雉鸡之国
2017-05-11张正旺
张正旺
鸡形目:一个古老的鸟类类群
自古以来,鸡就与我们人类关系十分密切。在人类社会的早期,生活在自然界中的野生鸡类是我们祖先的主要狩猎对象,是人类获取蛋白质和能量的重要来源。后来,我们祖先学会了驯养动物,而鸡就是最早被人类驯化和利用的家禽。中国是现代家禽的主要起源地之一。根据考古发掘,发现在中国黄河流域有16个地点曾保存有鸡的化石,其年代最早可以追溯到距今约1万年以前。经过长期的驯养繁殖,目前中国有地方家鸡品种107个,仅蛋鸡每年的饲养量就在20亿只以上,鸡蛋的产量达2200万吨。在世界范围内,2012年统计全球家鸡的存栏有219亿只,出栏598亿只。家鸡的祖先是原产于亚洲热带丛林中的原鸡。除了家鸡之外,原产于美洲的吐绶鸡(火鸡)、原产非洲的珠鸡等种类也相继被驯化成家禽。各种家禽不仅形成规模庞大的养殖和加工产业,而且为人们的日常生活提供了大量的肉、蛋及其产品。鸡与我们现代人生活联系越来越紧密,不信你可以问问你身边的人,看看是否能找到一个从来没有吃过鸡蛋和鸡肉的人。
在动物分类上,鸡是一群陆栖生活的鸟类的统称。它们一般都具有如下特点:体形相对较大;多数种类雌雄具有显著差别,其雄鸟多具有色彩鲜艳的羽衣或形状奇特的冠、角等装饰,雌鸟颜色相对暗淡;嘴短而强健,上嘴微曲,稍长于下嘴,适合啄食;两个翅膀短而圆,具有10枚初级飞羽,飞翔能力不强;腿、脚健壮有力,善于在地面奔走。我们把这个类群的鸟类叫做鸡形目鸟类。该类群鸟类的雄鸟在后腿上多长有一个锐利的距,是它们与来犯之敌进行搏斗的武器。鸡形目鸟类是植食性动物,全年主要以各种植物的种子、果实、花、叶子、茎、根等为食,繁殖季节也捕食大量昆虫及其他小型无脊椎动物。除了鹌鹑等少数种类能够长距离迁徙外,绝大多数的鸡形目鸟类因终生留居在一个狭小的区域而属于留鸟。
根据对鸟类化石的研究和分子系统发育研究,发现鸡形目是鸟类中一个非常古老的类群,与雁鸭类的亲缘关系密切,最早起源于距今1.12亿年以前的早白垩纪的晚期。现存的鸡形目鸟类总共有7科285种,分布于除南北极以外的世界各地。其中体形小的有鹑类、石鸡等种类, 体形大的有松鸡、孔雀等。尾巴最长的鸡是中国的特产鸟类白冠长尾雉,其中央尾羽最长近两米,曾是中国京剧演员的头部装饰。分布最广的鸡是原产于亚洲的环颈雉,俗称野鸡、山鸡,由于适应力强,再加上人为引入,目前已分布到亚洲、欧洲、美洲甚至澳洲的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为特殊是冢雉,也称营冢鸟,隶属于鸡形目冢雉科,产于澳洲和东南亚地区,大约20余种,它们一般不自己孵卵,而是会将卵埋在土堆之中,依靠发酵的植物产生的热量进行孵卵,另有些种类则利用阳光的热量或火山活动产生的热量来孵卵。
中国:野生鸡形目 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野生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丰富的国家。广阔的国土面积、多种多样的生境以及复杂多变的气候条件,为中国野生鸡形目鸟类的生存提供了优越的栖息条件。从近海平面的农田草地到海拔4000米的青藏高原,从海南岛的热带雨林、东北的林海雪原到西北的大漠戈壁,到处都有鸡形目鸟类生存的踪迹。
迄今为止,中国已记录到的野生鸡形目鸟类共64种,是世界上野生鸡形目鸟类种数最多的国家。其中单型属(指属内仅1个物种)3个,即雪鹑属、血雉属和勺鸡属;双型属(属内有两个物种)5个,包括雉鹑属、竹鸡属、锦鸡属、雉属和孔雀属;其余17个属为多型属(属内具有两个以上物种)。在多型属中,山鹑属(3种)、马鸡属(4种)、角雉属(5种)、虹雉属(3种)的所有种类在中国都有分布;山鹧鸪属共有18种,在中国记录到10种,为中国鸡形目中种类最多的属。
根据最新统计资料,采用国际上通行的、比较严格的特有种标准,即仅把分布区完全局限在中国境内的物种作为特有種,对中国鸡形目鸟类的特有种进行了重新审核。发现在目前所记述的种类中,属于中国特有种的鸡形目鸟类共有20种,占中国该类群总种数的30.16%。此外,藏雪鸡、四川雉鹑、高原山鹑、血雉、红腹角雉、藏马鸡、白腹锦鸡等种类除在中国邻近国家有少量分布外,主要的分布区位于中国境内。中国的鸡形目鸟类绝大多数分布在大陆上,仅在岛屿上分布的有5种,即分布在台湾岛的蓝鹇、黑长尾雉、台湾竹鸡、台湾山鹧鸪以及分布在海南岛的海南山鹧鸪、海南孔雀雉。
生活在中国高寒地带的松鸡一共有8种。其中岩雷鸟主要分布于新疆阿勒泰等地,栖息于高山针叶林、雪线以下的矮桦灌丛、小半灌木荒漠草原及亚高山草甸,其体色具有显著的季节性变化,夏季时身体呈黑褐色并间有黄棕色斑纹,冬季雌、雄鸟全身大部分换成雪白色,与周围的环境相一致,尽量避免被天敌发现,是一种典型的保护色。黑琴鸡具有奇特的集体求偶行为,每年春季,大群的雄鸟会来到一片相对平坦开阔的区域,发出求偶时特殊而高亢的叫声,同时尾羽垂直向上展开呈扇状,翅膀下垂,头颈下俯靠近地面,直冲前跑,有时左右摆动头部,不时地跳起来与其他雄鸟搏斗,互相追逐跑成一圈,俗称“跑圈”。只有在竞争中获胜的雄鸟,才可与躲在一旁观看求偶表演的多只雌鸟交配,而失败的雄鸟则失去繁殖的机会。在松鸡中,斑尾榛鸡为中国特有鸟种,分布于甘肃、青海、四川、西藏等地。主要以柳、榛的鳞芽、叶和云杉种子以及其他植物的花、花序、叶、嫩枝梢为食。因为分布区狭窄,加上人为和天敌的破坏,其数量稀少,属于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
中国55种雉类中,大多数具有华丽的羽色或装饰。其中红腹锦鸡又叫金鸡,是中国驰名世界的一种珍贵鸟类,雄鸟头具金黄色丝状羽冠,上体除上背浓绿色外其余都为金黄色,后颈部披着橙棕色而缀有黑边的扇状羽,形成披肩状,下体深红色,因为是中国特产而且羽色绚丽多彩而成为中国国鸟的候选对象。棕尾虹雉又名九色鸟,全身羽毛绚丽多彩,头顶更有一簇特别延长的蓝绿色羽冠,在阳光下熠熠生辉。黄腹角雉,别名角鸡、吐绶鸟,雄鸟头顶黑色,具黑色与栗红色羽冠;上体栗褐色,满布具黑缘的淡黄色圆斑;下体几乎纯棕黄色,故名“黄腹角雉”。进行求偶时,雄鸟面向雌鸟将翠蓝色的肉角和五彩斑斓的艳丽肉裙展露出来,以便博取异性的青睐和欢心。在繁殖期,雉类大多数具有领域行为,通过鸣叫来宣示对一块领地的占有,依靠对领域的巡视和对外敌的驱逐来保卫自己的领地。褐马鸡是中国特产珍稀鸟类,繁殖季节成年雄鸟往往占据一片山林,并常与入侵其领域的同种其他雄性发生激烈的搏斗,其勇猛顽强的习性早就为我们的祖先所熟知,因此自汉代起其尾羽常被作为皇帝颁发给武将的奖品。
野外生存状况各不相同
中国鸡形目鸟类在野外的生存状况各不相同。环颈雉是中国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鸡形目鸟类,除海南岛、香港外,几乎遍布全国所有省区,并有19个亚种的分化。其他分布广、数量较多的常见种类还有鹌鹑、石鸡、山鹑、竹鸡、白鹇、勺鸡等。但有些鸡形目鸟类数量十分稀少,亟待保护。例如,镰翅鸡在中国已经有50多年没有分布踪迹,估计已经区域性灭绝;海南孔雀雉、绿孔雀、四川山鹧鸪在中国的数量少于1000只,属于极少濒危种群。
按照分布范围、种群数量和受威胁程度等指标,国内外有关部门曾对中国鸡形目鸟类的濒危状况进行过分析,从而确定出了需要重点保护的种类。由于采用的标准不同,不同机构所确定的保护种类也不相同。
在1988年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中国将生存受到威胁的41种鸡形目鸟类作为国家重点保护物种,其中列入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1种,列入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的有20种。
近年来,由国际鸟类联盟(BirdLife)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物种生存委员会联合对全球鸡形目鸟类的生存现状进行了评估。在2013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公布的全球濒危物种红色名录中,共确定中国鸡形目受胁种类12种,其中濒危物种3种,即四川山鹧鸪、海南孔雀雉和绿孔雀;易危物种9种,分别为红胸山鹧鸪、海南山鹧鸪、黑头角雉、灰腹角雉、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白尾梢虹雉、褐马鸡、白冠长尾雉。
在2013年版的《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中,有17种珍稀雉类被列入需要严格保护的名单,其中褐马鸡、黄腹角雉等13种被列为附录一,血雉、绿孔雀和灰孔雀雉等 3种被列为附录二,红胸角雉1种被列为附录三。
导致鸡形目鸟类濒危的因素有很多。首先,从内因上看,鸡形目是一个起源古老的鸟类类群,在长期演化过程中,该类群所具有的一些生物学特性(如体形大、地栖、飞翔能力差、不迁徙、繁殖率低等)限制了种群的快速发展。从外因上看,一些人为因素导致了野生鸡形目鸟类分布面积和数量的下降。例如栖息地的减少和片段化就是一个突出的问题。栖息地是鸟类赖以生存的场所,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鸟类的分布、数量和存活。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人类活动范围的日益扩大,对野生动物栖息地的影响在不断加剧。在鸡形目鸟类中,马鸡属、角雉属、长尾雉属、锦鸡属、孔雀雉属、原鸡属和山鹧鸪属均为典型的森林鸟类,大规模的森林砍伐和树种改造使许多珍稀雉类典型栖息地的面积逐渐减少, 片断化现象日趋严重。过度捕猎曾经是导致中国鸡形目资源遭到破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20世纪80年代以后,随着野生动物保护法的颁布和实施,这种状况有了明显改观。但在一些偏僻的山区,猎捕珍稀雉类的现象仍时有发生。在中国许多地区,一些农民为了保护庄稼,在山区小块耕地的周边布放毒饵,造成雉类中毒死亡的现象也很普遍。此外,越来越多人工饲养的动物被散放或逃逸到野外生境中,给生存在自然界的野生雉类种群带来了潜在的威胁。在热带地区家鸡与原鸡杂交造成某些地区野生原鸡种群的遗传纯洁度下降。在台湾,由于散放人工饲养的环颈雉杂种,导致本地特有的环颈雉台湾亚种已经十分濒危。对环颈雉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结果显示,在中国新疆、东北和华北的局部地区,一些散放或逃逸的“七彩山鸡”已经与当地野生的环颈雉发生了杂交,造成了基因的“污染”。
珍稀濒危种类的保护和研究
中国是世界上鸡形目鸟类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该类群鸟类的保护不仅是中国野生动物资源保护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对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自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中国逐渐加强了对鸡形目鸟类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尤其在特产珍稀濒危雉类的研究与保护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
在就地保护方面,1980年中国正式加入了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开始对包括珍稀濒危雉类在内的野生动植物的国际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1988年,全国人大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将38种鸡形目鸟类列入国家重点保护动物名单,使中国的珍稀雉类获得了法律的有效保护。
与此同时,中国加大了自然保护区的建设力度。目前,中国共建立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2740个,总面积147万平方公里,面积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4.83%。在这些自然保护区中,有许多是以保护珍稀濒危雉类为主的自然保护区,比较著名的有山西庞泉沟(褐马鸡)、芦芽山(褐马鸡),河北小五台山(褐马鸡),甘肃莲花山(斑尾榛鸡),河南董寨(白冠长尾雉),浙江乌岩岭(黄腹角雉)、古田山(白颈长尾雉),江西武夷山(黄腹角雉),四川老君山(四川山鹧鸪),广西金钟山(黑颈长尾雉),黑龙江中央站(黑嘴松鸡)等保护区。此外,还有1500多个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中有野生鸡形目鸟类分布。这些保护区在中国鸡形目鸟类资源的保护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作为拯救濒危雉类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濒危物种的原产地(自然分布区)之外,通过人工饲养方式建立适宜的生存和繁衍的条件,育成具有相当规模的、健康的人工种群,以备在适宜条件下向种群数量已经十分稀少的地区进行补充以及向已经绝迹的原产地进行再引入称为易地保护。在易地保护方面,国内动物园及饲养中心饲养过的鸡形目鸟类达50多种,已繁殖成功的有40余种,其中包括褐马鸡、蓝马鸡、白马鸡、藏马鸡、蓝鹇、绿尾虹雉、黄腹角雉、白冠長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等中国特产雉类。一些珍稀濒危鸡形目鸟类已经建立了人工种群。在珍稀雉类再引入方面,北京师范大学确立了湖南桃源洞保护区和陕西五台山分别为黄腹角雉、褐马鸡的再引入释放地,成功实施了褐马鸡、黄腹角雉等濒危鸟类的再引入工程,使这些鸟类在已经灭绝地点重新建立了野生种群,为开展其他珍稀雉类的易地保护积累了经验。
深入系统的科学研究是开展野生动物保护工作的基础。鸡形目鸟类一直是中国鸟类研究工作的重点。早在20世纪80年代,在郑作新院士的积极倡导和组织下,中国学者对斑尾榛鸡、褐马鸡、藏马鸡、黄腹角雉、绿尾虹雉、红腹角雉、白颈长尾雉、白冠长尾雉、血雉、红腹锦鸡等10种珍稀鸡类开展了大规模的生态生物学研究,在多个方面填补了这些种类生物学资料的空白,并出版了《中国珍稀濒危野生鸡类》专著。
1998年-2002年,郑光美院士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的生态适应机制及保护对策研究”。该项目选取血雉、红腹角雉、黄腹角雉、褐马鸡、白冠长尾雉、白颈长尾雉、红腹锦鸡和灰孔雀雉等8种典型代表性雉类为研究对象,调查了栖息地异质性和片段化程度对中国珍稀濒危雉类种群的影响,探讨了不同雉类对栖息地片段化的适应机制。
2000年,郑光美院士所主持的“中国特产濒危雉类生态生物学及驯养繁殖研究”荣获了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这是中国学者在野生动物研究领域获得的最高荣誉。
2015年,郑光美院士出版了《中国雉类》专著。
2016年10月,由世界雉类协会和中国动物学会主办、北京林业大学承办的“2016北京国际雉类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召开,来自世界各地的近200位专家学者进行了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