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研究

2017-05-11吕阿罹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7年4期
关键词:住宅区九龙高密度

吕阿罹

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关系研究

吕阿罹

(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广东 深圳 518060)

公共空间的形成是与高密度住宅区的建筑形态密切相关的。文章通过笔者对香港九龙寨城公园、鲗鱼涌巨厦建筑群和和富中心的实地调研,从而在时间上对这三座修建于不同时期的高密度住宅区的建筑形态进行演变分析,挖掘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之间的关系。

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公共空间;关系;香港

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是相互关联的整体,营造宜居地高密度住宅区离不开建筑与公共空间设计之间的配合。城市的快速发展与土地的使用一直都是香港所面临的重要问题,呈现地少人多的空间格局,香港的人口密度每年都处于增长的趋势,为了应对人口增长所不能满足城市建设的土地问题,除了以填海的方式扩展土地外,建筑的形态也呈现垂直向上建造的方式,建筑的密度间的间距过小,街道狭小,使得高密度住宅区建筑难以形成相应的公共空间供市民进行户外活动。香港的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也在时间的推移当中发生了变化,公共空间的设计也被列入考虑范畴当中,使得这样的形态更符合当下人们的追求的生活样式。

一、香港高密度住宅区不同时期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现状分析

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外来涌入的人口日益增加,住宅区的增加无疑成为城市的基本诉求,以解决人们基本的居住问题。而对于像香港这座拥有高密度人口的城市来说,也相对应形成了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主要有:点式或板式形态、围合式形态以及条状形态。如今香港的城市也依然保持着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城市空间形态,那么这座城市的建筑形态有哪些变化?笔者选择了香港不同时期修建的三座高密度住宅区,对其建筑形态进行分析。

图1 鲗鱼涌巨厦沿街一层商业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2 鲗鱼涌巨厦负一层商业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3 鲗鱼涌巨厦内部一层公共活动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4 和富中心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图5 和富中心公共空间(图片来源:作者自拍)

(一)20世纪50年代后人口激增的九龙寨城

九龙寨城,是一座被当时的人称之为“三不管”(即中国大陆不管,英国不管,香港不管)的地方,20世纪50年代更是涌入了大批前来生活及做生意的人。由于香港的地价高,租金高,而九龙寨城正好处在无政府管理的状态,一般升斗市民就涌入九龙寨城,由于人口过多,居民自发兴建了大量违建楼宇,形成了房屋密集,通道狭窄,采光和通风不足的空间。这里每平方公里居住着120万人,成为当时全世界人口密度最大的地方,楼房间的狭小距离已经难以形成一定的公共空间。而如今的九龙寨城已被拆除,在原地修建起了一个以江南园林作为参考的九龙寨城公园。当笔者走进如今的九龙寨城,已经体会不到当时的建筑形态所带给人的感受,或许把曾经的高密度住宅区改造为一个回归自然与供人游憩的公共空间,也是对以前在这块土地上堆积了大量建筑物导致土地难以呼吸的补偿。

(二)20世纪60年代兴建的鲗鱼涌巨厦建筑群

位于香港鲗鱼涌的海景楼、福昌楼、海山楼、益昌大厦和益发大厦,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兴建,在建筑学界誉为“巨厦”。由于入住居民太多,鲗鱼涌巨厦建筑群没有受到拆迁的影响。笔者在对鲗鱼涌巨厦建筑群实地调研的过程中发现,除了建筑群沿街的一层空间被用作商业公共空间外(图1),负一楼也存在许多类型的店铺,比如:超市、服装店、餐饮店等(图2)。笔者在调研公共空间的时候发现,人口密度如此高的建筑群,却只有狭小的两块公共活动区域,而且绿化面积较少,公共座椅的使用率偏低,没有公共活动设施,无法吸引人们在这里进行公共活动,导致公共空间处于闲置状态(图3)。不管是商业空间还是公共活动空间,都和这种高容积率高密度的建筑形态不成比例。

(三)20世纪80年代初期建成的和富中心

和富中心位于香港岛北角,密集的建筑物满足了香港高密度人口的需求,整栋建筑的形态犹如屏风,被称之为屏风楼。这种如城墙似的建筑形态,由于阻挡了光线和空气的流通,使建筑内部无法呼吸,形成了热岛效应,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负面的影响。走进和富中心住宅小区中心位置的公共空间,公共健身器材与座椅都处在使用中的状态,安放的座椅大多数都有人在使用(图4),但建筑容积率太高导致的人均绿化面积减少,一直都是高密度住宅区存在的普遍问题。(图5)

二、香港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演变关系分析

香港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具有建筑密度高,体量大、容积率高、人口密度高的特征,不同时期在公共空间的设计上呈现由一到多中心型的形态。虽然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有很多种,在此只针对笔者选择的三个不同时期具有一定关联性的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作对比分析,如图6所示:

图6 香港高密度住宅区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演变关系分析 左:九龙寨城建筑形态分析 中:鲗鱼涌巨厦建筑形态分析 右:和富中心建筑形态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从图6(左)九龙寨城高密度的住宅区与狭小的公共空间的图示可以看出,唯有一处深凹进去的部分是当时的青年中心和老人中心,而仅仅只有天台成为了人们公共活动的场所,建筑形态体现为围合式,公共空间是被四周围合的建筑所形成的一块封闭的方形区域。图6(中)的鲗鱼涌巨厦建筑群是由两块条状的公共空间组合而成,且与外部街道相连通,建筑是由半围合式与板式相结合的形态。图6(右)和富中心的建筑逐渐脱离围合式建筑形态的束缚,向两侧且向外弯曲展开,整体上像一条类似波浪形状的半围合式与条状结合的建筑形态,且三个圆弧的凹面形成了具有三个中心点的公共空间。

由此可以看出,建筑形态是从封闭到半开放,到开放状态的演变,人们开始逐渐意识到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建筑形态不再是建筑与公共空间相互对立的关系而是强调建筑形态与公共空间的互动关系。建筑形态影响着公共空间形成,影响着人们的行为活动,他们是相辅相成又相互统一的整体。

结语

如今,香港这座现代化高速发展的城市,使得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节奏越来越快,而人也是自然中的一部分,人是渴望感受自然气息的,亲近大自然的本性是不会改变的,而我们眼前所见的却都是高楼林立的建筑物,人们只能在公园里休憩及活动,建筑物与公园之间是处于相互分离的状态,住宅建筑在功能与形态的设计过程中更是应该将人们的公共空间纳入思考的范围当中,使住宅建筑与公共空间相互融合,既满足室内日常生活,也能为人们在户外提供便捷舒适且生态自然的公共活动空间。■

[1]顾淦.九龙城寨的变迁[J].世界文化,1998(01).

[2]孙彤宇.从城市公共空间与建筑的耦合关系论城市公共空间的动态发展[J].城市规划学刊,2012(05).

[3]颜冬.论建筑围合实体与内部空间的关系及形态[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6).

[4]董春方. 高密度住宅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

[5](丹麦)扬·盖尔.交往与空间[M].何人可,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6]陈治邦,陈宇莹.建筑形态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Urban Public Space and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of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LV A-li
(College of Design, Shenzhen University, Shenzhen 518060,China)

The formation of urban public space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of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This article through the author of Hong Kong Kowloon Walled City Park, Quarry Bay buildings and the Provident Center for Field Research, which have the different periods of time in the evolution of these three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of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and dig its relationship.

high-density residential district; architectural morphology; urban public space; relationship; Hong

www.artdesign.org.cn

TU984

A

1008-2832(2017)04-0076-03

检 索:www.artdesign.org.cn

Kong

猜你喜欢

住宅区九龙高密度
九龙口:超然江淮间,敢为天下“XIAN”
高密度养殖南美白对虾或者更容易成功
高密度电法在断裂构造探测中的应用
高密度存储服务器可靠性设计与实现
遇见九龙口 遇见最美的自己
高密度电法在新建住宅区地下溶洞勘查中的应用
寻找“九龙子”
无限追踪⑧
城市住宅区园林景观创新设计思路
住宅区物业管理模式的优化与创新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