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美术活动中发展幼儿创造力

2017-05-10李芳

速读·下旬 2016年4期
关键词:放风筝创造力教师应

李芳

社会生活中,每个人都有表现自我和与人交流的需要,对孩子来说,美术首先是孩子自我表现的一种方式,在幼儿尚不能自如地运用语言文字这种成人约定俗成的文字符号系统与人交流时,美术是他们表达思想、宣泄情境、想象和创造他们自己世界的一种有效途径。在幼儿美术作品中,他们可以打破成人美术的条条框框,出现一些在成人看来既可笑又非常可爱的现象。这种超常规独特的现象,正体现出幼儿大胆的想象和神奇的创造力。《纲要》中的艺术领域对两类艺术创造都做了说明,并且特别强调审美心理意象的创造。指导要点里第二条指出“幼儿创作过程和作品是他们表达自己的认识和情感的重要方式,应支持幼儿富有个性和创造性的表达,克服过分强调技巧和标准要求的偏向”。内容与要求第三条也强调“尊重每个幼儿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

在美术活动中如何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力的发展呢?我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的:

一、对幼儿进行观察了解,满足幼儿的表现需要

实施教育,观察先行。作为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教师只有通过观察才能判断幼儿学得是否主动、积极,才能真正了解幼儿的兴趣和需要。多用提问,暗示,创设情景等方法,对幼儿进行启发引导,以开阔他们的思路,引起他们的想像。

了解幼儿活动开始时的兴趣,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运用有效的手段去了解幼儿的创作兴趣,灵活实施活动方案,在美术活动过程中,幼儿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产生这样或那样的需要,教师只有仔细对幼儿的创作过程进行观察了解观察,才能了解幼儿的需要,及时给予支持、鼓励和帮助,避免幼儿产生畏难情绪,进而对美术创作失去兴趣,影响幼儿的发展。

二、尊重幼儿的艺术创造,给幼儿自由、自主的活动空间

在美术活动中,教师要为幼儿创设一个轻松的、愉快的心理环境,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按照自己所选择的活动内容,思路进行操作。信任幼儿,坚持艺术表现无对错。对幼儿进行评价时,多做出指导性建议,鼓励幼儿的创新思想和动手能力,以积极性评价为主,尽量从正面进行引导。尊重幼儿,使其自由想像不受阻碍。《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艺术领域内容与要求第三条指出“提供自由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用不同艺术形式大胆地表达自己的情感、理解和想像,尊重每个幼儿的的想法和创造,肯定和接纳他们独特的审美感受和表现方式,分享他们创造的快乐。”

所以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鼓励幼儿毫无拘束地表现自己的内心情感,尊重每个幼儿的个性表现及艺术创作,让每个幼儿都能享受成功的欢乐,始终坚持艺术表现没有对错之分,因为孩子绘画的表现方式本来就没有外在的标准,即使最简单的线条,也能被用来表现很复杂的事物,因为不拘一格的表现方式正是幼儿创造性的表现!在美术活动中,教师应尽可能减少规定让幼儿根据自己的兴趣、需要决择并有创造的自由,才能尽情地抒发自己的感受,进行大胆的创作。人人生而具有创造性,但不一定都能表现出来,它需要自由的空气、激励的土壤。过多、过细、过于整齐划一的限制必会阻碍创造力的发挥。教师应帮助幼儿考虑自己的计划,并让幼儿按自己的方式和意愿去尝试创作,并给予充分的创作时间,这将对幼儿的发展产生积极的影响,有助于幼儿创新意识的形成。

不要轻易评价幼儿的创新成果,这样会给他们的创造心理带来安全感,消除其怕受评判的紧张情绪,以使他们无所顾忌地自由创造。给幼儿提供一段不受评价的时期,是儿童发挥创造力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尊重、信任、容许、赞美的环境中,幼儿消除胆怯和依赖心理,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活动中,进行积极的探索,发挥出创造的潜能。

三、帮助幼儿进行创造性的画面表达,使幼儿成为美术活动的真正主人

丰富的经验是从事艺术创作的原材料。美术心理学的研究表明,来自现实生活本身并且经过创作者亲身体验过的知觉材料远比间接的知觉刺激重要得多。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丰富幼儿的日常生活经验,扩大他们的知识面。如教师如果要幼儿表现“美丽的公园”这一活动,那么,在他們的头脑中必须有“美丽的公园”这种表象,这个表象的存在,就是教师要带领他们去公园亲身的体验,这样他们在头脑中才会形成“美丽的公园”的表象。引导他们参观展览馆、电影院、街道、商店等幼儿可理解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还须多与幼儿谈论他们的生活状况,家庭情况及小伙伴,让他们回忆生活中有趣的事以丰富幼儿的创作题材,加深他们对自然与生活的认识和理解。

以生活作为创作题材,创造充满感情色彩的审美环境引起幼儿对美好事物的向往,掌握美术基本技能,使幼儿的创造力在美术活动中得以充分的表达和体现。

幼儿掌握美术基本技能,是幼儿美术活动中想像和创造得以表达的前提。这些技能主要包括:

1.观察的技能

绘画中的形象源于生活,学会区分近景与远景,动态与静态,仔细观察事物的形状与颜色、结构与功能等等。

2.构思的技能

引导幼儿学会构思画面内容。比如说:“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还有哪些比较喜欢?怎样才能构成一幅完整的画面?就像画故事内容一样。”

3.布局的技能

即事物的上下、前后、左右、高低定位。

4.润色的技能

完成了绘画初稿,还必须加工润色,才能使绘画作品看起来明艳动人。

画面表达是指儿童通过美术的工具和材料,把知觉和体验到的东西用造型、色彩和构图等艺术语言表达出来。教师应遵循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引导幼儿从表现对象的整体结构出发,着重于事物的神韵。例如,创作“放风筝”,需要学习画动态的侧面人物,表现小朋友放风筝的快乐场景。我没有直接去说教怎样画,而是先带幼儿去放风筝,引导幼儿观察同伴放风筝时的神态、动作,并与静态的侧面人物作比较,找出其不同点。让幼儿体验放风筝的乐趣,在此基础上再指导他们创作“放风筝”,鼓励多样化、个性化的表现形式,发现幼儿新颖、独特、富有情趣的想法,随时加以肯定,促使他们进一步完善,这样有利于幼儿主动性、创造性的发挥。

美术活动是培养幼儿创造力最有效的途径和手段,只要做有心人,教育契机处处皆有。关注幼儿兴趣,激发儿童的观察兴趣,引导幼儿运用各种感官去感受事物,在此基础上进行美术创作,不仅激发了幼儿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发展了幼儿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使他们从小有创新的意识,发展他们的创造能力,有效地提高幼儿的智力。

猜你喜欢

放风筝创造力教师应
创造力从哪里来? “捣蛋专家”告诉你
以生成性培养创造力
放风筝
小学低年级教师应处理好的几种关系
教师应上好语文综合性学习课
教师应首先在道德上成为教师
放风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