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房菜中的天地人和
——顺德十三姨餐馆日常运作探析
2017-05-10晏青
晏 青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广东 广州 51000)
民俗研究
私房菜中的天地人和
——顺德十三姨餐馆日常运作探析
晏 青
(中山大学人类学系 广东 广州 51000)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厨在顺德。由此可见,顺德的烹饪与饮食在粤菜中的重要地位。顺德之所以成为广东饮食的重镇,与其特殊的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伴的食材来源、饮食方式、生计生活,乃至现今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以人类学视角,从顺德的人文地理与饮食生态出发,介绍其饮食文化的基本状况。并通过顺德十三姨餐厅发展背景和状况,了解作为当地的一家小型私房菜馆如何运作,以阐明他们对食材和烹饪的认识和理解,以及在其中蕴藏的生活经验、烹调知识及经营策略。
顺德 私房菜 十三姨
一、寻味顺德
俗语有云:食在广州,厨在顺德。由此可见,顺德的烹饪与饮食在粤菜中的重要地位。顺德之所以成为广东饮食的重镇,与其特殊的人文地理以及与之相伴的食材来源、饮食方式、生计生活,乃至现今发展息息相关。本文从顺德的人文地理与饮食生态出发,介绍其饮食文化的基本状况,并与现代餐饮中私房菜的发展相结合,进一步讨论以顺德十三姨私房菜为代表的顺德饮食发展背景和状况。
(一)顺德的人文地理与饮食生态
顺德区包含十个街镇,现今直辖佛山,东连广州番禺,北接佛山,西邻江门,面积约808平方公里。用通俗的话说,天生就注定不凡。
宋代之前,珠江上的土著主要为疍民,这些水上人家熟悉水性,以捕捞蚝一类的海物为生,被古代记载中称为“食水产之人”,在后来与汉人的同化中,也影响了他们的饮食习惯。“安史之乱”后,中原地区的人口流离失所,大量南迁。中原族群携带家眷长途跋涉、越过南岭,在珠江两岸安营扎寨、围湖造田、耕种求生。疍民渐渐被汉化,南下汉人同时吸收水上人家的风俗习惯和饮食方式。
珠江三角洲由西、北、东江三条河流冲积形成的复合状态而成,有别于单一河流冲积而成的长江和黄河三角洲。沙田的形成主要靠自然因素,即由三江挟带泥沙淤积而成。宋代之前,珠江三角洲发展缓慢。明代开始,人们通过抛石、种草实行人工促淤,加快了沙田的淤涨。清代与海争田,堤围修筑迅猛发展,沙田开垦进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期。
明初,只在低洼地方挖塘,环水筑基。在塘内养鱼,在堤围上种植桑树、果树、甘蔗等经济作物,形成了独特的“桑基鱼塘”、“果基鱼塘”、“蔗基鱼塘”模式,改变了以往单一种植水稻的农业形态,发展了商品性的经济作物,使珠江三角洲成为富庶的鱼米之乡。清代之后,随着基塘利益不断增长,人们逐渐开始把一些肥沃的沙田也挖为鱼塘,“广州诸大县村落中,往往弃肥田以为基”。结果,使得农田面积日益减少。特别是乾隆二十四年后,广州成为通商口岸,对生丝的需求扩大,从而刺激了人们大量地发展基塘农业,出现了“弃田筑塘、废稻树桑”的热潮,耕地被大量挖为鱼塘,稻作生产受到一定排斥。
李健明馆长在《顺德文化初析》中谈到,顺德人谈鱼生、敬鬼神、杂食成风,结合了楚越风俗特征。他在研究南迁家族的族谱中,发现远距离人口血缘交换,也使得顺德地区的人种兼有了南北文化特征。作为文化边缘的边缘地区,顺德人长期在“远儒状态”中重利重商。务实求索的顺德,在明清时已是“百物辐楱、商贾常满”,清代初期成为广东银行、南国丝都,广东省最大的蚕丝交易中心。桑基鱼塘催生了自由经济的繁荣,漅丝业和金融业又推动了顺德金融格局的形成。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顺德推进的十项改革措施,使得顺德成为全国现代化城市的试点城市之一,并成为国民生产总值的佼佼者。
顺德四通八达的水路,为民众轻松进入内陆的江河名川,并直达世界各大洲提供了便利条件。这种得天独厚的地理环境,与中原文化和南迁中原人呈现出的勇气,与疍民的包容和接纳结合在一起,使得顺德在近两个世纪变成富饶之地和美食之乡。明末清初,顺德每天有洋船往来香港澳门,通向东南亚,直至欧洲。贸易往来的便利条件,也为顺德海外经商和开餐厅酒楼谋生提供了机会和条件。粤菜也随之传播到了海外,同时不断吸收海烹饪技法发展本地菜,促进内外技术的交流。
发达的商业贸易往来,最终成就了顺德的饮食行业,顺德厨师在中国乃至世界,闯出了一片天地,本地特色美食闻名遐尔。其中,大良有炒牛奶,勒流有菊花水蛇羹,伦教有伦教糕和羊额烧鹅,陈村有陈村粉,乐从有金猪玉叶,龙江有集北水蛇粥,杏坛有八宝酿鲮鱼,均安有蒸猪,容桂有鸡仔饼、北滘有碧江虾仔云吞,种类繁多、简朴纯正、原汁原味,常常是“食完碟中无汁水”。
2014年12月1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官网宣布,顺德成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组织的成员,并获得“美食之都”称号。总结取胜的理由,是顺德美食行业已称为城市商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地拥有大量传统的餐厅和厨师,以及丰富的食材来源,传统烹饪方法和传统食品市场交易,常年的地方美食节,烹饪比赛和奖励,烹饪学校对传统的系统培训,决定了顺德菜是粤菜辉煌的重要创造者。
(二)私房菜的由来
关于私房菜,最早源于清朝袁枚的《随园食单》。该著作是旧时私房菜集大成者,史称其为“中国古代最讲究的食客”。袁枚不仅介绍了南北菜肴饭点及名茶名酒,还讲了不少厨事原则和饮食原则。其中,对各种细微之处的在意,如掠过一缕缕炊烟,把人物和风物都看透了。
“私房菜”是指开在私人馆邸,无光鲜门面,无固定菜单,全靠厨师手艺的食肆。坊间流传,私房菜源自清末年间,富家大院酒席宴请诸多。也有说法,私房菜式是官府菜的民间版本。官府的菜制作甚为繁复、规矩多,厨子离开官府后沦落人间,但吃饭的事仍然讲究刀工、手法和品味。
清代中后期,顺德的士大夫与豪门富户,有钱又有闲,打发日子的方法,便离不开“啖”。《粤菜溯源记》提到,但凡有钱人家,都喜欢雇佣厨师,为主人提供精致雕琢的美食,同时料理一日三餐。顺德藉香港美食家唯灵曾写道:我们祖父一代,不论城乡富户都是几房人聚居大宅,上下人等由大厨房统筹。家中少爷、少奶、小姐,有时想吃些什么时鲜美食或滋补养颜的炖品,对胃口的小菜,这就是私房菜。这些食不厌精的美食家,造就了脍不厌精的私厨。为讨主人欢心,私厨们使出浑身解数,全副身心投入在捻制工夫菜上,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顺德独特的私家菜谱。
清代薛兴国在《吃一碗文化》谈及私房菜,光绪年间有一位祖籍广东的世家子弟谭瑑青,祖父辈皆为官且好饮食,其父把家乡粤菜混合京菜成“谭家菜”,在北京打响了名堂,后来家道中落,他便以筵席方式做“谭家菜”,每晚只做三桌,并要在三天前预订。其时,达官贵人都以吃过其私房菜为荣,最盛时订位要等上一个月。“谭家菜”名声大振,“食界无口不夸谭——谭家菜。”后来,随着私房菜的流行,其在香港、广州、北京等地迅速蔓延,较为出名的有江府菜、段家菜、任家菜、王家菜等。私房菜由此走出了私家大园,演变成小众商业模式,也带动了社交空间的延伸。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顺德的漅丝大亨,银号老板成了生产力的杰出代表,与靠租金吃利的土财主不同,他们务实干练、讲求效率,急需了解资讯和行情,因而少不了社会交际和业务洽谈,经常要办理或出席各种私人宴饮活动。这一新消费群体的出现,使得顺德私房菜得到空前发展,出现了“即炒即卖”的全新烹调方式,顺德小炒瞬间流行起来。它的及时性和精致家常特征,代表了顺德菜更为简单易行地进入商业社会。这个烹饪模式的传播,让食客们对饮食有了虽简单却变化无穷的体验。
由此可窥,社会阶级的分层,是私房菜产生的根本原因。某个时代的某个时期,有人开始掌握更多的财富,食物便成为区分阶级、衡量地位的因素。无论数量还是菜色,或料理方式,以及食用方式,自然出现了差异,直至出现私人空间和烹饪方式。多样化和高质量,代表了高社会地位的饮食。这些高级料理的元素包括:量多丰富,菜色独特,服务殷勤,菜肴多样又具有创意。
食不厌精、或食不厌多,这两套标准意见自古相持不下。孔子的饮食主张是食物绝对新鲜,通过巧手烹饪、摆设精美,但不违背简朴原则。人们逐渐认识到,食物本身引人注目,量少和精致的烹饪才能显得其高贵。而私房菜的形成,正是高度的食物思想浓化。所谓精心挑选,受过训练的人,见过世面的人才懂得。区分社会阶级的烹饪,造成了高阶烹调职业,一连串的技术和厨房务实规范,也因此而兴起。
顺德私房菜的特点,源于顺德厨师与食客对“原汁原味的理解和追求,强调鸡有鸡味、鱼有鱼味”,绝不许因调味的雷同而含糊混淆。具体而言,首选在食材选择上注重物料的鲜活品质。比如选鱼,鱼被捉时受了惊吓,就算游水如常,但蒸熟之后只剩下一碟鱼水,他们把这种鱼称为“失魂鱼”。因此,买回来的鱼,须在静水中安神十五天,使之心情平复。如鱼能向一个方向静止或极慢游动,说明已经恢复到常态。顺德有句行语“造活”,就是指鲜活的全鱼从剖杀到起肉,切片到上碟,摆好造型,八分钟时间。
顺德即捕即烹的生猛海鲜,强调只有善待食材,才能得到它的鲜美。其次,烹制要火候恰到好处,以保证鲜嫩爽滑。菜肴烹饪完成后,第一时间送到餐桌,上菜路程的远近也必须考虑。正如清代美食家李渔说的:“鱼之致味在鲜,而鲜之致味又在“初熟离釜”之片刻。顺德人把鱼的“初熟离釜”的时间缩倒最短,吃鲜吃到了极致。
可见,顺德私房菜的精髓在于讲究原汁原味,注重清淡鲜甜,追求真味。忠于自己最好的烹饪方式,是从在地的时令鲜活食材中吸收“菁华”,这堪称顺德人的“核心口感”。
(三)十三姨私房菜餐厅
笔者家住番禺,紧靠沙湾镇,越过一桥便是顺德。作为资深旅行家,在走遍世界诸多国家后,每次归来最思念的,是找家粤菜馆大快朵颐。当然,平常也会约上朋友到顺德寻吃。过程中,与十三姨私房菜的缘分非常奇妙。在进退维谷的瞬间,我们遇上了,而且第一印象是来对了。
十三姨私房菜地方不大、客人不多,主人家一边若无其事地给我们沏茶,一边慢无目的地攀谈。得知笔者是寻食之人,通知大厨做最拿手的粤菜。半小时后,端上了四道菜:拆鱼羹,椒麻鸡,白灼海鱼,盐煎饼。自此,我们像久别重逢的人,十三姨私房菜成为了笔者的“田野”。
十三姨私房菜餐厅位于顺德容桂镇,是一座简约版的“西关大屋”,占地六百平方米,二层建筑属于砖木结构,采用了青砖。大门采用可推移的“木趟栊”,趟栊是一个活动的栏栅,用13或15条坚硬的圆木条(一般为红木或硬木)构成,横向开合故称趟栊。角门和趟栊有通风和保安功能,是适应岭南炎热多雨气候而特制的建筑构件。在大门正上方挂着牌匾,“十三姨”三个大字非常显眼。
前厅左方祭拜的是财神爷关公,右侧摆放的明清仿古家具供客人等位。中庭一侧是巨大的水池台,各式当季的河鲜在池中悠闲游动。一侧玻璃墙上挂的,是热辣出炉的卤味,香色诱人。大厅右边是开放式的庭院中厅,藤椅、木桌、精致的盆景,棚架十分贴近自然的田园风格,让客人仿佛来到农家大院。卡座位的藤椅、工夫茶具、素色餐具,让食客未用餐已倍感亲切。二层楼里放置了自养的绿色植物,将屋里环境装饰得温馨整洁,营造出古朴雅致的气息。
餐厅规模不大,雇佣员工四十余人,专注于顺德私房菜。餐厅取名源自家喻户晓的黄飞鸿第四任太太十三姨。据说,十三姨从西方留洋回来,精通洋文、能文能舞、思想开放、行为大胆。十三姨私房菜选址不在闹市,一是降低成本,不愿虚增售价,也有意隅于一角,坚持食材新鲜应季,不设固定菜单,保持传统的烹调之法,以小见大、以私见长,赢得百分之八十的回头客。
在十三姨私房菜的饮食过程中,笔者不停的追问:你们的优势是什么?怎么站稳脚跟?关于餐厅定位,关于餐厅策略,关于采购,关于食客,关于顺德,每次回答都很有意思。“我们没有宣传”、“我们不参与评奖”、“有时间就去市场和田头找好食材,回来琢磨,制作出来给美食家”、“食客嘴刁,我手更刁”、“我们顺德人是最有风骨的”,等等。
二、十三姨私房菜的制作理念和程式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厨房的运作似乎大同小异,无非是买菜、洗菜、切菜、煮菜。对于私房菜而言,这一过程却蕴含着丰富的烹饪经验与经营理念。通过对十三姨私房菜运作的田野调查,展现出私房菜对“私”的追求,对食材和烹饪的认识与理解,以及在其中蕴藏的生活经验、烹调知识经营策略。
(一)采购:时令、营养与健康
对于日常饮食而言,采买的原则各地变化不大,虽然不同地方的饮食方式有所差异,但选择的要素始终离不开时令、营养与健康。对于一家兼顾地方饮食传统与商业运作的私房菜馆,主人家的话通俗易懂,“选材时要会看会摸”。这是对食材最具体和朴素的表达却有着丰富的知识储备和农业经验。顺德地区从最早的农耕,到桑基鱼塘,到缫丝工业,再到今天的小家电生产,虽然有着极大的变化,但藏于日常生活中的农业经验和生活知识,仍然长期地储备和传承着。
关于食材,主人家认为最好吃的自然是应季食物。顺德人天生就带着泥土气息,当地种植什么,什么时间收获,什么季节该给身体补充什么,他们总是津津乐道。如夏季的西瓜性凉,正好与燥热相平衡,秋末成熟的大白菜性温,与寒冷相呼应。这个认识,建立在食补的平衡理论基础上。如果进食的平衡被打破,久而久之便会影响健康。当季食品带给人的美好体验,也是十三姨私房菜美所强调的饮食之道。今天的生活越来越同质,甚至已经感知不到四季的变化。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也变得生疏而珍贵。这是私房菜强调时令的事实基础,按季节享用才算取之有道,错过了就只能等。
基于此,十三姨私房菜餐厅将食材采购视为每天的重头戏。首先,采购选料工作由主人家或具备丰富食材经验的人担任。每条鱼的大小、体重、特征,都会一一过目甚至过手。比如手伸进水里摸鱼身,鱼重二至三斤为佳,太小的时间不够长,肉质不爽滑,太大则质感会下降,养三年的鱼最好。养殖或运输过程中,有损伤的鱼不能要,如果摸到有类似疙瘩,表明健康状况不良,肉质也会失去鲜嫩。
私房菜馆因为规模不大、用料有限,采购压力不大,完全可以做到精选。达不到要求的物料,即使便宜也不要。“毕竟食家在我们这里得到的体验是独特的,包括对我们的眼光和信任”。不同新鲜食材浸泡的水也很讲究,分为淡水、咸淡水和咸水,一般请卖家配置好比例,早上的食材最为鲜活,也最为热闹。“第一个选货的人是早上最幸运的人”,由于关系熟络,商家一般会挑选好料供给主人家。鲜活海鲜的存放有专人照顾,氧气的供应和水质清理都有严格的操作程序,24小时监护不能间断。
在饮食材料市场上,并不是完全用钱说话,也有日久见长的社交关系。比如,市场上某蟹店老板正好早晨在田里捞到少许“虾那”(顺德话意为最小的蟹),随手就送给主人家。主人家强调说:“顺德这个地方不大,能在市场上做买卖十几年,肯定是有料的。”所谓“有料”,包含了如何识货和处理关系。处理好各种关系,才能顺利拿到较好的供货渠道和价格。“虾那”这类尤物日趋见少,厨房也习惯和懂得如何处理“小私物”。里面的小惊喜与小确幸,是餐厅和食客之间心心相映的关照。当然,也是私房菜的另外一种生存策略。
采购食材的思路并非一成不变,除了当季的地方食材,也尝试其他区域的当季食材。比如广西的枸杞叶,请几百公里之外的农户当天采摘,通过穿梭在两地的客运大巴送至餐厅。顺德人身处小镇却信息灵通,,他们了解到广西的农家不追求产量,至今用传统方式耕种而且手工采摘,这样的蔬菜口味上乘。这种选材思路,基于顺德人对土地的认识和经验。顺德人在饮食上所表现的文化特质,正是长期以来他们对水土深刻了解,并由此发展出来的商业模式。食材选好送到餐厅,再一次过秤,确定斤量是否足够,也是对食客的负责。个别如果数量和重量出错,马上通知卖方及时补齐,买卖双方的信任也借此建立起来。
食物选材需要经验和现场感,主人家对这个岗位的人选慎而又慎。但无论选谁,主人家还是坚持每周巡视市场。采购过程呈现的商业道德也关系到持续的生产力和影响力,不细致和不严谨的采购,将导致供货渠道和顾客信任的背离。可以说,采购这个环节是一家餐厅的生命线。
(二)烹饪:私房菜的功夫活
选好食材只成功了一半,还需要上好的烹饪,才能调制出上等私房菜。在对大厨的几次访谈中,他总是反复强调刀工和镬气。
十三姨私房菜厨房早上开工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拆鱼,以备制作顺德名菜“拆鱼羹”。拆鱼既是十三姨私房菜的开弓菜,也是他们训练厨房的第一堂课。拆鱼羹这在当地历史悠久的传统家常汤品,并不需要很高的烹调技巧,全是基本功——耐心和细致。选用的鱼一般用鲩鱼或鲫鱼,鲫鱼比较小而且多鱼刺,如非有针子般的细心,一般不会轻易选用。
所谓“七分刀工,三分火候”,好的刀工不仅增加了菜肴的外观美感,还有利于烹饪和入味。比如宰鱼,鱼生的好与坏从厨师下刀那一刻就确立了。宰鱼还讲究速度,只有刀快才能使鱼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切片时做到“白如雪、薄如纸”,切出来的鱼片才会翘起来。鱼肉在人手上耐久了,人的体温会使鱼片“生溺”。这项工作称为“水台”,是厨房流程中最重要的部分。“什么叫新鲜?那是一系列人和食物的知识和经验链接,然后在大量的指导、训练和总结之下达成的”。
在顺德烹饪界技术派的炒法,不得不谈到镬气。镬,也被称为炒锅。是中国餐饮的主要烹饪工具,特征是顶部开口大、底圆,区分于西方的平底锅。顺德在清代后期发展出的烹饪技法以小炒为主,炒菜的锅为了方便抛炒方式,多带有手柄。镬气的层次感极其丰富,既可以理解为烹飪時用火的大小,也可以形容用火的时间长短。专业的厨房会配以鼓风炉增大用火。猛烈的火候之下,镬所烹饪出的食物会保持原真。因为,当食物受极高的温度烹调(超过摄氏200度),氨基酸和蛋白质在常温或加热时发生的系列复杂反应,便产生焦化反应及美拉德反应。这种反应直接的结果,是食物中的还原糖(碳水化合物)生成了棕黑色的大分子物质类黑精或擬黑素,以及成百上千个有不同气味的中间体分子,包括还原酮、醛和离还化合物。这些物质为食品提供了可口的风味和诱人的色彩,最终带出食物精华,即色、香、味、形四元素。
关于“镬气”,十三姨私房菜大厨的的感觉,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有镬气的私房菜,冷了则镬气不再,所以上菜的速度和运输距离也必须考虑在内。
(三)菜式:不设菜单的招牌菜
“把吃什么交给你,把做什么交给我”,这样的餐饮主客关系,是一种全新的餐饮商业模式。来私房菜吃饭人并不满足吃饱,他们带有对的食物认知,记忆和好奇,通过私厨料理一一佐证和体验。而且十三亿私房菜的大厨认为,不同食材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各不相同。一个懂吃的人,也是一个懂得规律的人,否则吃不到好东西。
十三姨私房菜没有张菜谱,主人家认为,大自然的供给随季节变化,人的食物也要“天人合一”,吃什么取决于当天的时鲜采购,接下来的是食客和大厨商量怎么做。这个工作分两方面,一是食客根据喜好下单,二是大厨提出建议。比如吃鱼,厨师一般会问几吃?所谓几吃,指的是鱼身、鱼尾、鱼头、鱼片均可处理成不同菜式。比如鱼片生吃、白灼,鱼身清蒸,鱼头红闷,鱼尾煎炸,鱼架拿来熬汤或煮白粥。厨师也会建议配置时令虾贝,或添加些猪、羊、牛肉等。这种季节的搭配类似营养学,对厨师的要求极高。
其次,对私房菜馆来说,不断推出特色菜式是一项重要的探索。如何在私房之“私”上做文章,厨师也在不断创新。比如吃鱼,顺德人一直追求清淡。而十三姨私房菜尝试用酿鲮鱼的方式,做了一款叫“鱼生鱼宝”的菜式,菜名寓意繁荣昌盛、鱼生鱼宝,采取了鱼身最重要的中间部分,将猪肉剁成肉茸,加上少许的生粉、精盐和炒香的花生、芝麻、葱花,把它们捞匀猜韧后再酿回鱼生中,然后用慢火煎熟,淋上特质的酱汁融入。这道菜继承了酿鲮鱼的方法,并发展出两肉共存一体,肉味有了丰富的层次感,增添了食客求变的乐趣。
顺德地区生产一种黑毛瓜,标志是带一朵刚谢的花,身短而且个体不大,重250克至400克,口感清淡略甜,成菜之后松软软嫩滑,深得食家厚爱。十三姨私房菜馆在传统名菜“酿节瓜”的基础上进行改造,精心打造的“白雪藏珍”,正是借顺德产的一种黑毛瓜打酿出的,清新鲜甜、温润如玉的菜式。
在顺德,蟹是鲜美之物,一年四季都有得吃。春天里最好吃花蟹,9月吃膏蟹,10月吃肉蟹。十三姨私房菜餐厅对蟹的崇拜是顺德式的。他们做清蒸蟹的时候,会放些花雕酒提鲜去腥,而放花雕酒的时间非常有讲究,要在蟹刚蒸熟时喷上花雕酒,这样酒通过空气,会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香味才能最均匀而全面地渗透到蟹中,唤醒蟹最原始最诱惑的鲜,撒上香菜、即可享用。
“布包豆腐”也是十三姨私房菜的另一道招牌菜,可称为顺德手工作坊的“大发现”。十三姨私房菜的布包豆腐,用最简单方式烹饪——蒸,出炉之后淋上些许香油和落一小把姜葱,这样能吃到豆子的原香,鲜滑爽口。关于豆腐的来源,是主人家听说某地方还有用传统方法做布包豆腐的作坊,怀着试一试的心态便找到了。
这个豆腐作坊,隐藏在顺德大良一条老街的老房子内,从来都是深夜三点开工。作坊主人七姐,就像一名顺德田间扛着锄头走动的农耕妇女。她的舅舅一直在顺德做豆腐,后来看到在工厂挣钱比磨豆腐多,就随大流去打工。但又不想放弃豆腐坊,主要是街坊邻居都有感情,就传授了七姐几个人,继续打理这份生意。七姐每天晚上九点到夜里两点睡觉,凌晨两点起床磨豆、煮豆,加石膏固定,手工一块块成型。早上七点请人送到预定的餐厅,其余部分为市场零售。
顺德传统布包豆腐的制作工艺,充分显示了当地人对“吃”的追求。先将大豆用水浸泡一夜,然后用石磨或研磨机湿磨制成水浆,在水浆里加水后,再加入消泡剂悬浮液(脂肪酸钙、硅树脂及脂肪酸单甘油)进行加热,直到除去大豆的青臭味为止。接着过滤,将豆腐渣除去,得到豆浆。在豆浆加热到70℃-80℃时,加入悬浮于水中的凝固剂,蛋白质包裹住油脂发生凝固,与上面澄清部分分开,在有油的型箱中铺好布,把凝固物轻轻放入,压上重物,将水分挤出,型箱中所剩即为豆腐。将豆腐在水中从型箱中取出,切成大小适宜的块,原样加以控水,以除多余的凝固剂。布包豆腐的名称,是因在豆腐周围有一圈布纹的缘。一块布包豆腐,还原的是传统手作和专注,与私房菜所强调的“私”,理念上不谋而合。
对于私房菜,十三姨私房菜主人家认为,除了菜式的与众不同,还包含着上碟的看相。他们不会选择豪华夸张的器皿,追求的是“素”和“雅”,不张扬、不显摆,却让人有很深的印象。浮夸、虚荣,虚增价格,在顺德这个地区是大忌,十三姨私房菜的大厨不露声色,而对于厨房工作却极其严格,极少使用赞美言辞。记得第一次到店时,他为笔者及友人准备的菜式放在一张圆台上,不显得空大无物,相反有一种流畅得体的排列和秩序。他解释说:椭圆形或鱼形适合放鱼,拆鱼羹则放在玻璃容器,外观色泽鲜亮,散发出香气,调动食欲。食物过多,器皿太小,不仅会影响使用,还会使得食物摆放杂乱无章,毫无美感。食物过小,器皿过大,虽然可以轻松盛下,但留白太多,器皿则显得喧宾夺主,也不甚美观。唯有当菜肴的数量和器皿的大小正好相称,才能产生完美的视觉感受。一盆熟透的鲜虾,按常理端上来即可清光,而大厨却坚持一只只摆好,盘边放些许新嫩的绿色小菜,红绿相间,一股清新之气扑面而来,让一餐饭变为看得见的生活美学,诗一般的情趣跃然桌上。
结语
顺德十三姨私房菜馆,与众不同之处的“私”,在于他们放弃了“大而全”的餐饮,把眼光投向以发掘鲜活的当季食材,和尊重自然法则,尊重食物本性的原则。“私”包含了多层意思:餐厅独自研发的“私”;食客自选的“私”,和“私”享的小型社交圈子,构成了十三姨私房菜馆的生意经。这种 “小而美”的私房菜馆,表面看来是生意方式,而本质是一种生活还原。它所体现出来的顺德美食精神,即地方生活的人文传承,是典型的务实自信。在中国历史长河的浮沉起伏中,顺德人养成了不声张、不高调、不虚荣,善于钻研、考究和延展的精神。生意便是顺德人的生活,食物的好与坏,要经得起食客们一次次的检验,生意才能持久。生活离不开美食,诚如主人家搜眼,我们顺德人就是爱吃。在这个爱吃的城市,他们的理想是经营一个小型的私人的空间,人们持续不停来这里找到好吃的,体验到好吃的。厨艺、生活、生意以及人情在这里完美组合,十三姨私房菜馆展现了顺德饮食从农耕社会到商业社会的与时俱进,而从未改变的,是对“天地人和”的不懈追求。
〔1〕陈梦因.粤菜溯源记.百花文艺出版社,2008:P76-77;
〔2〕李渔.闲情偶寄.饮馔部;
〔3〕薛兴国.吃一碗文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P17-18;
〔4〕屈大均.广东新语(卷十四).食语·谷(卷二十二《鳞语·鱼》);
〔5〕谭棣华.清代珠江三角洲的沙田.广东人民出版社,1993:P11;
〔6〕李健明.顺德职业技术学报.2008(6.2):P01-03;
〔7〕袁枚.随园菜单.中信出版社,2008;
〔8〕刘硕.寻味顺德.乡土之源.广东科技出版社,2016:P79。
晏青(1966--),女,德国语言文学学士,德语中级翻译,研究方向:饮食人类学,现就读中山大学人类学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