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策略探析
2017-05-11李咏戴建国
李咏 戴建国
【摘要】少数民族大学生作为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重要后备力量,教育和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和核心价值认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成才,对于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以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在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基础上,对如何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
核心价值认同是指个体或组织以共同的理想、信念、尺度、原则为目标,对社会核心价值的高度认可、自觉接受和自愿遵循,在此基础上形成共同的价值观,从而实现自身在社会生活中的价值定位及价值追求,它是维系社会共同体的内在凝聚力和向心力。核心价值认同不仅关系到大学生成长成才,同时也关系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实现。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是什么?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是什么?就是核心价值观,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从根本上说,取决于其核心价值观的生命力、凝聚力、感召力。”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任务和基本内容,包括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价值目标,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价值取向,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的公民价值准则,上述12个范畴就是我们必须共同遵循的核心价值。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地区的发展繁荣具有重要作用,关心少数民族大学生就是关心少数民族地区长远发展。贵州是一个少数民族众多的省份,其中世居的少数民族有苗族、布依族、侗族、土家族、彝族等17个民族。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数量不断增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将成为高校教育工作者共同关注的话题。本文重点在对贵州黔南、黔西南、黔东南等民族地区110名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问卷调查的基础上,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建构进行分析探讨。
一、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当代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生活在各种非主流价值观、亚文化、各种思潮与国家主导的价值观共存的环境里,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思想观点,各种新的言论、观念不断冲击着他们的思想。总体来看,他们对国家具有强烈的自豪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和创新精神,但也存在理想信念淡化、政治意识淡薄、价值取向多元化、价值判断模糊、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分辨不清、传统价值观念弱化、缺乏核心价值认同等问题。
(一)受传统民族文化习俗等方面的制约,少数民族大学生难以在短期内融入主流核心价值
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大多来自经济条件落后、信息相对闭塞、生存环境恶劣的偏远贫困农村,由于受到本民族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等方面的制约,他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必然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少数民族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相对封闭的民族文化习俗,经过长期的延续、传承和熏陶,民族传统思想观念可谓“根深蒂固”,少数民族大学生充分认同和高度遵从本民族文化习俗,在潜意识里有排斥其他价值观的倾向。调查显示,高度认同本民族传统文化习俗的少数民族大学生高达96.36%。少数民族大学生进入大学后处在新的环境中,面对其他文化价值观的冲击和输入,内心必然产生矛盾及抗拒,在短期内不容易接纳,他们融入主流核心价值需要一定的时间。
(二)西方“普世价值”和意识形态渗透等负面因素造成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判断模糊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长期以来所倡导的“普世价值”主要包括“自由、民主、人权”和“平等、博爱、法治”等思想,经过众多西方学者的反复宣扬诠释,这些所谓的“普世价值”被当作攻击社会主义和共产党执政的意识形态工具,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经常借“普世价值”观攻击中国,将其作为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的思想武器。如果不及时加以教育和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面对这些纷繁的价值观必将无所适从,不知究竟该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是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从而导致他们价值判断模糊。调查显示,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社会的“普世价值”观实质的少数民族大学生仅占14.54%,有一定了解的占30.91%,不清楚的占54.55%。
(三)社会各种思潮带来的极大冲击,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取向多元化
经济全球化、世界政治多极化已成为历史发展趋势和潮流,世界各国文化向着多元化方向发展,各种价值观相互交流碰撞,同时,由于当前中国社会由传统结构向现代结构急剧转型,多元主义思想、多元价值观不断兴起,传统文化、现代文化与后现代文化,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等同时存在并斗争,客观上促成了人们的价值追求多样化。“在市场经济下,物质利益的实现是通过价值规律来实现的,具有很强的自主性。”这种自主性导致了人们契约关系、个人主义的强化。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价值观在与多种价值观交融的过程中,出现了多元价值并存的现象,给他们带来矛盾与困境,极大地影响他们对国家及民族核心价值的认同,从主观上他们很难建构一个普遍的、统一的、有效的价值规范。
(四)由于重视程度不够,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工作薄弱
目前,高等教育功利化、实用化倾向凸显,不少人错误地认为对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虚无缥缈,没有实用性,短期内看不到实际效果,他们更加注重对大学生专业知识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培训。在对贵州民族地区高校60名教师开展问卷調查显示,认为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非常重要的占31.67%,认为一般重要的占28.33%,认为不重要的高达40%。即使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也主要停留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课程内容单调枯燥、教学手段乏味单一、教学方法生搬硬套,这种强制的灌输式的教育教学方式难以引起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共鸣,甚至容易引起他们的反感,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更无从谈起。从当前来看,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工作薄弱的现状在短期内难以改变,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五)少数民族大学生个人实践经验制约和阻碍了核心价值认同
“在社会发展中,个人利益的实现程度是不同的,这就难免出现分化、差异、区别、对立。”在市场经济追求利益最大化原则前提下,原先确立的利益结构逐步瓦解、价值结构逐步分化,西方资本主义腐朽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从而导致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观呈现多样化、多元化。同时,由于少数民族地区农民增收难,城乡贫富差距不断拉大,群体性事件和重大事故频发,教育资源分配不公平,老百姓看病难、大学生就业难等,这些“负面”因素或多或少会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在大学生身边有不少人重利轻义、不守诚信、贪图享乐、金钱至上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判断,在这种潜意识的主宰下,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充斥着他们的头脑,少数民族大学生对价值判断陷入迷茫,理想信念极易出现动摇,价值认同也容易产生偏离。调查显示,93.63%的少数民族大学生认为自己亲身所见所闻和周围同学的言行对自己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他们更相信自己看见的和亲身体会的。
二、贵州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策略
核心价值是人们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逐步被认可和接受的过程,是价值认同的过程。“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价值认同具有时间上的连续性和空间上的立体性,其一旦形成,就会对人们的实践活动发挥导向作用,从而指导人们的实践。要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充分发挥高校、社会和家庭的合力,有针对性地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构建,才能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一)发挥党委核心作用,加强组织领导,牢牢把握党对高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和主导权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高校肩负着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加强党对高校的领导,加强和改进高校党的建设,牢牢把握高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是办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的根本保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是意识形态工作的前沿阵地,加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阵地建设,是关乎社会主义办学方向、关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前途命运的战略工程。高校党委要充分发挥政治核心作用,切实加强组织领导,高度重视加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尤其是加强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不断消除传统民族文化习俗、西方“普世价值”观、社会各种思潮等方面对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的负面影响,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尽快接受核心价值,使他们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自觉传播者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
(二)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坚持立德树人,把培养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教书育人全过程
要使少数民族大学生认同核心价值,必须首先让他们认同核心价值理论。包括学习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精神实质和科学内涵,要从国家层面、社会层面和公民层面的价值追求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四个方面科学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从理论和实践上学习践行马克思主义。只有首先从理论上充分理解和接受核心价值,才能使他们真正认同核心价值,从而身体力行践行核心价值。高校各级党组织必须坚定不移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大学生头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凝聚人心,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全过程,始终把抓师生思想政治教育放在第一位,作为党建工作的重要内容,突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进课堂、进头脑、进教材,让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少数民族大学生自觉行为,让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入脑入心。
(三)强化精神引领导向,提供强大动力,以中国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共识
核心价值共识是基于人们的共同目的和普遍利益出发而形成的价值观,是人们共同遵守的价值理想,而精神诉求是价值共识的重要内容。核心价值共识不是强迫少数民族大学生被迫接受,而是让他们内心真正认同,并通过信仰的力量自觉践行。人们多元价值取向的现实和大学生个人实践感受认知,让少数民族大学生在价值认同上陷入迷茫,导致他们价值选择自主性、随意性和不稳定性,这需要共同的精神力量来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导向引领,而这种精神就是中国精神。中国精神的基本内容包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而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中国精神既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和精神動力,也是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价值认同和价值共识的精神纽带。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充分发挥中国精神的导向引领作用,通过加强对少数民族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和改革创新方面的宣传教育引导,用共同精神凝聚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共识,为他们健康成长成才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四)开展党史国史教育,营造情感体验,把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培养作为思政工作的重要内容
“当人们的现实利益需求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后,人们通过接受和评价就产生一定的认同倾向,这就是情感上的同情和共鸣态度。真正的认同总是以情感接受为基础的,没有情感上的共鸣,认同难以持久,也不会真正践行。”而在少数民族大学生实际学习生活中,他们往往容易停留在自我实践经验的表象认识上,没有经过科学分辨判断,难以真正认识事物发展的本质。因此,充分发挥各级“组织”的积极作用,为大学生营造科学的情感体验十分重要,而开展党史国史教育就是情感体验的重要方式,也是引领他们树立核心价值认同的重要途径。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学习党史、国史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党和国家各项事业继续推向前进的必修课。这门功课不仅必修,而且必须修好。”高校要把两史教育作为构建少数民族大学生共同价值观的有效途径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采用适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年龄特点和喜闻乐见的形式,不断丰富和深化教育内容、拓宽活动载体,比如可以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两史教育主题班会、读书、演讲、征文及重走长征路等活动,切实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党、对祖国、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对实现中国梦的认知,增强他们爱党爱国的深厚情感。
(五)建立制度机制保障,推动高教改革,积极引导少数民族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和以书本为中心”仍然是当前贵州高校主要的教学模式,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效果已跟不上新时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需要。在新形势下,贵州高校必须紧密结合少数民族大学生学习生活实际,以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目标,建立健全促进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培养的制度机制,深入推进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充分发挥大学生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作用,进一步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法方式,坚持理论联系实际,重新设计课程体系,实行引导式和讨论式教学,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切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感染力、影响力和说服力。通过深入开展核心价值认同教育,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大学生人文素质,培养他们独立思考和创造的能力,尤其是质疑、思辨和选择的能力,确保少数民族大学生核心价值认同构建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列宁.哲学笔记[M].北京:人民出
版社,1974.
[2]杨新红.党群沟通:目标取向、运
行机制及优化策略[J].中国共产党,2016(3).
[3]李辉,练庆伟. 价值认同:当代大
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取向 [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8(1).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
京:人民出版社,1972.
[5]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
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6]戴建国,李咏.水族民族认同构建
机理分析——民间仪式视角的审视[J]. 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6(2).
【本文系贵州省教育厅人文社科研究项目“水族社会记忆与民族认同研究”(14QN036)的阶段性成果】
(工作单位:黔南民族师范学院马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