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记河北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 刘志刚

2017-05-11

河北遥感 2017年1期
关键词:汶川灾区排查

本刊记者

遥感人物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
——记河北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 刘志刚

本刊记者

刘志刚(右一)在汶川灾区踏勘现场

2月6日下午,河北省委举行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专项行动座谈会,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不仅省国土资源厅、省环保厅、省发改委、省财政厅等单位主要负责人以及有关市的分管副市长参加,而且省委书记赵克志,省委常委、秘书长商黎光也亲自出席。会上,一位专家侃侃而谈,鲜明的论点,翔实的论据,典型的事例,让与会领导听得津津有味,不时交换着满意的眼神。发言结束后,赵克志书记当即表示:这个发言是“接地气”的,有关部门要认真总结矿山地质环境治理的好的模式,加强宣传,并在修复治理过程中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动员群众积极参与到治理过程中来。

这位发言受到省委领导高度重视的专家就是河北省地矿局副总工程师刘志刚。

刘志刚1962年9月出生,中共党员,1982年毕业于河北地质学院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系,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水文地质教授级高级工程师,2008年获“河北省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荣记二等功。

他长期从事水文地质调查、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开发利用研究、地质灾害勘查与防治、地热与矿泉水勘查评价、矿山地质环境修复等工作。主持或参与完成了诸多生产、科研成果,其中“河北省应急抗旱地下水供水能力与找水研究”获国土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能力”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板块构造及找矿方向研究”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北省地热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三等奖,“震后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获河北省地矿局局长特别奖。主编出版了专著《河北地热》、《震后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创新思维与找矿实践》等。

刘志刚(右三)在三河东部矿区考察

他主持完成的“河北省应急抗旱地下水供水能力与找水研究”,确定了河北省应急抗旱时在地质环境约束条件下的地下水可供水量,评价了地下水应急抗旱供水能力及其变化趋势,指明了应急抗旱的重点区域,提出了应急抗旱水源、河北平原区农业应急灌溉方案、农业灌溉模式区划及农业种植结构模式区划等措施与建议,在编制河北省抗旱规划、河北省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中长期规划(2014-2020年)、河北省农业区划及石家庄市、廊坊市等城市应急水源地建设中得到了应用,对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居民用水安全及城市应急供水安全,构建和谐社会,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主持完成的“河北省地热资源特征与开发利用”,查明了河北省地热资源分布、资源量、开发利用潜力,提出了地热资源合理开发利用方案,对推动河北省地热资源大规模开发利用、科学管理、实现节能减排及缓解大气污染,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多次实地考察我省山区突发性地质灾害,深入研究了突发性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分布规律与防治措施,起草编写了《河北省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对推动我省重大地质灾害的勘查与治理发挥了重要作用。

他考察了我省多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项目,对我省自然气候环境、地质背景和植物生长条件进行了深入研究,总结出符合我省实际的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思路。起草编写了《河北省矿山环境保护与综合治理方案技术要求》。

正是这些雄厚的专业基础和高超的业务水平,才使他在本文开始提到的省委召开的座谈会上,对露天矿山污染深度整治发表了十分“接地气”的精彩讲话。

他首先提出应当对我省露天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进行研究推广,并结合露天矿山修复治理实例,具体介绍了两种矿山环境修复治理模式。一是民营企业投资、商业开发与生态修复相结合的模式,其特点是民营企业独自投资,取得土地经营权,进行土地商业开发,生态修复与商业开发相结合,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赢,体现“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在治理方法上充分利用微地形,以传统的台阶式覆土绿化措施为基本治理方法,施工过程和后期管护实施精细化管理,可保障植树绿化的效果。二是财政投资、生态修复与村民意愿相结合的模式,其特点是修复治理方案充分考虑当地村委会的意见,符合当地村民意愿,村委会和村民参与的积极性高。当地村委会和村民直接参与到工程施工中,保证了施工质量和施工进度,治理形成的经济林和梯田,交给当地村委会使用,后期管护由村委会负责,保证了治理效果。

他还向省委提出了四项矿山环境修复治理建议。一是对于责任主体灭失的露天矿山遗迹修复,应尊重客观规律,因地制宜,采取科学的治理措施,同时尽快建立矿山环境修复治理的多元化投入机制,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社会资金投入、当地村委会和村民三方面的积极性。二是对于持证矿山应加强监督检查,落实开发利用方案和恢复治理方案。三是对于新设露天矿业权,应充分论证、合理规划、规范开采,对经济建设需求量大的建材类矿产资源应设置集中开采区。四是按照有利于土地利用和矿山生态环境修复的原则,科学合理开采利用残留资源。

正是这些深思熟虑的看法,受到了省委赵克志书记的高度肯定和重视。

他2008年带队参加四川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应急排查,2009年至2011年,带领数百名技术人员完成四川地震灾区130处地质灾害应急勘查与治理工程,并在此基础上主持完成了“震后地质灾害特征与防治研究-以汶川地震灾区为例”,依据汶川地震灾区大量滑坡、崩塌、泥石流地质灾害应急勘查资料,系统研究了2008年“5.12”汶川特大地震后地质灾害的形成条件与特征,评价了地质灾害的稳定性,提出了震后地质灾害的勘查评价方法和治理措施,在汶川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防治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对震后灾区重建发挥了重要作用,防灾减灾效益显著。

一个专家的学术成就和对地质事业的卓越贡献固然让人尊敬,但在关键危难关头和生与死的考验面前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和勇于牺牲的大无畏精神,更让人赞赏和钦佩。

刘志刚正是在危难关头和生死考验面前交出了一份闪光的答卷。

汶川大地震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为严重的地震,地震引发数以万计的崩塌、滑坡、泥石流等严重地质灾害,对灾区人民群众带来极大危害。

灾情就是命令,在省国土资源厅和省地矿局的周密组织下,一支抗震救灾的队伍迅速组成,省国土厅地环处长肖桂珍担任队长,刘志刚临危受命,担任这支队伍的技术负责人,率领从5个地质单位抽调出的精干技术人员火速奔赴灾区。

在汶川,面临的首要困难和最大艰险就是灾区余震频繁。

5.12 大地震后,沿汶川-北川一线及其附近余震不断,最高震级6.4级,对已受损严重的房屋构成极大威胁,地震中未倒塌的房子基本是危房。刘志刚和队员们到达灾区后,开展工作的第一天就遇到了一次6.4级强烈余震,看看树枝、电线剧烈摇晃,人也感到天旋地转。排查路上,堆满了“5.12”地震和余震时崩塌、滑坡下来的巨大石块,悬崖峭壁上仍然有许多松动的“危岩”随时可能垮落下来,经常发现在回住地的路上增加了新的石块和崩塌物。刘志刚在5月25日的日记里写道:“从石家庄到四川2天多时间了,每天数次余震使我们感到了“前线”的含意;野外茂密的森林植被、陡峭的山谷悬崖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毒蛇使我们深切地感受到对生命的威胁,感受到“火线”的滋味。大家在想办法、相互提醒着对方,以尽量减少威胁,在想办法提高工作效率,但没有一人退却和害怕的。”

刘志刚(右一)在项目评审会上

在震区工作的第二大困难就是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四川灾区的山区正好在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缘,强烈的地壳运动使四川西部的山在很短的水平距离内地面标高从500米上升到4000~5000米,地形坡度大,河流切割深,即高山峡谷地形,山高坡陡路难行,行车、走路时往往一侧是悬崖峭壁,另一侧是万丈深渊。排查队队员走路必须十分小心谨慎,倘若一不小心,就有滚下山坡,掉下悬崖,粉身碎骨的危险。

从乐山市至金口河区的途中有40公路的山路,是抗战时期修的抗战路,沿途道路崎岖。道路一侧是百丈悬崖,下面是滔滔大渡河,走在路上,让人头晕目眩。

6月3日下午1点半,刘志刚和队员们去排查金口河区文店一处崩塌,从2点钟开始爬山,到5点钟才到达崩塌点处,在3个小时时间内爬了水平距离1.5公里,高差1000米的山路,路不仅陡,而且滑、险,气温高达33℃,大家汗流浃背,气喘吁吁,许多人带的水不到一半路程就喝没了。回到住地已是晚9点,虽然一个下午仅调查了1个灾害点,但却让人感到筋疲力尽。

四川农民一般分散居住在很高的半山坡或山顶上,而排查队开展地质灾害排查的重点之一正是村庄和居民点,因此,几乎所有的高山大川都是刘志刚和队员们要到的地方,而这些地方大多无法通车,只能靠两条腿。有的地质灾害点要徒步2个小时以上才能到达。有时,排查组要走过一面是悬崖峭壁、一面是40度以上的陡坡、仅能双脚并行的羊肠小路,随时有被摔下悬崖和被掉落石块砸伤的危险。有时,由于山势陡峭,又无路可走,当地陪同的地灾监测员就在前面用砍刀开路,有时,刚刚做好记录就下起了大雨,由于雨大坡滑,为防止滑倒,只能一手扶着竹子,一手拉着野草慢慢移动,携带的雨伞无法打开遮雨,浑身淋透沒有一块干的地方。排查工作的危险程度和劳动强度之大都前所未有,超出想象。

在震区工作的第三大困难是气候水土等条件的不适应。

那里的山区植被茂盛,蛇虫很多,有些植物有毒。队员们必须在大热天捂得“严严实实”,并随身带着解毒药。一次,刘志刚和队员们完成了一次排查任务后,下山途中一位同志不小心摔倒了,而在他前方不远处就有一条长1.5米的大蛇在山路中爬行,大家都惊呆了,幸好前边有向导及时发现,把蛇打死了,大家才躲过一劫。

那里气候湿热,对北方人来说也是严峻的考验,加上许多同志身体有病,吃着药带病坚持工作。刘志刚由于连日奋战,体力和精力透支太大,从6月5日起就出现剧烈的头疼、头晕症状,经医生检查和简单服药后,又全力投入到工作中。

排查工作的第四难就是时间太紧了。

这次任务是应急排查,为了让灾区人民早日摆脱地质灾害的威胁,为了在规定的时间内保质保量完成任务,刘志刚和队员们必须超强度、超负荷地工作。白天,进行野外调查、测量、记录,挥汗如雨,身上的衣服湿了干,干了又湿,反复多次,常常工作12个小时以上;夜里,不顾一天的劳累,进行资料的整理、填写调查卡片、编写报告等内业工作,挑灯夜战,每天工作到凌晨两三点钟。在后期的资料整理和编写报告的紧张阶段,常常在整理资料时拿着笔坐着就睡着了。每天早7点起床时,敲门都敲不醒,睡眠时间实在是太短了,太累了。

刘志刚在5月30日的日记里写道:“今天晴天,很难得。5个作业组出发,对5处重要地质灾害进行了复查,对遗留问题进行了补充调查。晚上对5处重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进行了充分讨论,确定了初步的治理方案、工作量和经费。至此,邛崃市的外业地质灾害排查工作基本结束。据初步统计,共完成邛崃市山区15个乡镇的地质灾害排查任务,完成98个地质灾害的排查,其中滑坡51处、崩塌45处、村庄新址调查1处。向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报告的重要地质灾害26处,其中滑坡16处、崩塌9处、泥石流1处。这些地质灾害威胁房屋1690间、居民307户、人口1060人、公路5400m、水电站1座、水厂1座、国家级重点文物单位1个、旅游区1处、河流2条、小学校1座。”

必须指出的是,这仅仅是入川正式工作后5天取得的成果。

尽管工作条件艰险,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强度极大,但刘志刚和队员们深感责任重大,决不能降低工作质量,决不能给河北人民抹黑。在国土资源部和四川省国土资源厅的统一部署和技术要求下,除完成正常的排查巡查任务外,针对实际情况,刘志刚和队长商议,决定编制33份重要地质灾害的防治方案,为灾区灾后重建规划提供依据。针对地质灾害的危险程度,排查队向地方政府紧急报告了4处临灾地质灾害的险情,引起了当地政府的高度重视,对险情严重的地质灾害紧急进行了人员疏散和工程处置,保障了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对于重要地质灾害点,始终坚持实地复查和专家会商制度,做到地质灾害排查得准、编制的防治方案科学、可行。他们实行一个地质灾害点两张卡片(地质灾害调查卡片、地质灾害防灾预案卡片)、两种形式(手写卡片和电子卡片),同时,应地方政府的要求,排查队对拟选的3处居民集中安置地进行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工作区以外的国土资源部都江堰培训基地和乐山市峨边彝族自治县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也进行了排查和评估。这些工作的开展在援川排查队伍中起到了示范作用,受到国土资源部领导和当地政府的高度评价和赞扬,并在援川地质灾害排查中进行了推广,编写的排查工作成果被评审专家组称赞为内容最详细、防灾措施得当可行、质量最高的成果之一。

刘志刚也因为在排查工作中的杰出奉献,获“河北省抗震救灾模范”荣誉称号,荣记二等功。

人生因奋斗而精彩。刘志刚脚下的路,必定更加坚实,更加宽广,更加珣丽。

猜你喜欢

汶川灾区排查
云上远眺新汶川
高层建筑消防安全排查情况及处理对策
配网二次回路故障的排查分析
给家中来个危险排查吧
如何排查并改错
健康中国的汶川实践
我在汶川挂职的日子
灾区援建项目代建制及其实践探讨
中华儿慈会为玉树地震灾区提供100 万元紧急捐助
汶川樱桃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