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灵毓秀之地,蔬菜绽放别样风采
2017-05-10长江蔬菜杂志社刘婷张丽琴山娜贺欢
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张丽琴 山娜 贺欢
硕园采风
钟灵毓秀之地,蔬菜绽放别样风采
长江蔬菜杂志社 刘婷 张丽琴 山娜 贺欢
编者按:蔬菜产业作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在我国传统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国家不断出台文件,加大对蔬菜产业的政策支持、财政倾斜和项目扶持,吸引了不少农民、合作社、业外人士对蔬菜产业的资金投入。但如何成功地做大、做好蔬菜产业,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增产、增收、增效呢?《长江蔬菜》记者深入生产一线,聆听业内成功人士的实践经验、记录独具地方特色的产业发展模式、分享具创新性和突破性的典型案例,图文并茂、以飨读者。
导读:荆门市东接大洪山之毓秀,北枕荆山之灵脉,南拥江汉平原之富庶;境内层峦叠翠、岗岭起伏、沃野舒展,兼具山区、丘陵、平原、湖区的地形;坐拥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的亚热带季风气候。正是这得天独厚的优势孕育并促进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截至目前全市蔬菜播种面积达6.07万hm2,蔬菜社会总产量达221万t,全年蔬菜总产值达43.3亿元,蔬菜生产加工龙头企业7家,年加工蔬菜10余万t,蔬菜专业合作社86个,共注册蔬菜品牌商标23个。
坐拥优势,乘风而上展雄风
自1988年实施“菜篮子”工程以来,蔬菜产业由原来单纯的保障大中城市蔬菜供应发展成了保障城市居民蔬菜供给、增加农民收入、拉动城乡就业和扩大出口创汇的朝阳产业。2010年湖北省政府在全国率先启动了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蔬菜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全省掀起了新一轮蔬菜产业建设的热潮。荆门市更是顺势而为,利用天然的地理环境优势、区位优势、产业优势,积极打造荆门市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
荆门市地处江汉平原向鄂西山地过渡地带,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光照充足、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在16.9℃左右,最热的6~7月平均气温25.5℃,最冷的12月至翌年2月平均气温 5.4℃,年降雨量 980 mm,年日照时数 1 337~1 786 h,土壤、雨水和光热资源均适于各类蔬菜的生长,具有发展蔬菜产业的地理与气候优势。
屹立于湖北省中部,素有“荆楚门户”之称的荆门市同时也拥有得天独厚的交通环境。焦枝铁路纵贯南北,汉江水域贯穿全境;宜(昌)黄(石)、汉(口)十(堰)高速与荆门市境内的襄(樊)荆(州)、荆(门)武(汉)、随(州)岳(阳)高速公路构成交通“大三角”;江汉航线穿越荆门,将长江和汉江连接成一条水运捷径。公路大骨架、水上黄金道、铁路大动脉相互交汇,四通八达,便于蔬菜产品向全省、全国集散流通。
此外,荆门市蔬菜经过多轮的市场选择与技术沉淀,形成了自身优势和特色,例如胡集大白菜、柴湖大蒜、官庄湖西甜瓜、文集黄瓜、石牌及旧口甘蓝、李市藜蒿、拾桥蕹菜等露地蔬菜都已实现“一村或多村一品”等地方特色和品牌,并销往全国各地。
合理布局,取长补短共生存
俗语曰“深处种菱浅种稻,不深不浅种荷花。”正是因地制宜,立足实际发展蔬菜产业。荆门市按照资源禀赋和区位条件对蔬菜生产进行区域布局,将城市近郊打造为保证市区蔬菜基本供应量的重点区;将中、远郊打造为名优蔬菜基地,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将汉江两岸沿线打造为外销、加工蔬菜基地,取长补短,共同发展。
近郊设施蔬菜基地重点发展区域是在城市规划区外的东宝区子陵镇的八角、红庙、南桥村,牌楼镇的来龙、泗水桥、革集村,漳河镇的田垱、同乐村和掇刀区掇刀石街办的双井、车桥村,团林镇的双碑村。近郊蔬菜主要保证市区蔬菜基本供应量,面向荆州市3~4月“春淡”市场和8~9月“秋淡”市场,重点建设大棚设施蔬菜和速生菜基地。以于2009年11月注册成立的八角村罗院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八角罗院)为代表的近郊蔬菜可谓是硕果累累,现已建成四大蔬菜基地(方家榜、蔡家岗、沈家畈、鹦鹉坡),设施大棚蔬菜14.3余hm2,其中高标准钢架大棚8 hm2,露地蔬菜26.7 hm2,年产蔬菜1 500多t,除在荆门城区建立了7家蔬菜平价直销店外,还与荆门东方百货、荆城百货、中商百货等六大超市签订订单购销合同,保障近郊供应外,产品还远销宜昌、武汉等城市,实现利润200多万元,2013年成功注册“子陵园”蔬菜商标,成为国家农业部食品安全监测中心认可的无公害蔬菜基地。
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为离城区30~50 km范围的适宜产区,主要分布在钟祥市胡集镇的转斗、周营、夏集、赵河、关山、陈营、王营、游湖、邹湖、赵集、蛮河、杨台、邹市村,文集镇的青林、青星村,石牌镇的彭墩、皮集、王龙、马祠村,沙洋县马良镇的邓集村,屈家岭管理区的刘台、西湖、叶坡、徐洼队。中、远郊名优蔬菜基地着力打造名优蔬菜区、特色菜生产区,形成“一村一品”,以弥补城郊菜地供应不足。
外销、加工蔬菜基地为汉江两岸沿线的钟祥市丰乐、洋梓、郢中、柴湖、旧口等镇(场),京山县永隆镇,沙洋县沙洋、李市、官垱、拾桥等乡镇以及屈家岭管理区,发展适销对路的大路菜、外销菜、加工菜,在郢中、柴湖、旧口、沙洋、李市等乡镇及屈家岭管理区建立蔬菜产品深加工示范区,重点推进“汉江百里蔬菜产业走廊”建设。
紧跟时代,休闲农业领潮流
荆门市通过招商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培育当地龙头新型经营主体,打造从生产、分级包装、储藏保鲜以及产品深加工一体化的全产业链,同时还结合区位优势、自然优势、产品优势,支持双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等10个经营主体拓宽产业功能,发展休闲采摘、观光旅游、科普教育等,加快现代休闲农业发展。
荆门市双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双福)是湖北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以规模种植有机稻为主,并建立优质农产品加工园区,已形成有机稻生产、畜禽水产养殖、名贵花卉苗木栽培、绿色果蔬种植和农业观光旅游五大产业集群。双福与湖北省农业科学院、荆门市农业科学院、武汉大学、华中农业大学、荆楚理工学院签订研发合作协议,投资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工园区和休闲农业综合服务区,努力创新现代农业经营体制。
现已建成333.3 hm2有机稻核心示范区,治理水土流失33.3 hm2,建有设施蔬菜基地13.3 hm2;选择荒山、坡地建设名贵花卉苗木园33.3 hm2,精品果园13.3 hm2,且引进了绿色蔬菜台湾网纹甜瓜、哈密瓜、小兰黄瓤西瓜等一系列新品种,采用稻鸭(蟹鱼虾)共生、生物治虫、物理灭虫、保优栽培等新技术,探索了坡上栽树、林下养鸡鸭鹅的模式。2013年推出品牌优质农产品10余个,其中“荆良丰”大米已畅销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省区。
人才匮乏,期待新鲜血液注入
农业终归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各个环节都少不了人工参与,而现如今用工成本越来越高,加上劳动力外流,哪怕高价有时候也很难聘请到专业的技术或者销售人员,这个问题成为许多合作社发展面临的最大瓶颈之一。
绿邦蔬菜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绿邦)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人才方面,因绿邦选址于村,其发展环境很难留住受过高等教育的年轻人,虽目前绿邦技术力量还较充实,有些技术人员还曾在日本务工,但保守传统的思想及对国内农业环境的不适应导致绿邦创新相对滞后,无论是品种选择还是种植模式都还处于保守阶段,创新动力严重不足,亟需敢想敢干又有专业能力的年轻人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绿邦做过很多尝试,还以马南村为试点,以助学奖励的方式来争取人才,考上大学的予以5 000~8 000元的助学奖励,立志学农并愿与合作社签订毕业就业合同的予以4年学费的全部支助,绿邦展现的诚意十足,但限于各种因素目前看来收效甚微,解决之策还待进一步深入探究。劳务队伍的高龄化也是困扰绿邦发展的因素之一,目前绿邦务工人员的基本年龄在55岁左右,青壮年劳力非常紧缺,为保障他们的健康权益,绿邦为300多人购买了保险,但年龄超过60岁的保险公司不予办理,由此加重了绿邦用工的隐患。但“空心化”这个问题是农村普遍的大问题,一时之间难有对策。
2010 年夏在武汉大学计算机学院就读的熊锐迎来了毕业季,当昔日同窗好友纷纷前赴北、上、广、深以谋得一份薪资尚可的工作时,他却决定回到家乡跟随父亲熊绪兴一道经营荆沙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以下简称荆沙),投身农业。6年间,熊锐陆续流转133.3 hm2土地入社,成为荆沙第一大股东,更倾力为七里湖萝卜寻找销路,在父子的共同努力下,以荆沙为主体的白萝卜种植产业已覆盖七里湖周边8个自然村,2 000多位农户,1 333.3多 hm2耕地,年生产优质白萝卜30万t,年销售收入超过3亿元,每年为社员增收4 000多万元。但是像熊锐这样选择反哺家乡的人才毕竟是少数,农业人才匮乏依旧是农业发展的瓶颈,如何向农业输入新鲜的血液,需要政府、企业等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