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需从大处着眼,小处落笔
2017-05-10宋彦芳
宋彦芳
(山西省左权县粟城学校)
摘 要:以极少的投入获得成倍的产出是每一个语文老师所渴求的。可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却要投入成倍的努力,还得掌握一定的教学技巧,才有可能从细微处收获效果。
关键词:尊重;兴趣;课外
如果说语文是一门充满灵动之气的学科,那么,语文课堂则是给师生提供了一个灵动的舞台。这就需要语文老师既有又专又博的知识和良好的语言素养,还得有能打开学生心扉,引领他们走进作品去品味、去欣赏、去感悟、去感动的技巧。一堂好的语文课中,教师能把学生看做心灵上的朋友,学生也能把教师当做灵魂中的亲人。师生真正心意相通了,“以情唤情”,就能极大地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和主动性。下面就新课标下初中语文课堂的创设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放下架子,懂得尊重,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学习中打破师生界限,才能做到师生互动。对这一点我深信不疑,并身体力行去实践。我在自己的语文课堂上总是走下讲台,和学生站在一起,尽可能去鼓励每一位学生和老师平等交流,适时给学生提供一个师生、生生交流的平台,尊重学生不太成熟的思考,引导他们积极发表自己的想法。每一节语文课,课前3~5分钟的时间我会交给学生,让他们或读一篇励志小文章,或讲几个成语,或谈自己的生活学习,以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培养学生展示自我的勇气。平等公正地对待所有的学生,能够让自己的师爱阳光均匀地照耀在每一个学生身上。这样做的目的也是让学生感觉到语文课堂是亲切的,大家可以尽情发挥自己的才智,进而深入到语文课的学习。
二、拿起架子,优化课堂,下放自己的说话权
“知疑灵犀通,善思出睿智。”只有学生有了疑问,才会产生探究的兴趣。作为教师,应着重培养学生在看似无疑处勇于质疑的精神,因此我习惯把说话权交给学生,积极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疑问。那么,引发学生提出问题的策略也有多种:可以在接觸新奇的背景材料中提出问题,也可以在阅读矛盾的语句中提出问题,还可以在寻根究因中提出问题,更可以在课文的比较中提出问题,提升学生的问题敏感度,引发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积极发言,让学生在探究中寻找答案,这一过程就是质疑答疑,再加以教师适当的点拨和补充,这比我们将现成的答案一下子“端”给学生,或者硬“塞”给学生效果会好很多。学生体会到自己的思维灵感,小有成就感更能激发学生设疑的欲望。
把说话权交给学生,是启发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的一条很好的途径。所以,要下放自己的说话权,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更好地优化我们的语文课堂。
三、留心学生,巧卖关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中留心学生的生活,在适当的时候巧卖个关子,不失为教学的一味调剂。在教学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苦于想不出贴合实际的导语,正好那天上完数学,还没擦黑板,满是几何图形。看到黑板上的内容,我心里窃笑。值日生看到我来了很紧张,我却示意他们别擦,然后我自己在黑板上擦得只剩下一个圆和一条竖线。我问这是什么,学生在一片讨论声中列出了很多答案,我却故作深情地说:在文学爱好者的眼睛里,应该是一幅绝美的画面,广袤的沙漠,一条孤烟直冲霄汉,一轮落日映红大河。学生不由自主地说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充分运用这样的细节,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谓的于“失”处听“得”。既让学生感到新奇,又及时挽回学生没擦黑板的疏忽,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四、盯紧课内,留意课外,拓宽学生思维
教师是教材的“解读首席”,要想上好语文课,就要对教材进行“二次加工”,这样就得盯紧课内,还得从细处留意课外,也就是向课外拓展,那就得综合学生、教材、方式方法等因素,求得最大可能的和谐与统一,真正做到以最少的投入获得高效的产出,真正起到拓展学生视野的作用。在教学《曹刿论战》时,对于曹刿提出的政治上要取信于民,我起初只是对这一建议进行了翻译,也通过讲解去练习巩固,发现学生对这一建议不甚明确,后来我 想到了《子鱼论战》。于是我就印发了《子鱼论战》,让学生在对比中了解《子鱼论战》的大意,加深对课文“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这一战略战术的理解。这样既关注了课内,也拓展了课外,拓宽了学生的思维,也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闲暇时我常想,教书和种地一样。庄稼收成不好,农民还是年年种,从不埋怨庄稼,只会考虑怎么去改进技术。因此,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如何构建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变成学生思维最活跃、最想表现自己个性的高效课堂,需要我们在有限的课堂内开发学生的思维创造力,从大处着眼,从小处落笔,从细微处响惊雷,点燃学生创新思维的火花,让语文回归生活,从而让语文课堂活起来。学生真正在语文课上能有所收获,那就是语文老师最成功的地方。希望自己在这个岗位上能潜心探索,为学生的理想插上翱翔的翅膀,让语文教学迈上一个新台阶。
编辑 赵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