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开放发展:中国自信的新型对外发展理念
2017-05-10陈童敏
[摘 要]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着重强调要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理念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勾勒出今后5年中国开放的“路线图”。本文通过对“一带一路”战略的历史、性质、定位进行研究,以此深刻明晰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理路及其在“十三五”规划的地位与作用,探究此背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战略考虑,并以此揭示开放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中国自信的新型对外发展理念。
[关键词] 开放发展理念 “一带一路” 中国自信 文化自信
十八届五中全会,决议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以发展为主线,为我国如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这第一个百年目标制定了决胜阶段具体的目标规划,也为实现全面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更为坚实的基础。《建议》最大的亮点在于它完善了发展理念,提出必须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五大发展理念是一个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统一整体,是着眼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展开的具体发展思路,也是对“五位一体”和党的建设整体统筹布局的深化及推进。
五大发展理念中着重强调要坚持开放发展,着力实现合作共赢。开放发展理念从完善对外开放战略布局、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等多个方面,勾勒出今后5年中国开放的“路线图”。以此为基本遵循,它提出了“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同有关国家和地区多领域互利共赢的务实合作,并强化发展打造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全方位对外开放新格局。“共商共建共享”、“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全方位开放”等关键词,都以国际关系领域新型理念的方式,在向世界昭示中国政府在对外开放中前所未有的力度、深度以及广度,同时也在昭示中国特色的新型对外理念由理论概念向具体的战略步骤迈进。开放发展理念,又以其实现全方位开放的“内外联动”,实现合作共赢的推进目标,极大地拓展了我国的统筹发展空间,即以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促改革促创新,充分运用我国资源、市场、制度等优势,又重视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这样必将赢得我国发展的主动,为未来开辟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自“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提出以来,即引发了学界就中国对外开放相关政策理念进行研究的热潮。研究成果较多的集中在对“一带一路”战略即将构建的对外经贸新态势,以及对外文化交流发展新方向等问题进行解读分析;①也有的著述借研究“一带一路”战略而对国家整体对外政策进行概括思考,②而将“一带一路”战略与《建议》之开放发展理念的提出作理路脉络上的理解与系统整体研究的成果并不多。此次《建议》,以此前“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为先导,站在更高的角度,提出坚持开放发展理念,这表明我们需要用整体布局的思维、高度,重新充分认识“一带一路”战略,认识其在国家“十三五”整体规划部属当中的地位,以此深刻明晰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理路及其在“十三五”规划中真正的地位与作用。并且,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的进程中,我们也需深刻理解中国如何借用以“一带一路”为先导的开放发展理念向世界彰显“中国话语权”之大国战略。本文即从“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切入,通过研究“一带一路”的历史、性质、定位,以此深刻明晰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理路及其在“十三五”规划的地位与作用,探究此背后中国国际话语权建构的战略考虑,并以此揭示开放发展战略的本质特征:中国自信的新型对外发展理念。
一、以“一带一路”引领的全方位合作共赢
“一带一路”作为开放发展理念下关键性具体举措被写入《建议》,成为“十三五”时期重点推进的建设内容。“一带一路”是一个互利共赢之路,有利于国家和地区间的沟通连接,是开放发展理念的集中体现。通过回顾“一带一路”的提出过程,及其历史渊源,可以明晰《建议》开放发展理念提出的内在理路所在,及其在“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地位。
2013年9月和10月,国家主席习近平相继在哈萨克斯坦和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首次提出了加强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致力于加强同东盟国家的互联互通建设,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倡议。由此,形成了中国全方位对外开放布局下进行“一带一路”建设的新型的对外经贸文化交流战略。继而,2014年中央经济工作會议,将“一带一路”建设纳入全年工作任务,由此,“一带一路”建设正式成为中国内政外交的重要规划布局。至2015年3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外交部、商务部联合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 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和行动》,明确了各省份在“一带一路”规划中的定位,使“一带一路”进入实施阶段。“一带一路”,以其涵盖历史意义的深远,概念的创新,在对外交流战略布局中的关键作用,已上升至国家战略的层面。“一带一路”符合国际社会根本利益,彰显出人类社会共同理想和美好追求,是中国对国际合作以及全球治理新模式的积极探索。同时,作为中国梦的具体化和中国地缘大战略的雏形,“一带一路”战略为当代中国指明了发展方向,规划了中国未来30年全球战略资源的配置格局。[1]同时,“一带一路”是在充分统筹国内社会经济转型关键时期新形势下,大力推进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对外发展战略。
“一带一路”战略在中国日益融入全球化进程的过程中,在中国向世界彰显其制度性“话语权”的总体考虑下有其突出的定位与作用。“一带一路”的提法,借用古代中西交流中的重要交通要道“丝绸之路”的文化符号及内涵特征,并赋予其时代意义。它继承“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古丝绸之路精神,又在空间和性质上超越了古丝绸之路,从“时代性”、“先进性”、“开拓性”三个方面对古丝路做出了创新性发展。这当中即已经蕴含让着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的意图及布局考虑。[2]endprint
我们可以从历史脉络中深入认识“一带一路”战略布局的性质及其重要意义。公元前2世纪,张骞出使西域,向沿途国家带去中国的货币、丝绸,巩固汉代中国对周边国家的影响。最初,“丝绸之路”的形成与汉代的对外关系政策及政治诉求有更直接的关系,但由于民间对中国物品的竞相追逐,于此时或更早,即无形中形成了更多地带有商贸性质的,后来被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称为“丝绸之路”的中西交通要道。唐宋时期,陆上丝绸之路依旧活跃,而海上丝绸之路变得日趋重要。至元代,蒙古国凭借其强大的军事力量打通了欧亚大陆的交通障碍,极大地降低了丝绸之路的交易成本,促成了古代陆上丝绸之路最后的辉煌。直至西方进入大航海扩张时代,中国却因推行紧缩的对外政策,频繁实施闭关,以致逐渐走向落后,丧失了主导世界格局变化的一次关键机遇。从对“丝绸之路”以及由此延伸的中国对外关系的简单回溯可以看到,正是陆上“丝绸之路”以及“海上丝绸之路”的开辟与繁荣,使中国获得辽阔的对外发展空间,也使国家地位获得极大提升。
“一带一路”以“丝绸之路”为主线建设的构想和倡议是对古丝绸之路的传承和提升。 “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主要继承的是古丝绸之路开放的精神内涵,蕴含着以经济合作为基础,以人文交流为支撑,以互利共赢为宗旨的发展理念。具体地说,即是弘扬丝路精神。“一带一路”与古代丝绸之路两者都存在着弘扬中国文化精神,存在着国家对外关系的政治利益之诉求的特征,而两者也都同样存在倡导和平、开放、包容、发展的外交理念。
在当前外交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战略与古代“丝绸之路”存在着极大的区别。首先,在开放的宗旨与程度上极大突破了古丝绸之路的范围。“丝绸之路”,在其最早的形成过程中,更多地是立足于稳定边疆、宣扬汉威,以达到有效控制周边地区与国家的目的。这样的立场与指向又基于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外交机制:纳贡体系。此时的外交理念是单边的,非平等,非共赢的。当今世界格局已经发生深刻转型,近代以来形成的国际外交理念也在发生变化,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日益深化的世界形势底下,“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是中国在充分立足国情,立足世界世情而做出的战略判断与布局。“一带一路”战略与古丝绸之路最大的区别在于“双向”、“共赢”等关键词所代表的外交理念。“一带一路”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完善双边和多边合作机制,区别于单边为主导的外交宗旨;它以全方位“互利共赢”新格局的打造为目的,区别于单一的国家政治经济诉求指向。
“一带一路”战略成为“十三五”时期坚持开放发展理念下重点推进的内容,代表着十八大以来开放发展战略布局的总体脉络。“一带一路”战略所蕴含的对外开放内涵,及其所代表的对外开放宗旨、目标、举措,都集中反映“十三五”时期国家坚持开放发展理念的外交策略下推进的相关内容,“一带一路”建设战略的推进在“十三五”时期的重要地位可见一斑。中国以提出“一带一路”战略为先导,逐步相序提出此次《建议》所倡导的开放理念,可以说,“一带一路”建设战略引领“十三五”时期的中国对外发展进程,开放发展理念是以“一带一路”为突出战略布局的全方位的合作共赢新理念。
二、开放发展的现状与新机遇:
30多年来,我国从建立经济特区,到推动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再到加入世贸组织,参与全球治理模式探索,开放的步伐不断加大。“十二五”时期,面对复杂严峻的形势,我国始终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推动内需与外需、出口与进口、“引进来”与“走出去”,对外开放再上新台阶,开放型经济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日益突出。中国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相关的开放政策理念。就“全方位”开放而言,我国的对外开放是对世界所有类型的国家开放,不仅对发达国家,而且也对发展中国家开放。就“多层次”开放来看,我国的对外开放经历了由东到西、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沿海到内地逐步推进的过程,形成了全国性的对外开放格局。一个以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地带、沿江开放地带、沿边开放地带和内陆省会城市为代表的多层次对外开放格局已经颇具规模。而就“宽领域”开放来说,是在多个领域,多个渠道向世界市场开放,包括商品市场、资本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等。
当前我国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已发生深刻变革: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全球治理体系深刻变革,国际力量对比逐步趋向平衡;同时,全球经济贸易增长乏力,地缘政治关系复杂变化等外部环境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多等。随着当前的国内国际形势发展,我国迫切需要对开放战略进行更加开阔、更加缜密、更加长远的思考与部署。然而,解题需先破题,越是复杂多变的形势越需要全局精神的统筹布局战略,所以,也只有继续坚持对外开放的新理念,新策略,才能不断完善开放战略布局,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從而为中国整体发展赢得更为有利的发展机遇与空间。
而与此前外交战略有所不同的是,中国当前要求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健康发展的理念思路及举措已趋向成熟,在考虑国家重大改革方针政策时,要求具备战略布局的统筹眼光与原则,坚持“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也是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必需遵循的六大原则之一。所以,“十三五”时期坚持开放发展理念,推进全方位对外开放,是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展这一原则指导下的必然要求,其更深层次的立足点先在国内,意在为国内经济社会发展赢得更为广阔的更为协调更为持续健康的发展环境,对国内国际经济联动效应将给予更高的关注,积 极应对外部环境变化,推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立足国内和放眼全球相统筹的原则,既以新理念新思路新举措,主动适应和积极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又从全球经济联系中进行谋划,重视提高在全球范围配置资源的能力。
三、中国自信的新型对外发展理念:
《建议》所强调的开放发展理念,独具中国特色,是中国自信支撑下的新型的对外理念。
坚持开放发展,首先是中国文化自信支撑下走向世界的大国战略。前述以“一带一路”为战略先导,以中国著名的“丝绸之路”交通要道为文化符号,并赋予其新的时代意义,这本身即是秉承中国传统文化中悠久的独特的对外观念: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走和平发展之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传承和发展”,深刻点明了这是根植于中华民族文化内核的外交理念。endprint
凭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坚信,以及对全球事务的责任,中国正以此理念积极引领国际关系走向。“计利当计天下利”,习近平总书记在《携手建设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在印度尼西亚国会的演讲》等文中多次引用这一句话,用蕴含中国传统儒家积极入世,以“天下”为己任之名利观的名言,向世界各国表明中国在传统“义利观”引领下处理国际关系的立场,倡导推进“三个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的构建,并展现中国在其中的努力,也以此向各国展现了中国独特的传统外交理念在促进国际秩序朝着平等公正、合作共赢方向发展当中的积极作用。“和而不同”,是中国人处理“关系问题”的一个基本态度,也表现了中国人宽容开放的本质。在这一态度下,中国尊重各国不同的文明,尊重各国的制度、文化,认为每个国家都应该根据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习近平即一再强调:“鞋子合不合脚,自己穿了才知道”,以此表明我们国家充分尊重各国根据其自身国情选择合适的道路,或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的演讲》等文章中多次谈及“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推动各文明交流互鉴。早在“一带一路”建设战略提出之时,由于历史文化差异、现实利益冲突、外部环境干扰等因素影响,外界在看待“一带一路”时,出现了不少误解和担忧,有不少外国媒体即认为这是“中国版马歇尔计划”,或者是“中国版珍珠链战略”,抑或是美国“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的替代品。[3]然而,从上述对中国文化自信引领下开放发展理念的独特性的论述可见,中国所提倡的外交理念,以及以此正在推进实践的外交举措,与“马歇尔计划”等有着根本性差异。当今时代,个性彰显,有差异,却能异曲同工,中国人秉承中华文明的内在品格,凭借着以此建立的对世界秩序的想象,强调相互尊重、平等相待,以与世界各国共享机遇、共迎挑战。中国正积极参与国际事务,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如扩大对外援助规模,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等,都是本着这一原则。可见,凭借着根源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文化自信,我国正逐渐打开外交局面,逐渐提高立足于全球的制度性话语权。
坚持开放发展理念,在中国文化自信为内核支撑下,以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不断丰富理念内涵。中国自信的本质特征即是中国特色,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始终坚持立足于基本国情,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探索出适合中国国情发展需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在实践中获得经验,制定了一系列中國特色社会主义根本制度,从而赢得改革开放以来世界瞩目的成就。始终不渝地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自信支撑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指导思想的集中体现,是我们党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做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不断推进自身发展的新局面,而同时,也把蕴含中国自信的中国特色外交理念推广至世界各国。中国始终强调要广泛深入宣传我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的战略思想,进而推动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当下的和平发展道路,即是始终不渝地奉行全方位互利共赢的开放发展特色道路。
坚持开放发展,强调协同推进战略互信、经贸合作、人文交流,目标是形成深度融合的互利合作格局,打造一个实现五通(政策沟通、道路联通、贸易畅通、货币流通、民心相通)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责任共同体,从而促进世界经济的繁荣和人类的进步。对“互信”、“互利”、“双向”、“合作”等理念的强调,与中国传统外交以及世界现代外交理念都有着质的差别,也是中国在向世界各国传扬的独特的对外发展理念。中国不仅需要为自身发展开创对外开放新局面,同时还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并积极承担国际责任和义务,勇于承担世界经济和人类进步共同发展的责任。
早在2013年,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一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发表了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维护和发展开放型世界经济》的重要讲话,针对当时世界经济形势和多变贸易中存在的问题,开出了中国的药方,运用中国特色的外交理念给出了中国的答案:一是形成合力,共同推进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二是致力于开放式发展;三是坚定信心。2015年11月11日,习近平主席在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发表题为《发挥亚太引领作用,应对世界经济挑战》主旨演讲,在演讲中指出阐明“中国机遇”,提出“中国方案”,并分享“中国期待”。对比上述2013年的演讲主旨,此次演讲更加体现中国勇于承担构建亚太经贸合作新格局,迎接新挑战的姿态,表明中国为求和平发展,积极“应对世界经济挑战”的坚定立场。而“十三五”规划所提出的“开放发展”理念,在本次APEC中作为新的“中国方案”被推出,这是继G20峰会后习近平再次提及中国的“十三五”规划建议和“五大发展理念”。习近平在演讲中集中阐释了中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政策举措,展现中国经济的光明前景,这也是《建议》通过以来开放发展理念及其战略举措的一次有力实践。这次演讲更显著地从经济发展路径和模式的角度谈亚太合作,鲜明地体现了中国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积极姿态和创新思维,可以说,这是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带向了世界,并借包涵新型开放发展理念的“中国方案”,在区域合作中发出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
结语
开放发展理念独具开阔、全局、高度的眼光。这种积极、协同、共赢、独特的对外理念,根本上又源于对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取得的瞩目成就的自信,源于深层次的制度自信、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以及文化根源上的文化自信。以中国自信为理念支撑,以互利合作格局为推进目标,中国正在逐渐提高自身的制度性话语权,也必将以此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参考文献:
〔1〕杜德斌,马亚华.“一带一路”:中华民族复兴的地缘大战略.地理研究,2015(6);
〔2〕 王义桅.论“一带一路”的历史超越与传承.学术前沿,2015(5月上);
〔3〕孙敬鑫.“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国际舆论环境.当代世界,2015(4)。
作者简介:陈童敏(1985--),女,中山大学历史学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共党史、中国近现代史、中西文化交流史。现任中共茂名市委党校市情研究中心调研科科长。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