些已有的行之有效的德育方法和手段,同时借鉴先进理念,紧扣时代脉搏,精心策划,不断的注入新鲜血液,真正发挥德育的育人功效。

参考文献:

[1]闫国梁《责任教育-塘沽德育工作的永恒主题》

[2]云南日报《感恩教育触动心灵》

[3]《认识——情感——行为"培养小学生责任感"小学高段教育的实践模式探索》

猜你喜欢

黑点德育工作德育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德育无痕 渗透有方——小学语文教学的德育渗透方法探析
浅析提高初中班主任德育工作实效性的对策
教育部下发关于印发《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的通知
探讨如何提高新时期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有黑点的珍珠
白纸上的黑点
内蒙古从10方面加强德育工作
白板上的黑点
德育测评:质性与量化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