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乔石:母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

2017-05-11赵天骄

现代妇女 2017年5期
关键词:宿舍女儿母亲

赵天骄

乔石祖居浙江舟山,祖父在城里摆咸货摊,生有三子。乔石的父亲排行第二,少年时即去上海学做生意,受过新学教育,后来在一家家具行当账房先生。乔石的母亲则是上海一纺织厂的纺织女工。

1924年1 2月,乔石出生于上海,在他半岁的时候,“五卅运动”爆发,思想进步的母亲也加入到罢工队伍。

在这样一个家庭里,母亲对乔石影响很大。乔石常说:“母亲就是我最好的老师。”他从懂事起,就认定要为家庭分担责任,不让弟弟们受饿。

那时,母亲为了能够把乔石四兄妹抚养成人,每天起早摸黑地在纱厂里劳作十几個小时。乔石在幼年时代,常常听到母亲劳累一天后的痛苦呻吟。但坚强的母亲宁可自己忍饥受寒,也要供养乔石读书。

让天下穷苦人不受衣食温饱问题困扰的朴素情感,使乔石较早选择了投身革命。1940年8月,年仅16岁的乔石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给孩子创造受教育的机会

上个世纪大炼钢铁的时代,乔石夫妇长年在外地工作,因而4个孩子被送到南京,由爷爷奶奶代为照料。直到1965年,一家人才终于团聚。

女儿乔晓溪到北京时,本计划秋季入学,但是因为生日晚,北京对入学年龄卡得严,没有上成,只得再等一年。一年后,乔晓溪该上学了,不想“文革”爆发。两年后,乔晓溪才终于踏进了小学的大门。

不久后,乔石夫妇去了黑龙江五七干校。当时大女儿管家,定期给他们写信。一天,乔晓溪心血来潮,也胡乱划拉了几笔,寄去了她写的第一封信,期盼着妈妈的夸奖。收到回信,乔晓溪惊呆了。妈妈寄回了女儿的原信,但是上面已经“面目全非”,娟秀的蝇头小楷密密麻麻,布满了信纸,全是批改和点评,从书信结构到用词造句,以及标点符号。

“如果没有妈妈对我们教育的重视,我也不可能取得今天的学术位置。”如今已是教授的乔晓溪回忆道。

做孩子困境中的人生导师

1976年,女儿乔晓溪面临高中-毕业。虽然“文革”已近尾声,下乡插队仍是当时中学毕业生的主要去向。乔晓溪也选择了这条路。

乔晓溪住在16个女生同住的双排通铺的宿舍里,每天收工后回到宿舍,同伴们就给家里写信诉苦,然后等待和拆读家人的来信。读信时,往往一人开个头,宿舍里便稀里哗啦地哭成一片。

有一天,乔晓溪也收到了妈妈的来信,这是一封与众不同的家信。乔晓溪说:“在信里,妈妈说越是艰苦的条件,越能锻炼人的意志;越是困难的环境,越是将来值得回味的经历,这些都是可贵的人生财富。当初我选择去插队,说明我有勇气,她为我感到骄傲,相信我能从这样的经历中,学到书本中学不到的东西。”

后来,乔晓溪回到北京,听家里人说起,妈妈知道她在那里受苦,夜里默默落泪。但母亲知道眼泪帮助不了女儿,唯有正面的激励,才能坚定乔晓溪面对困境的勇气和决心。

那段时光,在乔晓溪的记忆中留下了很多温馨的画面,成为她在以后人生道路上前进的强大动力。

猜你喜欢

宿舍女儿母亲
热得快炸了
学校到底是谁的
和女儿的日常
给母亲的信
吃货的世界
热得快炸了
悲惨世界
送给母亲的贴心好礼
女儿爱上了串门
我给女儿取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