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作战能力分析

2017-05-11磊,丁军,梁

指挥控制与仿真 2017年2期
关键词:戒备兵力突击

朱 磊,丁 军,梁 立

(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 222061)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作战能力分析

朱 磊,丁 军,梁 立

(江苏自动化研究所,江苏 连云港 222061)

描述了美军两栖攻击舰发展脉络,对美军最新型“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作战能力进行了研究,对其作战特点进行了归纳,在分析美军两栖作战的指挥体制的基础上提出“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在美军两栖舰艇中的作战任务,对我军两栖装备发展及作战体系的建设具有参考意义。

两栖攻击舰;“美国”级;两栖作战;舰载武器;指挥控制

2005年美军为了追求前沿存在、海洋控制、海上威慑、兵力投送、海上安全、人道主义和灾难救援等全方位的海上作战能力,以及实现在全球范围内的海上灵活机动部署的战略构想,亟需一种新型两栖战舰以满足新作战需求。“美国”级两栖攻击舰LHA(R)应运而生,用以替代逐步退役的“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首舰“美国”号(LHA-6)于2014年4月交付使用,2014年10月正式服役,该舰全长257.3m,满载排水量4.5万吨,可容纳1204名船员和1871名士兵,各主要作战能力均处于世界领先水平[1-2]。

1 美军两栖攻击舰发展脉络

从20世纪50年代美军第一艘两栖攻击舰“涩提斯湾”号开始,美军先后发展了“硫磺岛”级、“塔拉瓦”级、“黄蜂”级以及“美国”级等4代两栖攻击舰,历次美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都是其两栖作战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的结果,体现了不同阶段鲜明的两栖作战思想。

美军第一艘两栖攻击舰“涩提斯湾”号反应了其利用直升机进行两栖垂直登陆作战的“垂直包围”两栖作战理论。该两栖攻击舰由搭载固定翼舰载机的航空母舰改装形成,通过改装使其具备了舰载直升机搭载能力,但无法搭载登陆艇等泛水登陆工具,无法实施立体登陆作战,同时对直升机的搭载能力、保障能力、自防御作战能力有限,在两栖作战使用中具有较大的局限性[3]。

为解决第一艘两栖攻击舰的不足,美军研制了“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该型舰配备了较大的飞行甲板和坞舱,具备最多20架直升机、2艘大型登陆艇和1500余名陆战队员的搭载能力,同时配备了相对较完备的自防御武器装备。该舰可分别由舰载直升机和登陆艇通过空中和海上将陆战队员和陆战装备输送上岸,实现了立体登陆作战,并具备一定的防御作战、直升机引导和指挥协同能力。

20世纪70年代,针对单一用途的两栖攻击舰或其他船坞登陆舰无法保障海军陆战队及其装备迅速上岸的问题,美军提出了“均衡装载、成建制输送”的两栖作战理念,在该作战理念的指导下,美军研制了“塔拉瓦”级两栖攻击舰。该舰集两栖攻击舰、两栖物资运输舰、两栖船坞运输舰多种功能于一身,在“硫磺岛”级两栖攻击舰基础上提高了登陆输送能力,并可搭载AV-8B“鹞”式垂直/短距起降战斗机、气垫登陆艇、两栖登陆车辆。该舰配备了较完备的自防御武器装备,同时配备了两栖综合战术数据链系统、ACDS-0型海军先进作战指挥系统、海军陆战队两栖战术指挥控制系统,除用于本舰自防御、实施对空作战指挥引导外,还具备对两栖攻击群的作战指挥能力,可指挥两栖攻击群独立作战或协同航母战斗群、水面舰艇战斗群实施远征打击任务。

1985年,美海军提出了“超视距”立体登陆作战的两栖作战理论,在该理论的指导下,美军研制了“黄蜂”级两栖攻击舰。该舰进一步拓展和提升了搭载的直升机、登陆艇等种类和数量,首次搭载了新型气垫登陆艇和改进型“鹞”式垂直/短距起降飞机,同时具备搭载MV-22“鱼鹰”偏转翼飞机的能力,增强了两栖攻击舰空中作战力量,并通过多种舰载机装载方案使其具备了执行两栖突击、制海、反潜等多样化任务的能力。为适应“超视距”立体登陆作战模式,该舰首次装备了两栖突击引导系统(AADS),用于超视距条件下两栖突击作战指挥引导、数据处理,支援海军陆战队突击上陆。同时该舰装备了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ACDS-1型海军先进作战指挥系统、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两栖作战综合战术数据系统(ITAWDS),为本舰提供了反舰导弹自动拦截、舰载机指挥引导、两栖作战指挥协调等功能,同时具备两栖编队作战指挥能力。

21世纪初,美军提出了《21世纪海上力量》设想,要求海军具备“海上打击”和“海上基地”能力,实现其“海上控制”和“力量投射”,在此思想指导下美军开始研制新一代“美国”级两栖攻击舰[4]。

2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作战能力分析

2.1 主要作战能力

1)两栖作战能力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是专为搭载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和MV-22倾转旋翼机设计的。该型舰前2艘舰设计中取消了坞舱,具有更多空间以装载飞机,增强空中作战能力。在作战使用中,美军发现现代战争中作战环境更加复杂,面临的威胁不断多元化,考虑到气垫登陆艇对重型装备强大的运输能力,从第3艘舰开始,“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恢复了坞舱设计,扩充了两栖运输能力,特别是货物和车辆的运输能力,可搭载AAAV先进两栖突击车、坦克等装甲车辆。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利用舰载机可快速实施对海、对陆打击和兵力投送等任务,在短时间内由海向陆投送更多的兵力,实现舰到目标的机动。其中,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可对敌海、岸1100km以外的目标发动隐蔽攻击,并支持陆上作战;通过MV-22倾旋翼直升机、CH-53K重型运输直升机等,可将陆战兵力及其装备快速投送到500km外的“必要地点”。

首舰“美国”号典型装载的舰载机配置包括12架MV-22B倾转旋翼机,6架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4架AH-1Z武装直升机,4架CH-53K重型运输直升机和3架UH-1Y通用直升机或2架MH-60S直升机。舰载机的具体配置可依不同任务而定,比如在执行制海任务时,该舰最多可搭载20架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和2架MH-60S直升机。

2)自防御能力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装备了一套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主要防御装备包括两套“拉姆”导弹发射装置、两套改进型“海麻雀”导弹发射装置、两套“密集阵”近防武器系统、两套鱼雷对抗诱饵发射系统、电子战系统等,具备较为完善的舰艇自卫防御能力。

舰艇自防御系统能够从雷达、电子对抗和敌我识别系统中接收数据并进行综合分析处理,组织协调各类武器实施防御作战,对抗来袭的鱼雷和超音速反舰导弹等威胁。

3)指挥控制能力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具备完备的编队及本舰防御作战指挥能力,配备了相应的指挥控制及通信装备,主要有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两栖突击引导系统(AADS)、火力支援多服务自动化指控系统(AFATDS)等,具备两栖戒备群或两栖攻击群指挥、两栖突击引导、火力支援指挥等能力,能够根据战场态势制定对海、对陆、反潜打击计划和两栖作战计划,进行任务分配、作战行动指挥和通信协调,指挥引导气垫艇群、两栖车辆群、陆战队突击上陆,指挥陆上作战,实现“在必要的时候把部队投送到必要的地点”的目标[5]。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指挥控制系统中广泛采用了通用处理及显示系统,各指挥战位使用的计算机通过舰载网络连接,采用统一设计的人机交互软件读取数据信息并进行显示。

2.2 主要作战能力特点分析

1)突出空中输送及打击能力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强化了空中投送和火力支援能力,与“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相比,其舰载机作战能力得到大幅提升。其中,投送能力方面,MV-22倾旋翼飞机相比CH-46直升机在投送距离上提升了4倍、在投送速度上提升了2倍、在装载量上提升了2倍;打击能力方面,相比AV-8B垂直短距起降飞机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的作战半径和载弹量均提升了2倍。总体看来,“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空中投送、突防、对地对海攻击和战场生存能力有很大提高,有效地提高了垂直登陆效率及快速抢滩能力。

2)立体投送再次得到重视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前2艘(LHA-6、LHA-7)未设置坞舱,无法搭载登陆艇,不具备水平输送能力。考虑当前抢滩登陆作战中所需的坦克、两栖车辆等重型装备只能通过登陆艇输送上陆,针对可能存在的大规模抢滩登陆作战需求,后2艘“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增加了坞舱,强化了立体投送能力。

3)作战指挥能力强

与“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相比,“美国”级两栖攻击舰除装备舰队级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两栖突击引导系统外,还配备了火力支援多服务自动指挥控制系统,具备对两栖戒备群、两栖远征打击群内所辖水面舰艇、固定翼/旋转翼飞机、气垫艇/两栖突击车的指挥控制能力,能够根据两栖战场态势实现对群内各火力支援兵力、登陆输送工具、陆上作战兵力的任务分配、指挥引导和战场监视,组织实施对潜、对陆和对海作战行动。同时在此基础上通过火力支援多服务自动指挥控制系统强化了对火力支援兵力的指挥控制能力,能够根据战场态势自主决策火力支援请求的优先级,基于火力支援兵力的作战能力、使用特点实现支援火力的快速分配,通过对F-35B联合攻击战斗机、MV-22倾旋翼飞机以及火力支援舰艇的实时指挥引导提高支援火力的作战效能。

4)对陆作战指挥协调能力进一步提高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注重对陆战队陆上作战的指挥与协调:一是装备了两栖突击引导系统(AADS),支持在海上及陆上作战条件下对陆战队实施指挥引导,并将定位、识别及跟踪数据实时上报海上全球指挥控制系统(GCCS-M);二是升级了火力支援协调中心(SACC-A),解决了“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火力支援协调中心无法与其他火力支援兵力、情报与指控系统互联的问题,可接收海军陆战队的火力支援申请并协调相关支援兵力实施火力支援,提高了陆战队的作战效率。

5)优化了自防御体系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装备了舰艇自防御系统(SSDS),该系统集成并协调舰上所有传感器及武器系统,取代了“黄蜂”级两栖攻击舰的AN/SYQ-20先进指挥系统(ACDS)、AN/SYS-2(V)3综合自动探测跟踪系统和AN/SWY-3武器控制系统。舰艇自防御系统的主要优势是能够综合应用软硬武器,使系统发挥最佳的战术优势,抗击超音速掠海、超音速高俯冲、掠海巡航导弹等目标。系统高度自动化,能够完成从探测到交战的自动指挥,同时允许指挥官对选定的作战方案及武器发射进行干预、控制,为防御反舰巡航导弹等目标的攻击提供强大的应对能力。

3 美军两栖编队的编成形式

根据作战任务需求,美海军两栖作战兵力一般按照规模大小以两栖戒备群、两栖打击群或两栖特混编队的形式编组,如图1所示。两栖戒备群一般由一艘两栖攻击舰和两艘船坞登陆舰组成;在两栖戒备群的基础上,编入一艘攻击型核潜艇、一艘导弹巡洋舰、一艘导弹驱逐舰和一艘导弹护卫舰,组成两栖远征打击群;两栖戒备群或两栖远征打击群与航母打击群可混编组成两栖特混编队。

图1 美军两栖作战兵力组成

两栖戒备群和两栖远征打击群的指挥舰通常由两栖攻击舰担任,负责指挥所属兵力实施两栖作战。比如,在“环太平洋-2016”军事演习中,以“美国”号两栖攻击舰作为两栖戒备群旗舰;在2005年“大西洋”军事演习中,以“黄蜂”级两栖攻击舰“奇尔沙治”号作为两栖打击群旗舰。两栖戒备群旗舰主要任务为指挥参与两栖作战的两栖舰艇、陆战队、输送工具等兵力协同作战,对登陆输送、火力支援、陆上作战等行动实施全程指挥。在此基础上,两栖远征打击群旗舰主要任务还包括对空、对海、对潜等作战指挥。两栖特混编队旗舰通常由“蓝岭”级两栖指挥舰担任,主要任务是在全局层面实施作战筹划和监控,具体的作战行动分别由两栖戒备群和航母编队指挥实施。

4 “美国”级两栖攻击舰的作战任务

两栖攻击舰用于在两栖登陆作战过程中将陆战兵、两栖车辆等装备输送到登陆区域,同时可对陆战兵实施火力支援,以保障两栖登陆作战行动的实施。因此,两栖攻击舰作战系统的主要任务为担负立体投送、空中火力支援等兵力的指挥引导和本舰自防御作战指挥任务。在美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序列中,“美国”级两栖攻击舰在单舰作战中主要担负两栖突击任务和制海任务,编队作战中主要担负两栖戒备群和两栖远征打击群所属兵力的作战指挥任务[6]。

在遂行两栖突击任务过程中,“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主要担负利用舰载机实施超视距对海、对陆打击,为两栖突击上陆及陆上作战行动提供精确打击、火力支援,同时利用舰载机和登陆艇实施由舰到目标的立体投送任务。

在参加编队作战过程中,“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主要担负对两栖戒备群、两栖远征打击群内舰艇、舰载机和两栖车辆的作战指挥任务,实现对群内各火力支援兵力、登陆输送工具、陆上作战兵力的任务分配、指挥引导和战场监视,组织实施对海、对陆等作战行动。

与美军其他两栖攻击舰相比,“美国”级两栖攻击舰装备了多型两栖作战指挥控制装备,强化了对陆作战指挥控制能力,提升了火力支援协调的范围和能力,强调联合作战,同时具备更强的自防御能力、空中输送和打击能力、两栖作战保障能力,以实现美国海军要求的“海上打击”和“海上基地”能力要求,达成“海上控制”和“力量投射”。

5 结束语

本文梳理了美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脉络,重点从两栖作战、自防御和指挥控制方面分析了“美国”级两栖攻击舰作战能力,提出了其主要作战特点,最终探讨了其作战任务。

[1] Jane’s Fighting Ships 2009-2010 Edited Commodore Stephen Saunders[M].RN 677-689.

[2] LHA-6 New Amphibious Assault Ship[M].NAVY PROGRAMS:143-144.

[3] 郑金华,黄勇,王毅.美海军两栖攻击舰的发展分析[J]. 指挥控制与仿真,2015,37:85-89,93.

[4] 21世纪海上力量[EB/OL]. [2015-03]. www.navy.mil.

[5] 姚战军.美军新型两栖主力作战装备[J]. 兵工科技,2012(8):19-22.

[6] 黄勇. 国外两栖舰作战系统特点分析[J]. 舰船电子工程,2016,36(2):16-20.

Research on Combat Capabilities of USS America LHA-6

ZHU Lei, DING Jun, LIANG Li

(Jiangsu Automation Research Institute, Lianyungang 222061, China)

The developing skeleton of American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is introduced. Based on research of USS America LHA-6 which includes its combat characteristic and the commanding structure of the US amphibious warfare, the combat mission of USS America LHA-6 in American amphibious warfare is analyzed. It is meaningful on developing amphibious warships and combat structure of PLA.

amphibious assault ship; USS America LHA-6; amphibious operation; shipboard armaments; command and control

2016-10-08

2016-11-27

朱 磊(1982-),男,江苏连云港人,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舰艇作战系统。 丁 军(1968-),男,研究员。 梁 立(1989-),男,工程师。

1673-3819(2017)02-0145-04

TJ83;E917

A

10.3969/j.issn.1673-3819.2017.02.027

猜你喜欢

戒备兵力突击
抗疫当中,国企这样“多线突击”
蛟龙突击
空降兵突击
机群打击链组织结构层级化模型*
试论兵力投入对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的影响
两栖攻击舰舰载直升机兵力持续运用研究
战略战役兵棋演习系统兵力聚合问题研究
吃火锅
搭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