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搭建小学生亲子沟通的桥梁

2017-05-10王琳乔静代淑娥

关键词:范式家校合作模式

王琳 乔静 代淑娥

摘要:大部分亲子冲突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并没有很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可以承担起促进亲子沟通的平台。我校在家校合作中引入心理健康教育,尝试着向全校家长开放心理健康课堂,并不断探索出实用的家长课堂形式和范式:家长心理课堂和家校互助小组两种形式;知识传授型、活动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三种家长课堂范式。

关键词:家校合作;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模式;范式

一.前言

家庭是学生的第一课堂,是诞下健康种子的地方。家庭环境因素和父母教养方式对儿童健康人格的形成与发展至关重要。在小学生健康成长的道路上,学校和家庭理应构建教育统一战线,形成教育合力。然而,纵观目前的心理健康工作,学校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过程中,往往忽视了家长这一强大的外援,甚至很多家长根本不知道学校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此外,由于家长的生活经历及受教育层次有很大不同,他们当中有很多人对教育学和心理学的知识了解很少,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难免会犯这样或那样的错误。在教育过程中家长们需要有专业人员对他们进行指导,与他们一起探讨家庭教育,帮助他们从教育方法的学习、理解、掌握过程中学会与孩子进行沟通,与孩子共同成长。而这也正是學校心理健康工作的职责所在。我校自2013年开展《家校联合对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研究》以来,每学期都向家长开放心理健康课堂1次,在不断摸索的基础上,我校逐渐形成小学生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两种形式、三个范式。本文尝试对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做法进行梳理,以期吸取经验,继续开展更适宜小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家校联合活动。

二、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两种形式

心理教师通过一次次调研,深入了解家长育儿的需求和学生在亲子沟通方面的需求,逐渐形成两种课程模式。

(一)家长讲座注重普及宣传

每学期一次的家长讲座是面向全体家长开放的,而这一课堂,也像学生的心理健康课堂一样,成为我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期初,心理教师就会做好工作计划和方案,以确保这项工作的开展。每次将低、中、高年级分开,根据不同年级学生的发展需求,设计适合不同年龄段家长的心理课堂。例如,父母在养育方式中普遍存在干涉与控制、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其中干涉与控制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增长趋势,而过度保护与偏爱的养育行为随着年级的升高呈现降低趋势。在与家长们交流互动的过程中发现,90%的家长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但在具体的教养行为中却只有不到10%的家长可以将理念落实。面对“家长知道要这样做,却又不知道怎样做”的情况,尝试开设《发现教育之美,形成教育合力》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通过向家长传递“教育要与时俱进”的理念,引导家长走进孩子的内心,了解孩子,尊重孩子,并通过具体的教养技术演练使得家长掌握亲子沟通技巧。此外,部分家长对孩子存在否定和拒绝的现象,我们知道,孩子是通过家长的眼睛来认识自己的,因此,作为家长,如何认识孩子,是孩子自我整合的关键。而对孩子的否定和拒绝大部分情况下是体现在孩子犯错误的时候,家长很容易以成年人的完美标准要求孩子,当他们犯错时,很容易迎来批评和惩罚。因此,设计《犯错误,没关系》的家长课堂,让家长看到犯错误对孩子成长的积极性,并引导家长看到批评和惩罚带来的短时积极效应和长期负面效果,并提供合理应对错误的技巧,以期营造接纳和尊重的教养氛围等。

(二)家长互助小组注重个案干预

我校心理教师根据《正面管教》中的工具箱,自主备课,每学期开展7-8次家长互助小组,每次招收20-30人,持续两个半小时。持续性的育儿知识学习和演练,以及各种作业的体验,使得家长们在学习中不断看到孩子成长的需要,并渐渐学会遵守儿童心理成长的规律,从而将各种亲子沟通的技能以及育儿技巧主动培养成一种习惯。课堂中,我们会邀请家长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为了让孩子成为一个快乐而且对社会有用的人,孩子需要具备一些品质和能力,现在你最想让自己的孩子拥有的3个最重要的品质和能力是什么?②育儿过程中,你遇到的挑战是什么?我们也会了解家长以往的养育方式,并帮助家长分析这些养育方式的利与弊,引导家长学会保留有利的部分,学会调整弊端的部分。同时,家长互助小组中,我们会一起探讨养育什么样的孩子,即我们的养育目标是什么?如课堂中我们会提到正面管教中提到的七个养育目标:

1.对个人能力的感知——“我能行。”——价值感

1.对重要关系的感知——“我的父母、同伴爱我、接纳我,我对他们来说很重要。”——归属感

2.对自我影响力的感知——“我可以决定接下来做什么,并为此而负责。”

3.情绪管理的能力:有能力理解个人的情绪,并能利用这种理解做到自律以及自我控制。

4.人际沟通能力:善于与他人合作,并在沟通、协作、协商、分享、共情和倾听的基础上建立友谊。

5.判断能力强(做出决策的能力):根据适宜的价值观来评估局面。

6.整体把握能力(执行决策的能力):以正直的态度来对待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限制以及行为后果。——采取行动,并为其负责。

家长们在家长互助小组重点以体验式活动为主,通过扮演父母和孩子的角色,寻找养育中的平衡点。每一次小组活动结束后,心理教师都会给家长留下可操作性的作业,这些作业需要按时提交给心理教师,而心理教师则会很认真的修改作业,并于下一次小组活动和家长们共同探讨这些作业。有个家长在作业里提到:“接孩子放学后,我与孩子商量:你可以先看会儿书,但6点以后你要回到自己的房间去写作业。孩子没有什么反应,坐在沙发上看课外书。到6点了,我提醒她,现在是写作业时间了。她真的就回自己房间去了。没有以前的嚷嚷。我先把自己变得和善了,孩子反而比以前听话了。整个晚上,我尽量控制自己,让自己不再像以前那样急躁,她也很安静,相处很愉快。接下来的日子,我要多向心理老师学习,希望可以让自己成长,让孩子更幸福。”像这样的作业很多,我们心理教师往往会一边翻阅一边感动,感动着自己所做的事,感动着家长们的成长,更为孩子的幸福快乐的成长环境感动。

三、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三种范式

通过近三年的家长心理健康课堂,我校心理教师渐渐摸索出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范式。课堂类型主要分为知识传授型、活动体验式、问题解决式三种。

(一)知识传授型的家长课堂

该类型的课堂以心理老师讲授为主。课堂上心理老师引入学生与家长常见的矛盾冲突案例,贯穿科学的心理育儿知识进行讲授。例如“家庭养育中的方与圆”通过养育中给与孩子爱和规则的讲解,使得家长们了解:“爱”就是为孩子构造一个类似于“圆”的容器,孩子在容器中获得充足的爱,他们会带着能量应对成长中的困难,并逐渐成为自己和他人的容器。而规则是一个孩子成长中不可缺少的东西,它就像我们刚才所讲的“方形”一样,线条有些硬度,必须要保持某个弯曲度才能成“方”。与家长的沟通中,我们欣喜地发现:很多家长已经意识到“爱”的重要性,也能尝试着“接纳”、“包容”孩子。然而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又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有些父母会反馈——“我知道包容、接纳孩子,给孩子爱是很重要的,也想一直这么做。可又怕太溺爱孩子”;网络上也出现了一些文章,说“给孩子关爱、无条件的爱孩子等是一种心灵鸡汤,对家庭教育是一种误导”……收集到这些信息,我们看到了一些问题:对于如何做父母,每一个人都很重视。家长愿意学习,愿意吸取知识。但在知识向实践转化的阶段,出现了一些小插曲。家长无法确切地知道,到底是爱孩子重要,还是给孩子建立规则重要?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课堂中向家长发起了一些倡议:“先养后教”(如果没有良好的养育,在我们与孩子的互动中很容易带来一种错觉:对孩子而言,他们会觉得父母不够爱他,或者自己不够好;对于父母而言,亲子关系有疏远感,规则的实施和建立便会出现难度。)、规则源于边界感(如妈妈不是一叫就能来的,有时候需要等一会儿;“妈妈和我是两个不同的人。”;那是别人的,不是自己的东西不去动……以上这样的亲子互动是在帮助孩子建立一种边界感,而这种边界感让他们知道:这个东西不是我的,是人家的,不能随意乱碰。这就是最初的规则意识。)、“高质量的养育”(“骄纵是放弃规则,爱并不意味着可以放弃规则。”)“爱无边界,教有边界”(爱孩子和孩子做了什么没关系;错误的处理、习惯、责任的养成等需要以爱为前提,但这不是爱的职责范围,这应该是规则感、边界感要做的事情;规则之所以能称之为规则,它需要适用于所有的人,适用于任何情境。)

(二)活动体验式的家长课堂

养育如果是一项职业,那么它属于操作性很强的职业类型。而关于家庭养育的知识和技能传授,体验式课堂效果更佳。因此,设计活动时我们会引入具体的养育情境,引导家长使用养育技能。以“当孩子面临自己的问题”体验活动为例:

当孩子面临属于自己的问题时,你通常会怎么处理呢?我们来做一个练习。一天,你的孩子对你说:

“我不知道自己怎么了。琳琳过去很喜欢我,现在却变了,她不来找我玩了。我去找她玩,她总是和齐齐一起玩玩的很开心,我只能自己站在一旁。我烦他们两个!”

现在,你怎么回应孩子?一字不差地写出来。写出你的口头沟通语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在我们来体验一下你的反应方式会带给孩子什么样的感受。

两人为伴,首先A为父母,B为孩子。孩子分享自己遇到的问题,父母进行反馈,孩子要仔细体驗父母的反应方式给你带来的感受,并说出来。然后A\B互换角色。

对白从孩子反应问题开始。

活动结束后,心理教师会询问家长:父母的反应方式是什么?孩子的感受是什么?想到了什么?有什么决定。

在这样的活动互动中,扮演孩子的家长往往会体验到孩子的情绪和感受。我们知道,在养育过程中,亲子之间出现矛盾,除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外,还有父母没有真正地考虑孩子的感受。而这样的活动体验,恰恰引导父母从扮演孩子开始,启发父母自主积极地解决问题。

(三)问题解决式的家长课堂

养育是一种问题解决,所以,我们的目标本来就是解决养育中存在的问题。因此,在家长课堂中,我们尝试着设计了问题解决的课堂中。例如,在情绪那些事儿的课堂中,我们用以下的策略引导家长帮助孩子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孩子的情绪,不给脱口而出的建议,多停留一会儿,倾听孩子的心声;当孩子不知如何表达时,家长给孩子一些示范;表达情绪,但不是用情绪表达情绪,这样的表达让矛盾更为混乱,根本不能解决问题;描述事实,面对孩子的感受,不评论;合理化的建议:用第一人称的方式给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议,“如果是我……,我会……”

小结

小学生对父母的养育是有需求的,他们知道自己需要什么样的养育方式,但又因他们深深认同成人的权威,而不敢向父母提出。在开展家长心理健康课堂的过程中,我们会有大量的前期调研,用来了解孩子的这些需要,除了调查父母养育方式,还对小学生在家庭中的情绪管理(如父母是否允许他们哭泣、小学生及其父母怎么看待焦虑、恐惧等这些所谓的负面情绪)、父母是否体罚,自己如何看待父母的体罚、如何面对父母的唠叨等进行前期调研,根据调研设计家长心理课堂,并在家长心理课堂和家长互助小组上了解家长在类似情景下的感受。我们知道,大部分亲子冲突是因为孩子和父母并没有很好很清晰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自然可以承担起促进亲子沟通的平台。

参考文献

[1]佘丽珍.长沙市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现状调查及改进建议[D].湖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2]何彦娟.家校合作的现状思考与形式革新---以深圳市新秀小学为例[D].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3]何程研.苏州市中学家校合作的现状调查及其分析[D].苏州大学硕士专业学位论文2010

[4]肖新燕.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状况调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2011,11

[5]陈凤梅.浅谈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8(6)

[6]李仲莹.论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家校合作[J].基础教育,2009(11)

[7]李松.家庭环境对儿童发展影响的研究综述[J].许昌学院学报,2007(4)

猜你喜欢

范式家校合作模式
基于SCP范式的贵州省食用菌产业分析
谨言慎行
从教师视角谈“读思达”课堂范式——以“百分数的认识”为例
工商银行与第四范式正式签约共建银行AI核心系统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大学生心理危机管理中的家校合作探讨
家长参与下的家校合作
家庭功能对青少年的外化问题行为的影响机制分析
永续债券探析
家校合作问题分析及解决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