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差异视角下进城农户市民化模式选择
2017-05-11刘艳梅
刘艳梅
摘要:进城农户市民化是推动城镇化的重要途径,如何推进进城农户市民化已经引起国家和学术界的关注。本文通过对晋西北地区第一代和第二代进城农户从个体特征、经济层面、社会交往、城市期望四方面做实证分析,得出两代农户应实行差异市民化,以就近就地市民化模式为主,同时推进异地市民化。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is an important way to promote urbanization. How to promote the urbanization of farmers in the city has attracted the attention of the state and academia. This paper makes empirical analysis of the first and second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 the northwest of Shanxi from the aspects of individual characteristics, economic level, social interaction and urban expectation. It is concluded that the two generations of farmers should implement the different citizenization mode, mainly implement the near or local citizenization mode, at the same time promote the long-distance citizenization mode.
关键词:第一代进城农户;第二代进城农户;就近就地市民化;异地市民化
Key words: the first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to the city;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farmers into the city;near or local citizenization;long-distance citizenization
中图分类号:C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15-0140-03
0 引言
农民工市民化指农业转移人口实现地域非农村、职业非农业、身份非农户的转变。随着经济结构的不断调整与发展,越来越多的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生存发展,据2015年农民工调查报告显示[1],2015年新增农民工以年轻一代为主,40岁以下农民工占农民工人口总数的55.2%,而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比重的17.9%。不同时代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两代农民工不再是一个具有高度同质性的抽象群体,而是在文化、观念和行为上都有着明显差别的两个亚群体[2]。两代农民工是以改革开放为界,第一代农民工是在20世纪80年代进城务工,而新生代农民工则是在80年代出生的第二代群体[3]。严格意义说,新生代农民工正在超越老一代,并且他们有更强的市民化意愿。
如何推动进城农户的市民化已经引起国家和相关学者的极大关注,有学者认为应从生存职业、社会身份、自身素质、意识行为四方面制定相应措施[4]。有学者从消除城乡二元制度[5],完善和健全社会保障制度[6]等方面来推动市民化。本文通过对比两代农民工的个人特征、经济层面、社会交往,城市期望四方面进行实证分析,分析得出两代“准市民”的实现路径应实行差异化市民化。
1 样本特征描述
本文以2016年对晋西北进城农户调查问卷为数据来源,调查包括农户的个人特征、就业情况、社会网络、自我认知、城市融入等,访谈式获得了506份问卷,其中有效问卷达497份,有效率达98%,包括右玉县、岢岚县、河曲县。其中第一代进城农户调查问卷占比多于第二代。
1.1 兩代进城农户的个体特征差异
从两代进城农户的个人特征层面来看,第一代进城农户中男性220人,占比60.1%,女性146人,占比39.9%,男性明显多于女性人数。第二代进城农户男性60人,占比45.8%,女性71人,占比54.2%,女性多于男性人数。从文化程度来看,两代进城农户仍以初中学历占比最大,第二代进城农户比重略微上升2%。同时高中以及大专学历的比重高于第一代进城农户,小学及以下学历低于第一代进城农户的比重,说明进城农户整体素质已有小幅提升,但依旧以低学历为主。在是否有非农技能培训方面,第一代进城农户仅有16.1%接受过;第二代有27.5%接受过技能培训,高于第一代,占多数比重的两代人没有过技能培训经历。职业技能低,会导致进城农户在寻找就业机会时受限制,只能从事一些技术含量低、依靠体力的低等职业。从就业性质来看,60.5%的第一代进城农户以自由打工为主,被私营企业雇佣的仅占17.6%,选择自办企业占14%,在机关,企事业单位工作的进城农户不到8%,多数从事建筑业。第二代进城农户选择自由打工的占到43.3%,其次选择到私营企业就职的比重为35.4%,相较第一代而言,从事第三产业选择更多。在企事业单位就职的比例低于第一代,“铁饭碗”就业几率越来越小,选择自办企业的占15.7%,较第一代略微增加,这与国家鼓励农民工返乡创业的利好政策有关。具体频率分布值如表1所示。
1.2 两代进城农户的经济层面差异
经济层面选取了日均工作时间、月收入、两个因素来反映两代进城农户的差异。如表2所示第一代进城农户工作时间最多的是9-11小时,占比36.7%,其次是12小时以上,占比35%,而正常的6-8小时工作时间只占到26.1%;第二代同样有45.7%的进城农户每天工作在9-11小时,比第一代有所增多,其次同样为12小时以上,占比重的27.6%,下降7.4个百分比,26.8%的进城农户每天工作时间6-8小时,与第一代进城农户比例相当。每天工作少于6小时第二代为0,第一代也只占2.2%。进城农户日均工作时间长,普遍工作9-11小时,劳动时间未得到保障。在收入方面,过半的第一代进城农户月收入在2000元以下,第二代进城农户有44.3%月收入也在第一档的低水平上,两代进城农户都呈现出收入水平越高,人数比重越小的趋势,但第二代比重略高于第一代。在调查中问到“对目前工作最不满意的是什么”时,收入低是两代农户选择占比最大的。
1.3 两代进城农户的社会交往差异
社会交往中选取了对本地人评价、与周围本地人关系、两方面对比晋西北两代进城农户。由表3可以看到第一代进城农户对本地人评价“非常好”、“好”的比例分别是12%、37.3%,合计49.3%;第二代农民工认为本地人“非常好”、“好”的比例分别是24.5%、43.5%,合计68%,第二代高于第一代,对当地人评价较高。但是和周围本地人交往上,第二代进城农户比第一代进城农户更密切,由表4可知,“交往密切”和“交往频率较高”第二代合计为75.6%,第一代为53.9%,同时“有交往但频率很低”和“完全没有交往”第一代进城农户高于第二代,表明晋西北第二代进城农户城市融入高于第一代。
社会交往方面,第二代农户更易融入城镇,他们中的许多出生于城镇,或者很小因上学带入城镇生活,与当地人交往密切,不认为与当地人有什么差别;第一代农户多是因为要赚钱养家和子女上学的原因进城,与当地人交往有限,评价一般。
1.4 两代进城农户在城市预期差异
在城市预期方面,设置了务工城市个数、未来是否留在这个城市、打算去的地方、计划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四个层面对比晋西北两代进城农户。由表5可知,从城市务工个数来看,81.5%的第一代进城农户只到过一个城市,2个及以上城市仅占比18.5%;第二代进城农户55.4%也只到过一个城市,第一代比重上升幅度大,第二代到过2个及以上城市的比例也明显高于第一代。表明,第一代进城农户趋于稳定,选择一个城市就业生活,而第二代进城农户仍在选择就业城市。鉴于第一代进城农户对务工城市选择的稳定性,在市民化过程中,可以采取就地就近市民化模式。
从表6可以看出,在谈到未来是否留在目前所在城市时,71.9%的第一代进城农户选择“是”,选择“否”的农户占比13.7%,仍在选择中的占14.5%。对选择“否”的农户做进一步询问,问其“打算去的地方”和“计划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发现,这部分农户中76%会选择回“老家村”,选择到“老家所在县镇”、“其他县镇”、“其他城市”分别占比6%、2%和16%,合计24%;选择“返乡务农”的农户占70%,在农村和其他城市从事非农业占30%。表明第一代农户大多数离开目前所在城镇后,因其自身有务农经验,会选择回乡务农,少数会去其他城镇从事非农职业。
观察表7数据发现,第二代进城农户选择未来留在目前所在城市的比重为58.8%,低于第一代;目前还在选择当中的占25.2%,高于第一代;选择“否”的农户(16%)问及“打算去的地方”和“计划从事什么样的工作”时,统计结果和第一代差异显著,选择回“老家村”的仅占9%,在“老家所在县镇”的第二代农户比例为19%,选择到“其他城市”和“其他县鎮”的比例分别为57.1%和14.8%,仅有4.8%的农户选择务农,选择到“其他城市从事非农职业”占61.9%,“回乡从事非农职业”的比重为33.3%,表明第二代进城农户中多数仍会留在城镇定居,从事非农职业,这类农户在市民化过程中宜采用异地市民化的模式。
以上对比可知,第二代晋西北进城农户市民化意愿强于第一代,第一代农户选择时更考虑稳定性,其子女多数已成家立业,压力相较第二代小,且是传统思维,认为城市生存不下去就回农村务农;第二代农户在选择中更注重自身发展,更愿意到处去磨砺自身,积攒经验,他们几乎没有务农经历,认为“农村是回不去的”,进城就是想发展自己,同时也追求城市生活。
2 结论与建议
推动农民转移人口城市化迫在眉睫,如何更加有序实现市民化是急需解决的重任,本文研究认为,以晋西北为例的两代进城农户在个体特征、经济层面、社会交往、城市期望方面存在明显差异。两代进城农户有各自特点。
第一代农户文化程度低,以初中学历为主,经受职业技能培训少,工作时间长,多数是自由打工,从事建筑业较多,靠经验、力气吃饭,待遇薪资低。他们是迫于生活压力进城务工,并希望留在城镇,与当地人交往较为频繁。同时希望保留农村土地,赡养农村父母。这部分农户在市民化时,可以采取就地就近市民化。
第二代进城农户中高中和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比例增加,访谈中发现部分农户初中毕业后接受过职业技能培训,拥有一门手艺,提高了他们求职层次以及收入,由于进城时间长,对当地人评价高,交往也极为密切,城市融入好,他们留城意愿比第一代农户高,希望在城镇进一步致富和更好的发展自身,同时向往城镇生活,希望多到几个城市发展。多数的第二代农户适合异地市民化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