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学政治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2017-05-10李国成

新课程·中旬 2017年3期
关键词:创新能力师生意识

李国成

(甘肃省民勤县第六中学)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在全国开展得轰轰烈烈,培养新时代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已成为当前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作为一位在一线任教多年的思想政治教师,使学生具备创新意识就成为一个最为重要的责任。下面就个人多年的经验谈谈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转变师生角色,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激情

师生角色和关系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首要条件。新的《义务教育政治课程标准》更加强调师生之间的互动,提倡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多样的学习方式。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建立像朋友一样的关系,做学生真正的良师益友。在这样的模式下,学生的人格和心理需求得到了相应的尊重,而后学生才有足够的激情去展示自己的才华,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在这个层面上,学生由消极、被动地接受知识转变为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作为学习的主体,每一个学生都是培养创新意识的目标。所以,在实施教育的时候要一视同仁,要有佛家“解救芸芸众生的”胸襟和气魄。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俯下身子和学生成为真正的朋友,与学生一起思考、讨论,分享他们的快乐,体验他们的痛苦,感受他们的困惑。此外,全方位地表现师生地位平等,还要尊重学生的自尊,用真诚来唤醒学生的主体创新意识,鼓励学生打破常规,倡导“标新立异、独树一帜”,只有这样才会让学生逐渐形成创新习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就是说从根本上实现教师身份由表演者转变为导演,学生由“麻木的看客”到自己表演,很多时候学生甚至兼备双重身份,也就是说既是“导演”又是“演员”。孔子云:“亲其师,信其道。”今天我们说:“千教万教,教人学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所以我们要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打下坚实的思想基础。每一个教育者都应本着“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树立师生平等观念,注意与学生进行情感交融,这样才能创造一种平等、尊重、和谐、发展的师生关系,营造一个民主、活泼的课堂氛围。

二、创设情境,全面培养、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创设情境,以此来激发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拘一格,激励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势。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时,要把创新意识作为一个重点列在中间。久而久之,学生的大脑思维才会在头脑中闪现创新的火花。教师在备课时要精心设计课堂环节,通过一些学生感兴趣的场面和问题来煽动学生的激情,所涉及的问题应该与时俱进,选取一些令人深思、给人启迪的社会问题,或者当下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这样才能充分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空前的创造意识。教师在教学中要巧妙设计疑问让学生讨论,激励学生质疑,积极引导学生去探索,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在讨论过程中,教师还要善于捕捉学生创新的火花,及时鼓励,适时引导。

三、借助现代化信息技术教学方式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助力

科技的发展带来了教育的信息化发展,信息化时代已经悄然走进我们的课堂。最初的录音机、投影仪、VCD等,到现在的多媒体教学一体机、电子平板等,形式多样的数码电子多媒体已经走进课堂。这些现代化教学手段具有直观性、生动性、情境再现等特点,将抽象的概念变为形象的图像进行展示,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和说服力。现代网络的飞速发展,拓宽了学生的视野,为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搭建了更为有力的平台。教师应熟练掌握和应用网络媒体,教会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来收集资料、整理数据、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的体验中培养创新能力。

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创新意识培养的重点在于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著名教育家奥尼舒说:“教师要把完成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让他们独立地把知识用于实践,独立地去获取知识,并补充和扩大自己的知识技能和技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不应当简单地将知识全盘灌输给学生,而是要善于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探索问题,并指导他们自己解决问题,从中得到锻炼,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一个伟大的民族唯有创新,才能在世界民族之林屹立且处于不败之地。作为新时代的政治教育实施者,更应有脚踏实地、大胆改革、锐意进取、与时俱进的意识和精神,立志为祖国建设培养出更多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栋梁。

参考文献:

[1]王保芹.浅谈思想政治課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当代教育之窗,2011(7).

[2]董云皋.思想政治课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教育革新,2012(1).

编辑 李琴芳

猜你喜欢

创新能力师生意识
人的意识可以“上传”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增强“四个意识”发挥“四大作用”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强化五个意识 坚持五个履职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成功的师生沟通须做到“三要”