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2017-05-11王宇隋鑫李旭吕小红任海付
王宇++隋鑫+李旭+吕小红++任海++付立东
摘要:为完善盘锦稻区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探讨机插秧高产适宜播量与穴距,以盐丰47为供试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设置不同播量与穴距配置,测定其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播量为120 g/盘、穴距为21 cm,播量为80 g/盘、穴距为14 cm这3个处理,本田群体生长量适宜,齐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产量较大,实际产量较高;其中,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的处理5产量最高,为11.41 t/hm2,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4.51%、6.75%、18.24%、589%、12.81%、9.23%、3.44%、5.38%。
关键词:播量;穴距;机插水稻;群体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11.0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1302(2017)06-0061-04
近年来,随着水稻机械化插秧及其配套农艺技术的改进,以省工省力、高产高效为特征的机插水稻在辽宁省范围内迅速得到推广,机插水平达到90%以上,辽宁省盘锦市拥有水田11.3万hm2,2007年就被列入农业部水稻育秧、插秧机械化技术示范推广项目区[1-2],现已发展成盘锦水稻种植的主要方式。培育整齐一致、生长健壮、秧龄适宜的秧苗是水稻机插秧高产稳产的关键,而播量的大小直接影响秧苗素质优劣,插秧穴距直接影响本田移栽基本苗数,良好的秧苗素质能充分发挥插秧机优越性能,适宜的播量、插秧穴距配置为培育本田高质量群体奠定了良好基础,对提高机插质量与产量均有重要的意义[3-4]。为完善机插水稻精确定量栽培技术体系,结合盘锦稻区水稻生产特点,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于2015年开展了不同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群体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旨在探寻盘锦稻区水稻机插秧高产适宜播量及适宜的移栽穴距,为水稻机械化移栽配套技术的发展提供理论依据。
1材料与方法
1.1供试品种
以辽宁省盘锦稻区主要栽培水稻品种盐丰47为供试材料。
1.2供试地点
试验在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试验基地进行。耕层土壤(0~15 cm)含有机质2.098 4 g/kg、全氮0.088 9 g/kg、碱解氮51.345 mg/kg、速效磷(P2O5)55.608 3 mg/kg、速效钾(K2O)229.517 1 mg/kg、全盐0.199 4 g/kg,pH值7.95。
1.3试验设计
试验设穴距A、播量B 2个因素,每个因素3个水平。穴距为A1(14 cm)、A2(18 cm)、A3(21 cm),播量(干种量)为B1(80 g/盘)、B2(100 g/盘)、B3(120 g/盘),4月22日播种,选择专用钵型毯状塑料硬盘(盘深3 cm,内径长58 cm、36个钵,宽28 cm、18个钵,钵深0.8 cm)机械精量播种旱育秧技术培育壮秧;5月26日用久保田SPW-68C插秧机插秧,插秧行距为 30 cm,通过调节插秧机横纵杆选择同一档抓秧面积。随机区组设计,3次重复,小区面积为20 m×6 m。各处理分别为处理1(A1B1,穴距14 cm、80 g/盘),处理2(A1B2,穴距14 cm、100 g/盘),处理3(A1B3,穴距14 cm、120 g/盘),处理4(A2B1,穴距18 cm、80 g/盘),处理5(A2B2,穴距18 cm、100 g/盘),处理6(A2B3,穴距18 cm、120 g/盘),处理7(A3B1,穴距21 cm、80 g/盘),处理8(A3B2,穴距21 cm、100 g/盘),处理9(A3B3,穴距21 cm、120 g/盘)。
各处理氮(N)、磷(P2O5)、钾(K2O)的正常施肥水平分别为270、108、48 kg/hm2。蘖肥于水稻5.5~6.0、7.0~7.5叶龄期分2次施入,穗肥于水稻11.5叶龄期施入。各处理磷肥分为底肥50%、二次蘖肥50%,钾肥分为二次蘖肥67%、促花肥33%。于基肥和一次蘖肥分别施入450、150 kg/hm2“大地丰”牌水稻缓释复混肥(含N 28%、P2O5 18%、K2O 8%),于旋耕前施入充分腐熟的优质农肥11.25~15 t/hm2。
移栽期保持水层1~3 cm;缓苗期保持水层3~5 cm;分蘖前期保持水层2~4 cm;分蘖中期保持水层0~4 cm;达到预期穗数的80%及水稻拔节期适度晾田;幼穗分化形成期保持水层3~5 cm;孕穗期保持水层3~8 cm;抽穗开花期及灌浆前期保持水层0~5 cm;灌浆后期采取浅、湿间歇灌溉;收割前7~10 d逐渐落干水层。土壤盐碱含量较高的田块适当增加水层深度,水稻生育前期尤为重要。施药防治病虫草害及其他田间管理措施按常规进行。
1.4测定内容与方法
1.4.1秧苗素质测定移栽期每个处理带土切取10 cm×10 cm板面,选取有代表性秧苗20株测定株高、叶龄、茎基宽,100株测地上、地下干质量、鲜质量。
1.4.2葉龄进程本田每个处理选定连续14穴秧苗(每穴只含1株)标记叶龄,秧苗返青后每7 d标记1次。
1.4.3茎蘖动态及分蘖每小区定植2点,每点定植10穴,分蘖中期开始,7 d调查1次茎蘖数,主要调查N-n期(N为主茎总叶数,n为伸长节间数)、N-n+1期和最高分蘖期的茎蘖数,在N-n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进行性状普查。
1.4.4叶面积指数在移栽期、N-n期、拔节期和齐穗期,每小区取3穴有代表性植株,调查叶面积指数。抽穗期分株测定有效叶面积、无效叶面积、高效叶面积和低效叶面积。
1.4.5干物质量利用调查叶面积指数的植物样测定群体干物质量,成熟期测定谷粒和茎秆干物质量。首先将茎叶和穗(成熟期)分开,分别装入样品袋,先用105 ℃杀青30 min,然后在85 ℃下烘干。收获指数为成熟期的籽粒干质量除以籽粒与茎秆干质量之和。
1.4.6产量构成与实产成熟期每小区取具有代表性的植株5穴,进行室内考种,调查每穴平均株数、株高、穗长,调查每穗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饱粒质量);每小区收割2 m2脱谷记录实产。
1.5数据分析
采用Excel、DPS软件完成。
2结果与分析
2.1播量对机插水稻秧苗素质的影响
由表1可知,各处理秧苗的叶龄、假茎基宽、百株干质量、充实度、根数、最长根长均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减少;株高、枕间距(2~3)、叶面积指数随着播量增加而增大。A1处理较A2、A3处理假茎基宽分别增加0.21、0.34 mm,百株地上干质量增加0.06、0.33 g,充实度增加0.11、0.35 mg/cm,根数增加0.30、0.85条,秧田面积指数减少1.36、3.79。试验结果表明,随播种量的增大,秧苗素质逐渐减弱[5-8]。因此,培育壮秧必须降低单位面积播种量。
2.2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茎蘖、成穗率的影响
由表2可知,同一穴距的处理,随播量增加群体茎蘖数于移栽期、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逐渐增多,N-n期逐渐减少[9]。成熟期处理3、处理6、处理9的茎蘖数分别为401.70万、409.65万、403.35万株/hm2,比同一穴距的处理1和处理2、处理4和处理5、处理7和处理8分别增加4.77%和364%、7.86%和0.70%、10.16% 和4.02%;成穗率逐渐下降,处理1、处理4、处理7的成穗率分别为79.26%、76.36%、77.62%,比同一穴距的处理2和3、5和6、8和9分别增3.01和3.27、0.96和4.24、1.93和4.03百分点。同一播量的处理,随穴距的增大群体茎蘖数于移栽期逐渐减少,于N-n期逐渐增多,在B1下于拔节期先增后减,于齐穗期、成熟期逐渐减少,在B2、B3下于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均呈先增后降的趋势;成穗率呈小V趋势。试验结果表明,穴距相同,随播量增加,苗素质减弱,小播量秧苗素质高,分蘖早发性好,分蘖能力强,高峰苗后茎蘖消亡慢,成穗率高;大播量秧苗素质低,植伤重,秧苗抗逆性偏弱,缓苗期长,有效分蘖节位少,虽栽插苗数多,高峰苗到达延后,后期茎蘖消亡快,成穗率低[10-12];播量相同,穴距大的处理基本苗稍有不足,穴距小的处理基本苗过多。综上分析,处理3、处理5、处理6、处理9收获穗数较高,处理6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6.87%、5.72%、1.99%、7.87%、0.7%、11.89%、5.67%、1.56%。
2.4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叶面积指数的影响
由表3可知,同一穴距的处理,随播量增加叶面积指数于移栽期、拔节期、齐穗期逐渐增大;拔节期处理3、处理6、处理9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4.978、5.578、5.423,比同一穴距的处理1和处理2、处理4和处理5、处理7和8分别增加21.27%和16.64%、14.19%和 9.89%、35.95%和0.57%;齐穗期处理3、处理6、处理9的叶面积指数分别为6.779、6.971、6757,比同一穴距的处理1和处理2、处理4和处理5、处理7和处理8分别增加8.34%和3.50%、11.61%和 5.56%、955%和2.72%;高效叶面积率逐渐减小,有效叶面积率逐渐增加,处理1、处理4、处理7高效叶面积率分别为73.34%、72.29%、72.13%,分别比同一穴距处理2和处理3、处理5和处理6、处理8和处理9高1.31和2.06、0.62和3.06、0.71和0.91百分点;有效叶面积率分别比同一穴距处理2和处理3、处理5和处理6、处理8和处理9低0.47和1.77、1.13和1.79、0.96和2.07百分點。同一播量的处理随穴距增加,叶面积指数在B1下于移栽期、N-n期、齐穗期逐渐减小,拔节期先增后降;在B2下于移栽期先增后降、拔节期逐渐增大,于N-n期、齐穗期、拔节期先增后降;在B3下于移栽期逐渐减小,于N-n期、拔节期、齐穗期先增后降[13]。综上分析,齐穗期叶面指数处理2、处理5、处理8较适宜,处理1、处理4、处理7较小,处理3、处理6、处理9较大。
2.5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干物质积累量的影响
由表4可知,同一穴距处理随播量增加,干物质积累量于移栽期、N-n期逐渐增大[14];在A1、A2下于拔节期逐渐增大;在A2、A3下于齐穗期、成熟期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成熟期收获指数在A1下逐渐下降,在A2、A3下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处理1比处理2、处理3分别增加1.45%、3.71%,处理5比处理4、处理6分别增加1.45%、3.31%,处理8比处理7、处理9分别增加2.00%、0.72%。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逐渐降低[13],处理1、处理4、处理7分别比处理2和处理3、处理5和处理6、处理8和处理9高0.5和2.1、0.6和0.7、6.1和7.2百分点。同一播量的各处理随穴距的增大,干物质积累量于移栽期、N-n期逐渐减小,在B1下于拔节期先减后增,于齐穗期、成熟期逐渐减小;在B2下于拔节期逐渐减小,于齐穗期、成熟期逐渐呈先增后降趋势;在B3下于拔节期、齐穗期、成熟期逐渐增大。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在同一播量下随穴距的增大逐渐降低。收获指数在B1下逐渐减小,在B2下先增后减、B3下逐渐增大。综上分析,成熟期干物质积累量、收获指数处理1、处理5、处理8较高,处理5干物质积累量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3.59%、8.13%、22.69%、6.53%、21.73%、11.59%、2.69%、5.20%。
2.5播量与穴距配置对机插水稻产量构成因素及产量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同一穴距的处理,随播量增加,收获穗数逐渐增大,每穗实粒数、结实率逐渐减少[7],在A1下总颖花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逐渐降低,在A2下总颖花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在A3下总颖花数逐渐增大,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同一播量的处理,随穴距的增加,在B1下收获穗数、总颖花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逐渐减少,结实率逐渐增大;在B2下收获穗数、总颖花数、理论产量、实际产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实粒数逐渐增加;在B3下收获穗数呈先升后降趋势,总颖花数、每穗实粒数、结实率、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逐渐增大。综上分析,总颖花量处理1、处理5、处理9较高,处理5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出4.81%、6.31%、1591%、7.46%、11.59%、10.38%、5.64%、3.70%;实粒数处理1、处理7、处理8较高,处理7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8、处理9分别高出0.93%、384%、18.62%、1.98%、2.85%、15.95%、1.79%、5.87%;结实率处理4、处理7、处理8较高,处理7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8、处理9分别高出1.4、1.7、2.8、0.7、2.0、2.3、0.4、2.1百分点;千粒质量处理4、处理5、处理8较高,处理8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5、处理6、处理7、处理9分别高0.97%、1.35%、1.50%、0.22%、0.37%、1.12%、1.50%、1.73%;实际产量处理1、处理5、处理8较高,处理5比处理1、处理2、处理3、处理4、处理6、处理7、处理8、处理9分别高 4.49%、6.74%、18.24%、5.94%、12.86%、9.29%、3.45%、5.36%。可见,适宜的播量与穴距配置,个体健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每穗粒数适宜,进而显著增加了群体总颖花量,且千粒质量也较高,因此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都较高。
3结论与讨论
试验结果表明,穴距相同,随播量增加,苗素质减弱,小播量秧苗素质高,分蘖早发性好,分蘖能力强,高峰苗后茎蘖消亡慢,成穗率高;大播量秧苗素质低,植伤重,秧苗抗逆性偏弱,缓苗期长,有效分蘖节位少,虽栽插苗数多,高峰苗到达延后,后期茎蘖消亡快,成穗率低[15];播量相同,穴距大的处理基本苗稍有不足,穴距小的处理基本苗过多。适宜的播量与穴距配置,个体健壮,单位面积有效穗数较高,每穗粒数适宜,进而显著增加了群体总颖花量,且千粒质量也较高,因此理论产量、实际产量都较高。播量为100 g/盘、穴距为18 cm产量最高为11.41 t/hm2,播量为120 g/盘、穴距为21 cm和播量为 80 g/盘、穴距为14 cm次之。
降低播种量,单位面积苗数减少,机插秧时,单位面积移栽基本苗数减少,同样,加大插秧穴距可减少单位面积移栽基本苗数。植株个体所占空间的增加,通风、透光及养分供给条件的改善,促进了水稻植株个体的生长发育,有利于单穴茎蘖数与收获穗及每穗成粒数的增加,有利于茎蘖成穗率与齐穗期高效叶面积率的提高,有利于干物质量的积累与齐穗后干物质积累量占籽粒产量的百分比及收获指数的提高,但仍无法弥补因群体生长量小、单位面积收获穗数及颖花数不足造成的减产。播量过大,穴距过小,移栽基本苗则会过多,易造成无效分蘖的增加、前中期群体过大,虽然可增加单位面积茎蘖数及收获穗数,但因茎蘖成穗率太低、每穗成粒数减少,无法增加单位面积的颖花数,同时由于中期群体生长量过大,不仅降低了植株抗倒、抗病能力,而且加重了病虫害的危害程度,因此不利于水稻的增产[16]。
参考文献:
[1]马兴全,于广星,侯守贵,等. 辽宁省水稻机械化栽培现状与技术对策[J]. 北方水稻,2013,43(6):76-80.
[2]张曲,肖丽萍,蔡金平,等. 我国水稻生产机械化发展现状[J]. 中国农机化,2012(5):9-12,16.
[3]陆森林,翟修云,钱宗华. 不同播量与机插密度配置对机插水稻生长发育的影响初探[J]. 上海农业科技,2013(3):42-43.
[4]颜凤亚,陈洁. 水稻机插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与探讨[J]. 北方水稻,2014,44(5):47-48,78.
[5]谷曉岩,梁正伟,黄立华,等. 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和盐碱地水稻产量的影响[J]. 华北农学报,2011,26(增刊1):65-69.
[6]毕春发. 不同播种量对双季稻型机插秧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安徽农学通报,2014,20(13):30-31,66.
[7]金军,赖清云,李伟海,等. 水稻基质育秧不同播种量对秧苗素质和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4,20(6):59-61,65.
[8]何文洪,陈惠哲,朱德峰,等. 不同播种量对水稻机插秧苗素质及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08(3):60-62.
[9]罗永仕,杨小田. 水稻不同播种量机播机插试验研究[J]. 广西农学报,2014,29(4):1-3.
[10]龙瑞平,邓安凤,刘冲发,等. 播种量对机插稻产量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3,19(4):109-110,113.
[11]王承义,葛德宏,储方雄,等. 机插水稻分蘖发生特点及成穗规律的研究[J]. 江苏农机化,2005(2):25-26.
[12]凌励,王绍华,戴其根,等. 机插水稻高产精确定量栽培技术的研究[M]//农业部农垦局.中国农垦水稻生产与技术.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2:187-196.
[13]李贵勇,王云华,陈路华,等. 播种量、秧龄和移栽密度对高原粳稻产量的影响[J]. 中国稻米,2013,19(4):101-102,105.
[14]易光明,徐一兰,晏国华,等.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晚稻生长发育及经济性状的影响[J]. 安徽农业科学,2014,24(24):8118-8120.
[15]王宇,隋鑫,李旭,等. 不同播种量对机插水稻群体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J]. 吉林农业科学,2015,40(4):1-4.
[16]付立东,隋鑫. 不同取秧量与穴距对机插水稻产量的影响[J]. 江苏农业科学,2014,42(12):70-72.余波,李闯,曾生元,等. 花药培养在中美水稻杂交新品系选育中的应用[J]. 江苏农业科学,2017,45(6):65-68.
doi:10.15889/j.issn.1002-1302.2017.06.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