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赴宴打包的来龙去脉(一)

2017-05-10许圣义许昌浩

烹调知识 2017年5期
关键词:司马光皇帝

许圣义+许昌浩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对吃喝浪费蔚然成风,赴宴打包成为官民欲说还休羞羞达达半遮半掩的时尚风俗。那么“打包”究竟什么样?

闲暇时分,笔者穿越古今,领略了“打包”的前世今生,亦得知“吃不了兜着走”的趣闻轶事。现简述如下,以飨读者诸君。

现实版:

“吃不了兜着走”的副厅级老乡

上周到武汉出差,其间一位副厅级老乡在单位食堂招呼吃了一顿饭,四个人四个菜两个汤,几无剩余,只不过有一个菜可能不对北方人的口味,略有剩余而已。临走之际,这位副厅級老乡居然请服务员拿来塑料袋将剩余的饭菜打包,笔者忍不住问:“怎么?家有小狗类宠物吗?”

“你嫂子在家中,感冒不适,尚未用餐,这些饭菜滞留餐桌会被服务员倒掉的,实属可惜。这不,带回家给你嫂子,权当午餐,既避免浪费,又省去了单独做饭的劳顿,岂不两全其美吗?”

“原来这样?真想不到,你们一个是副厅级官员,一个是科局级领导,生活居然这么随意,如此简单!”众人亦错愕不已。

“这没什么。凡事只是习惯,习惯成自然。”副厅级老乡淡然释怀,“其实,不要想着官员和富商大款都是挥霍无度的,比如毛泽东一日三餐就很简单,甚至只有辣椒就行;周恩来吃饭习惯用馒头将盘子菜底菜汤擦净吃光;长期在西北工作的温家宝就餐讲究适量反对剩余,剩余时要求工作人员打包带走,温家宝还把这种节俭习惯带到了中南海……还有香港巨富李嘉诚用餐很简单,而且必将掉落餐桌的米粒菜屑捡食干净……还有央视名嘴,著名的文化人白岩松也常常‘吃不了兜着走。再说,人生一世各有不同,我从小出生在贫困的小山村,小时候一家常常为吃穿发愁,如今虽说条件大大改善,但断然不敢忘记过去饿肚子的时日,这就是习惯……其实,‘打包也非今人的发明,古人早就如此。比如苏东坡,比如司马光、范仲淹,多的去了。”

“哎呀!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如今在基层民众当中,特别是那些略有身份的领导干部,不习惯‘打包,甚至鄙视‘打包,总以为‘吃不了兜着走有失体面,看来应当改改了。浪费才是真正可耻之事,‘吃不了兜着走理应成为公习良俗啊!”众人错愕之后对副厅级老乡钦佩之至。

古代版:

司马光经常“吃不了兜着走”!

告别副厅级老乡,笔者随即查阅史料,找寻“吃不了兜着走”的范例。果然,寻出了端倪。不但古代如司马光一样的高官习惯“打包”,而且先古圣贤如孔夫子者,也主张“吃不了兜着走”,且视为公习良俗与美德佳行。

苏东坡写过一首长诗,里面有这么四句:

君来坐树下,饱食携其余。

归舍遗儿子,怀抱不可虚。

这四句诗写的是打包:朋友聚餐,酒足饭饱,还剩下一些饭菜,扔了可惜,有个哥们儿拾掇拾掇装起来,带回家给小孩子吃。看来,像苏东坡之类的名人雅士聚餐时也往往是“吃不了兜着走”的啊!

那么,宋朝官场饭局上有没有人“打包”呢?当然有,司马光就是一个例子。

众所周知,司马光贵为一品宰相,声名显赫,自然不愁吃喝。可是,想不到司马光居然节俭尤甚。司马光曾在洛阳定居,请朋友们吃饭,酒不过三巡,菜不过五味,要是不尽兴,酒可以再来一壶,菜是坚决不再上的。他给这种抠门儿饭局取了个名字,叫“真率会”,意思是朋友相见应该真实、坦率、有什么就是什么,只要感情有,喝啥都是酒,别动不动就点燕窝鲍鱼鱼翅什么的,灌人头马、XO、上茅台五粮液、剑南春什么的,别在哥们儿面前还装什么土豪,恶俗透了。司马光重真情实感,反对矫揉造作玩虚荣讲面子搞虚情假意。

要是别人请司马光吃饭呢,司马光同样主张少点菜,够吃就行。等饭局结束,桌子上一般还剩些内容,司马光“既食而携其余”。“既食”就是饭局结束,“携其余”指的就是打包。哎哟,我的天啊!贵为一品相国,居然如此随和,不但讲究待客“一扫光”,居然带头“吃不了兜着走”,搞“光盘”行动,起初令人惊诧莫名,继尔无不钦佩敬仰。

或许有的读者会认为司马光太小气,统掌国事大权,动辙搞个“满汉全席”“富甲天下”“南北通吃”什么的豪华宴席自然不在话下,亦属常理。可是,万万想不到的是,请别人吃饭的时候他如此抠门儿,如此小气;别人请吃饭的时候他又通过打包占便宜,而且不顾相国的体面。其实司马光非常大方,他20岁就中了进士,当了几十年大领导,从来没有贪污过一分钱。宋仁宗在世时很喜欢他,赏他的金银珠宝价值百万,他一半送给了穷亲戚,一半捐给了政府,治河改地,救济贫民。他晚年在洛阳买房,居然凑不够房款,还得靠同事接济。他的结发妻子死了,他又出不起埋葬费,卖了田地才周转得开。苏东坡给他写挽联,说他去世的时候家无余钱,只剩下枕头旁边一本书。像这么有风骨有气概、视钱财如粪土的官员,现如今已是凤毛麟角,怎么能说他小气呢?

既然司马光不小气,为什么他请客的时候不多点菜、赴宴的时候又总是打包呢?他这是为了遵守古训、避免浪费。

司马光是儒家,儒家向来就有打包的传统。孔子在世时,虽然不吃火候不恰当的米饭,不吃不合乎时令的蔬菜,不吃切得不端正的猪肉,在饮食上有很多讲究,但是他提倡打包。天子宴请外宾,“既飧,卷三牲之俎归于宾馆。”宴席结束了,要把那些没吃完的猪肉、羊肉和牛肉统统打包,送到外宾下榻的酒店里去。“既食而裹其余,既遣而包其余。”亲朋好友在一块儿聚餐,要把没吃完的饭菜裹起来带回家;父母去世,儿女在墓前用好酒好菜祭奠,祭奠完了要把那些酒菜吃掉,吃不完就打包带走,千万别乱扔,不然死去的父母会不高兴。

可惜除了苏东坡、司马光、范仲淹等清廉官吏之外,大多数宋朝人都把这些优良传统丢到了爪哇国了,享乐流行,奢靡成风。据说南宋时期有位儒生赴宴,见席上半只鸭子没吃完,想打包带走,偷偷用荷叶包起来藏进袍袖里,临别跟人作揖,袖口一松,鸭子掉出来了,即遭到众人嘲笑。连一个穷儒生赴宴时“吃不了兜着走”都要受人鄙视与嘲笑,何况高官富商哪个又敢抹下面子去“打包”呢?以致于连二月河(凌解放)这样的知名作家都把宋朝归入“奢靡腐败王朝”之列。endprint

“吃不了兜着走”的反版:

奢靡之风,是官场“潜规则”

与苏东坡、司马光、范仲淹等清廉官吏“吃不了兜着走”迥异的是,奢靡之风,成为官场的“潜规则”。

即使曾写过“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千古名句的唐朝大诗人李绅也不例外。他迫于官场压力,就“渐次豪奢”起来。据《本事诗》记载:“曾官任司空的李绅,邀好友刘禹锡至第中,厚设饮馔。酒酣,命妙妓歌以送之。”

历史学研究表明,从全世界来说,中国皇帝饮食所调动的组织之大、人力之多,是独一无二的。而明朝皇帝的宫膳系统在中国历史上的排名也是数一数二的。明代宫廷是全世界最大的食材店和餐厅。御厨每天要准备10 000~15 000人的伙食。专门负责宫廷饮食的组织,就有光禄寺、尚膳局和尚食局。只光禄寺一个机构的皇帝御膳食材采购人员和厨师的编制人数,宣德朝是9 462人,后来曾降到5 000人,到了成化年间又增长到6 484人。

这么多的采购人员和厨师,给多少人做饭呢?宫廷所有的人最根本的服务对象是皇帝夫妇、父子,但是,在宫里服务皇帝等人的太监、宫女等也都有一张嘴,都要吃饭。康熙皇帝总结明朝的教训时曾经说,明朝宫廷有宫女9000人,太监100 000人,锦衣玉食,花费怎一个钱字了得!

那么,皇帝都吃些什么饭菜呢?这里仅举宫廷豆腐一个例子。原来这豆腐根本就不是豆腐,它是用几百只鸟儿的脑髓做成的。仔细想来,这么奢靡的饭菜,这么多的人吃饭,伙食费肯定是一个大数字。宫廷御膳费用的准确数字现在几乎无法计算,但是,明宫廷一年大致花百万两银子用于吃喝不在话下。明朝灭亡后,有宫女谈到皇帝的伙食费标准,说皇帝一天的标准是3 000两银子。现在的历史学家认为是夸大了,或许这是指宫廷的花费而不是皇帝一个人的花费。但根据历史的一些记载,明朝崇祯皇帝的伙食费是每天36两银子,皇后是每天十一两半银子。这些都不包含原料费。这样,皇帝一个月伙食费是1046两银子。这个数字是什么概念呢?一般来说,那时候一两银子大约可以买一石大米。一石大米一般是60 kg左右。就是说,崇祯皇帝一个月的伙食费,可以买6 000 kg左右的大米,可以让4 000人吃1个月。那么,再往下推,宰相和各部部长,州府县令之类的官僚阶层,吃喝花费大概就难以统计啦!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皇帝老儿外,官员奢靡成风,闻名的吃喝者,可谓不少。宋人罗大经的《鹤林玉露》载:“有士夫于京师买一妾,自言是蔡太师府包子厨中人。一日,令其作包子,辭以不能。诘之曰:‘既是包子厨中人,何为不能作包子?对曰:‘妾乃包子厨中镂葱丝者也。”可以想象,有专门雕刻葱丝者,那太师府的厨房至少得有好几百号人。相当于一个营的建制,那该是何等壮观的场面,又是多么靡费的消耗啊!蔡京的吃喝奢靡可想而知。

从明清官场情况上来看,接待排场之风达到顶峰。明朝巡抚驾到的时候,府官、州官和县官,一律要跪在道路两旁欢迎。如果运气不好遇上刮风下雨的天气,即使是知府,也避免不了“陷膝污泥”的命运。在清代,如果遇到钦差大臣经过,“数十里外设马为长探,二十里内设马为短探,无不竭力趋跄”,都想争取给朝廷要员留个好印象。

明代嘉靖18年(1539年),兵部尚书翟銮奉旨到塞上犒劳军队,边区文臣武将都全身披挂到郊外恭迎,而且竞相送礼。等到翟部长完成使命返回的时候,财礼塞满了1000辆大车。官至南京兵部主事的管志道回忆说:“我在乡里做生员时,曾经亲眼看见一位县长向前来视察的巡按百般献媚,拍马屁一直拍到马桶上,甚至到了用貂皮来装饰尿壶、将缎褥铺在厕所里的程度。”

明朝万历年间的首辅张居正,不仅好食,同时好色。他有正式编制的姨太太达七位之多,还不包括众多的姬妾和长期、短期的性伴侣。为了使性欲不减,为了旺盛的激素,他自然要吃各式各样能够壮阳的东西。食和色,在他这里达到了高度一致。

戚继光守登州时,专门指派渔民到黄海捕获一种名叫“腽肭兽”的海兽,取其睾丸,也就是腽肭脐(俗谓的海狗肾),定期送往北京,给这位内阁长官——他的顶头上司煲汤喝。据明代文人王世贞的记载,张首辅喝了这种汤以后,奇热攻心,阳亢无比,虽数九寒天,头顶出火。因此。张居正冬天不戴帽子。首长如此,下属官员在风雪寒冬的天气里也都效法首辅,一律光头,这就成了万历年间京城的一道风景线。

张居正有一次回家奔丧,为了让丞相大人旅途舒适,真定知府钱普专门命人为其制作了一座豪华的轿子:轿前有好几重门,门后有考究的寝室以供休息;两旁各有一小亭子,里面分别有一名童子,专门负责打扇焚香。就这样,32名轿夫抬着张居正,浩浩荡荡一路南下。由于听说张居正喜欢美食,每到一地,当地官员都会投其所好,将上百道珍馐美味呈送到饭桌上。可是面对这一切,张居正居然感慨没有下箸之处。幸好钱普是无锡人,能烧得一手吴地菜肴。当张居正吃到钱普亲自烹制的美味后,方才满意地说:“我一路走到这儿,才算吃了一顿饱饭。”

张居正吃到这等离奇荒诞的地步,你得承认,这并不稀奇,他是个会吃、善吃的官。在中国历史上,有几个不讲究口福的官员呢?只要是官,花的是公帑,用的是支票,财务可报销,还可打白条。因此,凡官皆擅吃,不吃白当官。再则,官虽分大小,但大官有大官的宴请,小官有小官的饭局,被请客,被招待,被应酬,被尊到主桌主位的机会,要比老百姓多得多。因此,嘴巴越吃越刁,舌头越吃越灵,胃口越吃越大,品位越吃越高,于是,他逼得厨师的手艺跟着精益求精,登峰造极,奢靡之风屡禁不止。

(未完待续)endprint

猜你喜欢

司马光皇帝
皇帝需要帮忙吗
司马光之“光”
女皇帝
司马光警枕励志
酷爱学习的小皇帝
永不说假话
司马光说谎受责
司马光“警枕”夜读
司马光砸缸之后
皇帝的新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