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据语文核心素养要求,促进写作能力
2017-05-10徐静
徐静
(江苏省金湖县外国语学校)
摘 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任务,作文能力更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以语文核心素养为依据,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研磨词句,提高文章文化品位、审题立意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提高写作能力,不失为一个好办法。
关键词:作文教学;语文核心素养;写作能力
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语文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语文核心素养包括语言建构、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范畴。作文能力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如果以语文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为指导思想,从学生积累写作素材、研磨词句、提高文章文化品位几个方面进行引导,提高学生写作能力,不失为一条捷径。
在积累写作素材方面,很多学生没有正确的方法。学生写作应该是从两个大的方面去评判,一个是内容,一个是表达。没有好的内容和素材,作文难以升格。如果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带领学生阅读鉴赏优秀作品时,提醒学生哪些素材是审美的,是有文化底蕴的,有丰富的艺术性,有思想魅力和人生哲理,我们的学生在积累素材方面将会事半功倍。比如,在鉴赏庄子的《逍遥游》时,我们要体会庄子自由自在无所待的境界,并进而延伸到当时所处的年代,庄子的自由注定是一种无法实现的梦想。那么,学生就不难理解“庄生晓梦迷蝴蝶”的意蕴。通过优秀文学作品的研读,提升学生的审美品位,夯实他们的文化底蕴,并提醒他们这作为一种文化的、审美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好的素材。长此以往,审美鉴赏与文化品位会慢慢浸润到学生的作文中,提高作文的品格。
语言是作文的仪容,直接决定作文的等级。评判学生写作的另一个方面是表达。不少学生语言苍白,缺少感染力,学生语言建构与运用的水平是其语文素养的重要表征之一。学生在作文中能够研磨词句,换上更好的表达方式,词句生辉,字字珠玑,离不开在课堂上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培养良好的语感,也离不开将自己获得的语言材料重新整合。如果掌握汉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就能凭借语感和语言运用规律,将具体的创造性的语言置于特定的文章情境中,从而在文章中创造一种特殊的意境,提升文章等级。如李清照的“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和余光中先生的《听雨》中“一个‘雨字,点点滴滴,滂滂沱沱,淅沥淅沥淅沥,一切云情雨意,就宛然其中了”,以及“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这种叠词的使用使文章笼罩着一种迷蒙的愁绪,淡淡的忧伤。如果能将这种语言形式运用到作文中,文章就会文词高妙,别具一格。
文章的文化品位是指文章中所蕴含的文化内涵,一篇没有任何文化意蕴的文章读起来必然味同嚼蜡。“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文化是文章的源头活水,好的文章要引经据典,意趣横生,富有文化味。可是,紧张的教学进度、繁重的教学任务、大大小小难以应付的考试,使我们的老师和学生很难去品味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语文教学变得功利、速成、模式化、千篇一律。这体现在学生的作文中,就是学生的作文没有文学味,缺少富有文学修养、文学内涵的作文素材,作文材料千篇一律,缺乏新意。笔者认为,语文核心素养是基础,是准绳,如果在平时的作文教学中,着力于从审美、文化两个方面去锤炼文章的材料,可以增加文章的底蕴和厚度。一个学生的作文中谈及人要守得住清贫,可是他的文章只是泛泛而谈,无理无据。如果他能引经据典,引入春秋时期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典故,那么不仅阐述了安贫乐道的含义,也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品位。
审题立意在写作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可是,考场上总会出现千篇一律的文章、一成不变的素材。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我们对学生素材积累的方法指导不到位,另一方面,是我们没有训练学生的思维品质。思维发展与提升是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的发展与思维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有人认为,作文教学,二分技巧,八分思想,尤其要注重学生思辨能力的提升。现在的新材料作文,要求学生审题并且自主立意,这对学生思维考查的力度相当大。同一则材料,不同的人看到不同的立意,如果没有在平时的教学中训练学生类比、辨析、联想、归纳、联系现实的思维方法,学生对材料缺乏批判性思考,就难以写出独具一格的好文章。那些立意深刻的文章,离不开理性的分析、批判性的审视。
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渗透于学习语言文字各个方面的作文教学的课堂上,要引导学生观察,鼓励学生表达真实想法和独特感受。同时要援引古今中外的优秀作品,披文入情,提高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审美与文化两个方面。鼓励学生多读书,培养语感,掌握语言运用的規律,学习建构语言,运用语言。
参考文献:
[1]程丽丽.小学生语文核素养评价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5.
[2]李银银.小学高年级学生写作能力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6.
编辑 李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