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对象心理特征与心理矫正
2017-05-11吕杰
吕杰
[提要]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审计人员在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践行新理念,更加有效地履行审计监督职责情况下,如何把审计工作自觉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在促进政令畅通、维护国家安全和人民利益、推动深化改革和科学发展、推进民主法制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机遇和挑战,又要规避审计风险;在审计实践不断深入,在审计调查询问时出现误证、拒证,或者在审计过程中被审计对象的各种不积极、不主动配合、消极对待等现象,这些情况的出现通常导致审计人员无从下手,不知所措。由此可见,审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技术性的工作,也同时包含着许多其他因素,其中就包含了心理因素。如何将心理学运用到审计实践中,使其发挥更有效的作用,就是要通过对被审计对象的行为及心理反映出来的现象进行分析,寻找突破口,以达到我们的审计目的。
关键词:审计心理学;审计对象;心理特征;心理矫正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3月27日
一、审计心理学的产生与发展
在我国,心理学尚属一门新兴而内容广泛的学科,一般可分为基础心理学和应用心理学。基础心理学着重于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基本规律的探讨;应用心理学则将心理学的理论运用于社会实践活动,服务于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工作质量。审计心理学的产生是基于审计实践的需要,是一门实用学科,是审计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掌握的一门专业技能,掌握了审计心理学技能,对审计过程以及审计质量都将会产生很大影响。纵观国内外审计心理学的发展,英国对注册会计师的要求是必修心理学;而美国审计总局则强调审计人员除专业技能符合条件之外,还非常注重职业道德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其中大部分会计师都接受过心理学教育,甚至有的是心理学专家;我国审计心理学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对审计心理学的研究和发展却非常重视。首先在经济类高校的审计专业中开设心理学课程;其次重视审计专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培养教育,提高审计从业人员的心理素质和整体水平,从而提高了审计质量,同时也完善了审计学科体系。经查证,我国最早提出审计心理学研究的人是南京审计学院王会金教授,在1992年;引用王会金教授在《审计心理学》里面的一段话:审计心理学是现代审计学与心理学、行为科学相结合的一门新兴的边缘科学,它的问世,无疑给审计科学百花园地里增添了一支新葩。
二、被审计对象的一般心理特征
目前,我国审计涵盖的范围很广,就拿高校内部审计来说,审计内容有: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招投标审计、专项资金审计、基建和修缮工程审计、科研经费审计、合同审计等;接触的人员结构也不尽相同,几乎涵盖学校的各个层面。所以,不管被审计的对象是单位还是个人,最终还是和人打交道,为了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就必须要求审计人员有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有较强的心理素质和洞察被审计对象的能力,有较强的人际交往技能,能恰当地与被审计对象进行有效的沟通,学会和掌握化解冲突的艺术,积极构建良好的人际关系,提高审计效率,实现审计的终极目标。通常被审计对象的表现特征有以下几种:
(一)积极心理特征。被审计对象真诚欢迎的态度,积极配合、热情接待、及时提供真实的资料,并积极解答审计组提出的各种异议;能持这种积极态度的被审计对象,基本是各项经济活动真实,并且对审计工作有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或者只是个别账务处理上有一点小问题,也只是专业技能层面上的,是可以改正的,并不能定性为违规违纪。
(二)厌烦心理特征。被审计对象不配合审计工作,不安排具体联络人,不积极提供所需要的审计资料,以业务忙拖延时间,答非所问,有意躲避等;给审计人员设置无形的障碍,导致审计时间延长,影响审计效果和审计质量。产生这种心理的原因很简单,一定是被审计对象的财务经济状况有问题,或者是审计部门进驻的时间和被审计对象有冲突。
(三)应付心理特征。被审计对象对审计工作既不积极配合,也不阻挠反对,听之任之,任其去审的态度。具体表现在:按规定程序进行,不冷不热;在审计过程中,能提供真实的资料,比较配合;对审计结果也不提出任何异议。一般持这种态度的心理是没有明显的违纪违规问题,不怕审计,对审计工作不理解,应付了事。
(四)防范心理特征。就是被审计对象对审计不理解、不信任,认为审计是专门来挑刺、找毛病的,万一查出来违纪违规现象,影响被审计单位的声誉和发展前途。审计与被审计首先应该建立在相互信任的基础上,怎样证明提供的资料是否真实,那就必须要查一查,核实后才可以证明;作为审计方面,应该告知被审计对象,审计的职能之一是监督,监督的目的是杜绝违规违纪,这本身也是在保护被审计对象。
(五)对抗心理特征。就是被审计对象的一种对抗心理行为。从领导到具体人员对审计表示公开对抗,表现傲慢,各种不配合,提问不予理睬,甚至出言不逊,不提供真实资料,避重就轻,百般抵赖,推卸责任,对抗到底。只能说明一点,被审计对象一定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三、被审计对象的各种消极心理矫正
实践证明,被审计对象心理障碍产生的各种原因不同,判断和思维方法不正确、存在侥幸心理等,因此必须从心理学的原理出发运用人的心理行为运动规律,消除各种消极心理,从而使被审计对象转变心态,积极配合审计工作的顺利进行。
(一)树立良好的形象,从职业道德开始。审计人员首先应具备良好的政治素养和职业道德,有严谨的自我约束力,有冷静的心态,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通过推荐其他单位的先进管理经验和管理方法,为被审计对象排忧解难,树立模范,培养被审计对象正确的仿效心理。通过借助典范的作用,使被审计对象学有榜样、干有目标。而不能盲目地施加压力,扣帽子、打棍子,帮助被审计对象分析情况的性质、原因,使被审计对象真正心服口服。
(二)摸清产生心理障碍的原因,对症下药。审计人员通过查证大量资料,已经基本掌握被审计对象的经济运营情况和违纪违规现象,这时被审计对象却不予配合,制造障碍,这就说明被审计对象已经存在严重的心理障碍了;经过详细分析原因,找出问题症结,对其进行正面的引导,阐明问题的严重性和消极对抗的后果,并对有关责任者进行正面揭露,宣传法规政策,迫使其在证据面前知错、认错,达到与审计人员合作的目的。
(三)采用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创造良好的审计环境。首因效应在心理学上讲就是第一印象,近因效应是指和被审计对象多次接触后的印象;也就是审与被审双方多次接触后,不要给被审计对象心理上的刺激,误认为审计就是来挑毛病的、整人的,给被审计对象一个良好的印象,制造一个以融洽的人际关系为开端的审计环境。
(四)运用法律手段的正确引导,缓解心态。在遇到抵触情绪较大、甚至产生争执和对峙的情况下,审计人员应当不卑不亢,不仅要动之以情,还要晓之以理。运用法律法规和党的方针政策讲道理,使被审计对象产生后怕感和畏惧感,破除其原有的不良需要结构,形成新的积极的需要结构,使其自觉地在以后的工作中依法行事,合法经营。通过耐心细致的说服教育,逐步达到缓解被审计对象的心理紧张状态与抵触情绪,从而实现自我矫正。
随着我国审计工作逐步走上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轨道,审计学科研究将日臻完善。审计心理学作为一门综合性的边缘学科是现代审计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虽然这个方面在现实生活中不太容易实现,但我们仍然相信,审计心理学如何具体运用到实践生活中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审计界的重视并逐步发展起来。最后引用刘家义在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讲话中的一段話: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胆识,无私无畏、敢破敢立,敢抓敢管、敢于亮剑,不在困难面前低头,不在挑战面前退缩,不拿原则做交易,坚定不移地把审计事业推向前进。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组织编写.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培训教程[M].民族出版社,2005.7.
[2]王会金.审计心理学研究的意义、特点及发展趋势[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1.1.
[3]王会金.审计心理学[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4.
[4]汤效禹.心理学在审计实践中的运用[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0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