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纳 发现 助力

2017-05-10马立新

关键词:雕塑技术

马立新

摘要:王某,是一名外地借读学生,正值青春期的他又面临母亲再婚的问题,于是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借酒买醉等不科学的做法,逃避现实。我采用“雕塑”技术帮助其修复亲子关系;采用积极强化帮助其树立信心;挖掘成长点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使“忧郁王子”变为“阳光少年”。

关键词:“雕塑”技术;积极强化;发挥优势

背景描述

伴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我国的离婚率也再不断地攀升,在单亲家庭中成长的孩子越来越多,我区特别是乡镇中学此现象非常突出。单亲家庭成长的孩子往往因缺少父爱或母爱而导致心理失衡。他们常常感到孤独、忧虑、失望,往往情绪低沉,心情浮躁,性格孤僻。这种心态如不及时矫正,久而久之,就会使孩子性格扭曲,心理变态,严重影响其情感、意志和品德的发展。

王某,是一名外地借读学生,沉默寡言,不爱与同学交往,缺乏归属感,正值青春期的他又面临母亲再婚的问题,于是自卑、戒备、纠结的心理与冲动、叛逆的青春期心理产生了强烈的碰撞,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他选择了离家出走,借酒买醉等不科学的做法,逃避现实。

我采用“雕塑”技术帮助其修复亲子关系;采用积极强化帮助其树立信心;挖掘成长点帮助其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等方法,使“忧郁王子”变为“阳光少年”。

分析解决问题过程

醉酒风波

大操场上,我们正在进行新生培训,同学们都在认认真真地练习广播操,走在学生中间,我的目光一下子停留在他身上:瘦瘦的身体,漂染过的碎发,忧郁的眼神,明显和大家格格不入。练习结束后,我走到他身边询问他的姓名,得知他叫王某,是一个从重庆来的借读孩子。在我的要求下,他把头发修剪整齐了,但是那一脸的忧郁却深刻印在我的脑海里怎么也挥之不去。

他的学习基础很差,上课从不发言,同学也反映他在班里很少说话,同学们都叫他“忧郁王子”。我多次找他聊天,试图走进他的内心,引导他好好学习,但无论我怎么做,他都沉默不语。多年的班主任经验告诉我,这是个有故事的孩子。

果然如我所料,一天我们班的班长匆匆跑到办公室:“马老师,不好了!王某喝醉酒了,吐了一地。”“喝酒?”我赶紧跑到了教室,眼前的情景令我既生气又心疼:王某歪歪扭扭地倒在地上,旁边是他的呕吐物。走到他身边,我发现他的眼睛通红,脸上有明显的泪痕。我的心一阵绞痛,所有的愤怒、埋怨此时都化作了心疼。这是一个怎样的少年呀?他内心经历了怎样的痛苦以至于让他醉酒麻痹自己?我赶忙让班里几个大个男生把他扶到凳子上,几个女生把地面收拾干净,我从办公室拿来毛巾、水杯,水果。给他擦凈了脸,喂他喝点水,吃点水果,醒醒酒。简单地安置好他,我开始给他妈妈打电话,但是电话一直关机。“老师,我没事,您不用给她打电话,不用!”说完便嚎啕大哭起来,我以为他是怕妈妈的责怪。这时班长悄悄告诉我:“王某没有爸爸,妈妈也要跟别人结婚了,很久没回来了。他现在自己租房住,自己做饭。”同学的话语让我感到震惊:12岁的孩子本应还父母的面前撒娇,充分享受父母的关爱,可是他却独自生活……电话打不通,家里没有大人。怎么办?几番思索后,我拨通了丈夫的电话,请他帮忙把孩子送回家,给孩子煮点粥,照顾一宿。丈夫爽快地答应了我的要求。这场风波暂时平息了。

心理探源

醉酒风波平息了,让我认识到对王某的教育将是一个艰难的过程。结合王某的成长经历我认为他沉默寡言,拒绝沟通、甚至喝酒买醉都源于他缺乏归属感,安全感,自卑、戒备、纠结的心理。

他作为一个外地务工人员的子女,离开家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地方,从小生活成长的环境、接受的家庭教育、学习习惯、生活习惯等方面与本地孩子有极大的不同。这些都会让他觉得手足无措,产生对新环境的恐惧心理;成绩受挫、沟通不善,这又造成了他的自卑心理,不愿与同学特别是老师交流,担心别人看不起自己,对人充满戒备和敌意。

家是孩子成长的的驿站、避风港,是安全的代名词,但是他却因从小失去父亲,缺失了父爱的庇护,在心理上承受着巨大的痛苦,而母亲的再婚打算,也没有跟他做很好的沟通和解释,这一切都将他推向了恐惧、无助的风口浪尖,加剧了他自卑、戒备心理的形成。

正处于青春期的他,内心渴望与同伴交流,但是自卑心理又造成了他害怕与同伴交流,渴望与害怕在他的内心形成巨大的矛盾,冲突。他渴望母亲的爱,但是正处于叛逆期的他不愿表露这种情感,相反他用独立生活来逃避对母亲的爱,惩罚自己,这些都造成了他内心的纠结、困惑。所有的纠结与困惑却不能找到合理释放的出口,他只能学着大人的模样——喝酒买醉。

辅导对策

感觉到事态的严重性,我开始有的放矢的对他展开教育。

一、“雕塑”技术,帮助修复亲子关系。

母亲是孩子最亲近的人,要想让王某真正打开心结,离不开他妈妈的支持。在电话联系不上的情况下,我多方打听,几经周折,找到了他妈妈工作的地方。在与他妈妈反复交谈下,我们决定:妈妈先低头,主动向他伸出橄榄枝,将他接回家,一同生活。于是一个下午,他妈妈来到了我的办公室,在与儿子长达两个小时的交谈后,母子二人抱头痛哭。他表示支持妈妈再婚,而妈妈却在真正了解了儿子之后,毅然决定等儿子上了高中,再结婚。看着这母子二人重归于好,血浓于水的动人场面,我的鼻子不由得一酸:母爱是多么的无私,孩子是多么的善良,却因为缺少必要的沟通,差一点酿成大错。我又不失时机地运用撒提亚的“雕塑”技术,引导母子俩换位思考,改变沟通模式。我将从网上购买的讲述单亲家庭孩子幸福成长的小说《杜鹃的故事》送给他,引导他理解妈妈一人生活的孤独与不易,告诉他应该学会接受现实、理解他人、尊重他人、胸襟宽阔,做一个真正的男子汉。

二、及时表扬,积极强化,促使其形成开朗、热情、自信的良好人格。

这件事发生后,我更加关注他在学校的表现。一次课上,我特意请同学们介绍各地的小吃。王某并未举手,被我叫起后,腼腆但生动形象地讲了重庆的小吃。放学后我发了一条短信给他:“你今天上课讲得真好!我都想去重庆了!”一会儿他给我回了一个笑脸。我立刻又给他回了一条:“你讲得非常清楚,语言和表情都好,看来你的表达能力很强!”他给我回了一个害羞的笑脸。我再接再厉:“希望你平时也像今天一样,多给我们讲讲重庆的故事,相信你!”他连发了几个“嗯嗯嗯”。这次短信沟通使我们走进了彼此的心里。

王某变了,他脸上的笑容渐渐多了,上课发言的次数也多了,关键是和他聊天的同学越来越多了。

三、找到其成长点,鼓励其发挥优势,在集体活动中获得成功体验。

看到他的这些变化,我心里暗暗高兴,决定实施下一步策略。通过和任课老师、同学的交流,我得知王某的球感很好,篮球打得不错。于是我特意邀请一班与我们班进行一次篮球比赛。当我把这个消息告诉同学们时,大家都欢呼雀跃,我偷偷的观察着王某的小表情,眼睛眯成了一条缝,带着浅浅的笑意。此后的几天我发现他常常在操场上练习篮球。比赛那天他的表现更是赢得了大家的阵阵掌声。比赛结束后,在大家的簇拥下,他来到了我的面前:“老师,我打得好吗?”“好呀!我看你就是一個篮球天才!谢谢你带着大家取得了今天的胜利!”我拍着他的肩膀说,“从今天开始,咱们班正式成立篮球队,你就是咱们班的篮球队长!”他终于扬起了笑脸:“我一定完成任务!”

几番努力后,王某变得开朗自信了,课堂上积极发言,课间和同学侃侃而谈,课外活动时间带着大家在球场飞奔。大家都说那个“忧郁王子”如今变成了阳光少年。

经验和反思

王某从以前那个沉默的“忧郁王子”成长为一个充满了阳光,自信的小伙子。回想起与他共渡的这段生命历程,我总结出以下几点:

1、接纳学生,与学生共情。每个学生都是不同的个体,他们有不同成长经历,成长环境,面对学生我们首先要接纳他们,尤其是他们的不足。面对他们成长中的困惑问题时,要共情而不是同情,要设身处地地为他们着想,要站在他们的角度思考、看待问题。爱是教育的起点,正因为有了对学生的爱,我们才会用宽广的胸怀包容他们、理解他们,进而寻求教育他们最好的途径。

2、关注学生心理变化,探究行为本源。每个孩子都会犯错误,我们不能只关注行为表面,而应该更多的去寻找行为背后的原因,只有这样才能帮助他们纠正偏颇,获得更好的发展。

3、关心特殊学生群体,做好学生和家长、社会沟通的桥梁。社会发展迅速,而随着时代的变化,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外地务工人员子女、单亲家庭子女等迅速增多。他们特殊的经历有可能会导致心理、行为等方面出现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我们静下心,因人制宜,找到教育的最佳策略。

4、发现学生心理优势,挖掘潜力,促其体验成功。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所说,培养学生不是更多地修正他们的错误,而是识别和培养他们最强的品质,帮他们发现使他们生活得更好的力量。作为教师我们要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发现、挖掘学生的心理优势,使其感受到学校生活的乐趣,学习的意义。只有充分发挥学生的心理优势,才能挖掘其潜力,使其在学习、生活中体验到成功、幸福,进而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人,社会需要的人。

每朵花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语言,都有自己的芬芳,都有自己的风姿,我们不仅要静待花开,更要接纳他们、发现他们的优势进而助力他们的成长。

猜你喜欢

雕塑技术
巨型雕塑
我的破烂雕塑
写实雕塑
探讨电力系统中配网自动化技术
移动应用系统开发
北京市中小企业优化升级
雕塑的说教与雕塑的煽情
合肥市雕塑院雕塑作品选等
自然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