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有效阅读之我见
2017-05-10郭艳梅
郭艳梅
(新疆兵团农一师阿拉尔中学)
摘 要: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只要抓住阅读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阵地。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作文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可以作为语文学得如何的重要尺度。
关键词:閱读;积累;小学语文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中心。只要抓住阅读这一环节,就能占领语文教学的最主要阵地。所以,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是十分重要的。那么,如何提高语文阅读教学质量呢?
一、课内阅读
小学各个年级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充分地读,加强读的训练,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读课文,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懂的过程就是阅读能力形成的过程,就是语言积累的过程。课前预习时,教师可以采取作批注的方式让学生把读的感受和体会在旁边写下来。上课时,在读的形式上予以指导,个人读、小组赛读、分角色读,教师可抓住文章的重点段落读;或精美片段让学生反复品读,读中质疑,进而感悟作者思想,升华情感。做到从语言表达上理解内容,从写作方法上指导阅读,从语言运用上掌握语言。课后,在读的技巧上让学生多吟诵、推敲或揣摩,多角度地让学生把情感投入书中。
在读的过程中,教师常用的方式灵活多样,多数老师是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但是却忽视了对朗读的训练,往往指名学生读时,学生不是拖音就是没感情,更别说抑扬顿挫了。也有一部分教师认为,范读对学生学习没有多大作用,不如不读,因而好多老师在强调学生朗读的同时,却忽视了自身的范读。
我认为教师的范读对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声情并茂的范读,使学生产生感情,激发兴趣。如果学生能从情感上接受老师,那么对教师的指导也会言听计从。有的老师认为录音磁带朗读得好,虽然好听但过于死板,过于机械。而教师范读是一种灵动的美感,所以一位不具备朗读能力的老师,也不可能成为一名优秀的语文老师。可见,重视朗读、善于朗读是现阶段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在重视指导朗读的同时,范读也不容忽视。
二、课外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小学阶段课外阅读量不少于170万字。小学低段因识字量的限制,课外阅读总量的要求是不少于5万字。
在我的家庭作业里,每天都有读课外书这项作业。我一般会根据本单元所学内容进行推荐,有时也会不规定读哪些书,让学生自主选择。例如:学《卖火柴的小女孩》,我就推荐学生读《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在学习《汤姆索亚历险记》和《鲁滨孙漂流记》选段时,我就推荐学生读原著。总之,语文老师要抓住一切可以阅读的契机,调动学生阅读的主动性,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多读书会活跃人的思维,使你成为一个智慧的人,遇到问题会去理性地思考,不至于迷失方向。书可以修炼我们的身心,提升素质和修养,它会指引你树立一种正确而优雅的为人处世观,它还可以陶冶思想情操,给人以深沉的思维空间。从小读经典名著,加以思考,对孩子的人格塑造有很大的好处。孩子可以从书中对真善美、假丑恶的认识和理解。
三、多背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在“评议建议”中指出:“注意加强对学生平日诵读的评价,鼓励学生多诵读,在诵读实践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与感悟。”语文教科书及教辅读物里有许多名篇佳句,脍炙人口,便于诵读。诵读前要注重文章的选择,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可以诵读。可以找语言优美朗朗上口的,或是形象生动、扣人心弦的,再或是哲理深刻、发人深省的片段当堂背诵。在课堂上,我紧紧抓住40分钟的课堂效率。比赛看谁背得快、背得熟,并当场抽背。分层次地布置背诵任务,可以背长句,也可以背短句,鼓励背长句,多鼓励中下生,背得好就给小组加分。这种激励机制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一张张小脸洋溢着欢乐,个个都期待着表现自己。除了背诵积累书中的句子,每天回家的作业也有3~5句的好句子背诵作业。第二天上课抽5分钟时间进行抽背。
四、多写
作文是学生思想、知识、能力的综合体现,作文可以作为语文学得如何的重要尺度。习作可分为课内习作和课外练笔。比如学过《卖火柴的小女孩》一课可以写读后感,学习了《穷人》可以让学生续写,学了古诗,可以让小组创编一首诗。总之,就地取材,模仿学过的文章的写作手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当堂训练,当堂展示并点评,这样的效果是非常好的。
课内习作是进行写作教学的主要“练兵场”,但它的数量毕竟有限。我常常让学生在课外自由写作。引导学生随时观察周围事物,把自己的生活、思想、学习真实地表达出来,不规定指标,不追求数字,只要求勤于动笔,让学生不拘一格,没有压力,从而开拓他们的思路,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在学生写的同时,作为一名语文老师,我也坚持写日记,让自己同学生一样,勤于动笔,写下对生活的感悟,让日记成为我的知己。
总之,课内习作与课外练笔相结合,是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李超林.小学阅读教学有效性浅谈探[J].素质教育,2010(6). 编辑 谢尾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