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国育儿观:让孩子生理“吃苦”心理“享福”

2017-05-11大卫吉娜

现代妇女 2017年5期
关键词:英国人育儿痛苦

大卫吉娜

当我刚怀双胞胎时,中国的家人就为我愁起来,一个孩子都那么难带,这两个孩子可怎么办啊?有朋友对我说:“这要看你怎么带,像咱中国人那样细致入微的带法你就完了,如果像外国人那样对什么都不在乎,应该没有问题。”在英国当了4年多的妈妈,我发现,虽然英国人让孩子自己做的成分比较多,但总体来说,英国人带孩子不但非常细腻,而且具有社会化与系统化。英国人的“粗带”是“生理方面”居多,“细带”是“心理方面”居多。英国人粗带孩子,生理吃苦不在乎。

英国妈妈在没有外援的情况下一人带几个孩子时,不但没有那么多精力把每个孩子照顾得细致入微,同时英国妈妈神经粗大,认为怀孕生产养孩子本来就是很自然的事,没有那么多讲究。

冷带:给孩子衣服穿得少,被子盖得少,吃冷,喝冷,生怕孩子热着。

挨饿:英国妈妈对于孩子的饮食控制非常严格,除了三顿饭,中间的零食时间也是固定的。如果孩子闹情绪,哪顿饭或零食没有按时吃,那就只好挨饿等到下一顿。

在艰苦中磨炼:英国孩子刚出生就被父母抱出来参与各种活动,一两岁的孩子能与父母在冬天零下几度的室外野餐,在海边放风筝,总之就是风餐露宿,不怕脏、不怕累。

孩子去幼儿园生病很正常:英国人把小孩送入幼儿园的一个目的,就是让孩子早生病,这样免疫能力就会建立起来。尤其是像水痘这样的疾病,父母都愿意孩子早得,因为很多疾病如果在儿时没有爆发,成人后再病就要严重得多。

英国人让孩子“早吃苦”的目的,是为了锻炼强健的体魄与坚韧的意志,其实目的并非自讨苦吃。说到根本,这就是文化和习俗,英国妈妈也许没想那么多,世代相传,孩子就这么带!英国人细带孩子,心理呵护不含糊

在英国人育儿及全民的生活中,时刻体现出把“享受”扩大、把“痛苦”缩小的理念。正像我十几年前初来英国时,经常听到英国人的一个词“Enjoy”,这是英国人追求的生活目标。从育儿中我也看到了一套科学的体系,这套体系时刻激发孩子拥有并享受快乐,感受幸福,从而形成健康的世界观。

尽量让享受与快乐的感觉扩大化

脏乱差无所谓,孩子玩得尽兴最重要:英国人鼓励孩子在自然中玩耍,在泥水坑中狂欢,臟不怕,叔叔阿姨们早就设计了室外玩水玩泥的配套装备。还有一种室内的专业玩法叫“凌乱自由玩”,是专门为小朋友设计的,有泡沫、水彩、面粉泥等,为的是提高孩子的感官认知及艺术创造力,只要孩子能够哈哈大笑,就达到了目的。

培养兴趣的出发点是享受人生,不是为拿冠军:英国人培养孩子兴趣的出发点是帮助孩子找到能给予他们快乐的东西。一个帆船运动员,花大量时间做这项运动是因为他觉得享受,而不是为了某一天能拿世界冠军。

行为教育,鼓励多于批评:在行为教育中,英国从来都是提倡鼓励多于批评,奖励大于惩罚。一般的教育方式是“如果做对了,奖励是什么”,而不是“如果做错了,惩罚是什么”。鼓励与奖励永远能带给孩子动力,提高孩子的主观能动性,让孩子开心。相反,批评与惩罚只能改善孩子一时的错误,但是从根本上没有解决孩子的心理问题,也不利于培养亲子关系。

社会化的育儿幸福感:带孩子虽累,但是英国人都选择自己带孩子。有孩子后的女性工作灵活度高,小到小区公园,大到游乐场,亲子空间无处不在。孩子不是累赘,而是生活的一分子,每个人在这个空间中都可以找到舒适与快乐。育儿本来就是一件多享福、少吃苦的事,大人带孩子愉悦,孩子才会开心!

英国人带孩子的心理呵护可见是放大享受,缩小痛苦。虽然人生的过程不可能只有快乐,没有痛苦,但是英国人会绞尽脑汁讓“享受”多一些,痛苦少一些。因为人只有在身心健康、幸福愉悦的状态下,才能够发挥出最大的潜能。

猜你喜欢

英国人育儿痛苦
分担痛苦
英国人的度假历史
这个英国人在长城捡垃圾22年
育儿神器
暴力和痛苦
谈天气
育儿Q&A
育儿Q&A
2009中国CEO痛苦榜
英国人的姓氏从何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